一种集装箱粉剂内衬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3201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装箱粉剂内衬袋,包括主体、设置在主体顶部的数个顶部吊位以及设置在主体一侧的装料口和排气口。所述装料口的下方设有卸料口,卸料口四周设有数个固定扣;所述主体外围套设防护层,沿防护层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门档吊绳和第三门档吊绳;所述防护层中部设有两根第一门档吊绳,两根第一门档吊绳交叉固定在所述防护层中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防护层设置,将防护层由内衬袋主体底部往上套设在主体外围,并用门档吊绳将防护层与主体固定,可有效防止在内衬袋装货后鼓出集装箱外,增强了内衬袋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装箱粉剂内衬袋
本技术属于集装箱内衬袋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集装箱粉剂内衬袋。
技术介绍
集装箱内衬袋又称集装箱干料袋、干包装,一般安装于标准集装箱内,可用于大吨位的装运有流动性的固体散装颗粒、粉末状产品。相比传统的编织类包装和吨袋运输的方式,集装箱运输的方式具备运输效率高、装卸方便、节约劳动力、货物不易受到污染等优点。目前市面上的集装箱内衬袋具有多种不同的样式,如拉链式、信箱式、全开式等,用于装载不同种类的货物,但是目前的内衬袋在使用时,存在结构强度低,而且在卸料的过程中,内衬袋容易因物料的减少而变形,影响卸料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种种不足,专利技术人在长期实践中研究设计出一种集装箱粉剂内衬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集装箱粉剂内衬袋,包括主体、设置在主体顶部的数个顶部吊位以及设置在主体一侧的装料口和排气口。所述装料口的下方设有卸料口,卸料口四周设有数个固定扣;所述主体外围套设防护层,沿防护层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门档吊绳和第三门档吊绳;所述防护层中部设有两根第一门档吊绳,两根第一门档吊绳交叉固定在所述防护层中部。进一步地,所述顶部吊位由热合扣、橡皮筋和红铝挂钩组成,所述热合扣固定在主体顶部,所述红铝挂钩与所述热合扣之间通过所述橡皮筋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顶部吊位有6个,分两排沿所述主体顶部宽度方向设置,其中一排设置2个所述顶部吊位,另一排设置4个所述顶部吊位。进一步地,所述装料口和所述排气口均为圆柱形,且所述装料口和所述排气口的中心高度一致。进一步地,所述装料口的直径为580mm、所述排气口的直径为350mm。进一步地,所述卸料口为方形,其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400mm和400mm;所述卸料口由魔术贴固定在所述主体上。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底部设有底部砸钉绳,底部砸钉绳沿所述主体底部宽度方向设置,其两端伸出所述主体底部两侧外。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门档吊绳和所述第三门档吊绳中部均固定在所述防护层上;所述第二门档吊绳和所述第三门档吊绳两端均伸出所述防护层外;所述第二门档吊绳和所述第三门档吊绳两端均固定有登山扣。进一步地,两根所述第一门档吊绳两端均伸出所述防护层外,且两根所述第一门档吊绳的两端均固定有登山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多个顶部吊位、底部砸钉绳的设置,可将内衬袋牢固的与集装箱内部固定,增强了内衬袋的结构强度,也有效避免在卸料的过程中内衬袋因物料的减少而变形,影响卸料效率;2)采用防护层设置,将防护层由内衬袋主体底部往上套设在主体外围,并用门档吊绳将防护层与主体固定,可有效防止在内衬袋装货后鼓出集装箱外,增强了内衬袋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防护层的示意图。附图中:1-主体、2-顶部吊位、3-装料口、4-排气口、5-底部砸钉绳、6-固定扣、7-卸料口、8-防护层、9-第一门档吊绳、10-第二门档吊绳、11-第三门档吊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它类同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以下实施方式中提到的方向用词,例如“上”“下”“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词是用来说明而非限制本技术创造。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图2,本技术的一种集装箱粉剂内衬袋,包括主体1、设置在主体1顶部的数个顶部吊位2以及设置在主体1一侧的装料口3和排气口4。顶部吊位2用来将主体1顶部固定在集装箱内。顶部吊位2由热合扣、橡皮筋和红铝挂钩组成,其中热合扣固定在主体1顶部,红铝挂钩与热合扣之间通过橡皮筋连接。本实施例顶部吊位2有6个,分两排沿主体1顶部宽度方向设置,其中一排设置2个顶部吊位2,另一排设置4个顶部吊位2。本实施例装料口3和排气口4均为圆柱形,且装料口3和排气口4的中心高度一致;装料口3的直径为580mm、排气口4的直径为350mm。在装料口3的下方设有卸料口7,卸料口7为方形,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400mm和400mm,卸料口7由魔术贴固定在主体1上。在卸料口7的四周设有4个固定扣6,本实施例固定扣6为热合扣。在主体1底部设有底部砸钉绳5,底部砸钉绳5沿主体1底部宽度方向设置,其两端伸出主体1底部两侧外。底部砸钉绳5用来将主体1底部固定在集装箱内。本实施例底部砸钉绳5的长度为4000mm。在主体1外围套设有防护层8,沿防护层8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门档吊绳10和第三门档吊绳11,第二门档吊绳10和第三门档吊绳11的中部均固定在防护层8上,两端均伸出防护层8外,且第二门档吊绳10和第三门档吊绳11的两端均固定有登山扣。在防护层8上还设有两根第一门档吊绳9,两根第一门档吊绳9交叉固定在防护层8的中部,两根第一门档吊绳9的两端均伸出防护层8外,且两根第一门档吊绳9的两端均固定有登山扣。防护层8从主体1底部往上套在主体1外围,4根门档吊绳在主体1顶部互相扣在一起,防护层8的作用是主体1装完货后防止主体1从集装箱里面往外鼓,对主体1起到防护作用。本技术的内衬袋在装货时,将内衬袋放进集装箱内,并通过顶部吊位2将内衬袋固定在集装箱内,集装箱对接料仓出口,打开集装箱门和装料口3,料仓出口与装料口3连通,进行装货,在装货过程中打开排气口4进行排气,可有效防止内衬袋内因气压过大而损坏;本技术的内衬袋在卸货时,将集装箱对接卸货仓,打开箱门,然后把卸料口7从主体上取下来,划破内衬袋底部,使货物自流卸货,卸货过程中,倾斜集装箱。以上已将本技术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技术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涵盖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装箱粉剂内衬袋,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设置在主体(1)顶部的数个顶部吊位(2)以及设置在主体(1)一侧的装料口(3)和排气口(4);所述装料口(3)的下方设有卸料口(7),卸料口(7)四周设有数个固定扣(6);所述主体(1)外围套设防护层(8),沿防护层(8)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门档吊绳(10)和第三门档吊绳(11);所述防护层(8)中部设有两根第一门档吊绳(9),两根第一门档吊绳(9)交叉固定在所述防护层(8)中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装箱粉剂内衬袋,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设置在主体(1)顶部的数个顶部吊位(2)以及设置在主体(1)一侧的装料口(3)和排气口(4);所述装料口(3)的下方设有卸料口(7),卸料口(7)四周设有数个固定扣(6);所述主体(1)外围套设防护层(8),沿防护层(8)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门档吊绳(10)和第三门档吊绳(11);所述防护层(8)中部设有两根第一门档吊绳(9),两根第一门档吊绳(9)交叉固定在所述防护层(8)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粉剂内衬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吊位(2)由热合扣、橡皮筋和红铝挂钩组成,所述热合扣固定在主体(1)顶部,所述红铝挂钩与所述热合扣之间通过所述橡皮筋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粉剂内衬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吊位(2)有6个,分两排沿所述主体(1)顶部宽度方向设置,其中一排设置2个所述顶部吊位(2),另一排设置4个所述顶部吊位(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粉剂内衬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装料口(3)和所述排气口(4)均为圆柱形,且所述装料口(3)和所述排气口(4)的中心高度一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艳伟姜鹏卞慎坤
申请(专利权)人:喜亚包装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