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颗粒物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29291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废气净化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颗粒物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颗粒物传感器包括相连接的本体结构及参比电路;所述本体结构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参比电路的测试电容及对电容,所述测试电容、所述对电容及所述参比电路形成桥式电路;其中,所述测试电容与所述对电容的比值为0.1~10。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添加对电容和参比电路,以实时改变工作模式,抵消了测试过程中测试电路和参比电路的电压相位差,将差值电压输出信号进行放大从而达到对待测环境中的颗粒物浓度进行实时检测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颗粒物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废气净化相关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颗粒物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尾气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严重,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严格。机动车尾气的主要组成组分为颗粒物(PM)、NOX、HC、CO等,其中颗粒物占到尾气质量的绝大部分,这些颗粒物如果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去,将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危害,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可以通过人体鼻腔及粘膜直接进入人体;粒径小于1μm的粒子可进入到人体肺泡部位并随血液进入人体的各个器官,对人体危害最大,而柴油机尾气中的颗粒物90%以上粒径均在1μm以下。除了对人体的伤害,颗粒物也会加重温室效应。目前尾气控制排放技术主要包括发动机技术(调整工况、改善燃烧),后处理技术(颗粒物补集、氧化催化转化技术)和燃油技术(改进燃油质量)。无论是通过改进燃烧(调整柴油机工况)还是对柴油机尾气进行后处理,抑或是改进燃油质量,都需要对尾气中的颗粒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并以此为依据对工况进行及时调整或判断尾气的后处理效果。<br>目前用于检测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颗粒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n所述颗粒物传感器包括相连接的本体结构及参比电路;所述本体结构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参比电路的测试电容及对电容,所述测试电容、所述对电容及所述参比电路形成桥式电路;其中,所述测试电容与所述对电容的比值为0.1~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颗粒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颗粒物传感器包括相连接的本体结构及参比电路;所述本体结构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参比电路的测试电容及对电容,所述测试电容、所述对电容及所述参比电路形成桥式电路;其中,所述测试电容与所述对电容的比值为0.1~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结构包括第一基板层、第二基板层、第三基板层及第四基板层;所述第一基板层、所述第二基板层、所述第三基板层及所述第四基板层自下向上依次设置;所述测试电容及所述对电容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板层内;所述本体结构还包括第一引线、响应信号引出线、第二引线、第一测试电压输入端子、第二测试电压输入端子、第一电极引线、第二电极引线、加热电极及绝缘覆盖层;所述响应信号引出线、所述第一测试电压输入端子及所述第二测试电压输入端子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基板层上;所述测试电容及所述对电容的一侧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引线的一端,两个所述第二引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基板层与第三基板层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二引线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测试电压输入端子及所述第二测试电压输入端子;所述测试电容及所述对电容的另一侧相连接后连接于所述第一引线的一端,所述第一引线位于所述第三基板层与所述第二基板层之间,且所述第一引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响应信号引出线;
两个所述加热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层与所述第二基板层之间,所述绝缘覆盖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层与所述第二基板层之间,且其覆盖所述加热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及所述第二电极引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层上,且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及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加热电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颗粒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结构通过所述响应信号引出线、所述第一测试电压输入端子及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建中王镜心王超余涵宇杨斌刘弘明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