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热纱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8870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隔热纱线,包含芯纱和绒纱,所述芯纱包含两根股线,两根所述股线之间通过加捻相互缠绕夹持所述绒纱的中间部位,所述绒纱的两端向所述芯纱的四周散开,所述绒纱的长度为1.5mm‑5mm,所述绒纱沿所述隔热纱线轴向的分布密度为30‑60根/cm。通过芯纱夹持绒纱,绒线分布在隔热纱线轴线四周,且绒纱之间存在一定间隔,从而形成能够存储更多且更稳定静止空气的孔隙,使纱线隔热性能提升。在此绒纱长度范围内,绒纱不易倒伏,有效孔隙更加稳定,能够起到长久有效的隔热效果。绒纱在此分布密度下,绒纱之间的间距形成了大量的有益于提升纱线隔热效果的有效孔隙,有效孔隙以纱线中心轴线为中心存在纱线四周各个方向,能够有效提高纱线的隔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热纱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纱线
,特别涉及一种隔热纱线。
技术介绍
隔热纱线为了提高纺织品的隔热性能,通常都是从织物结构及织物复合角度出发,常见的方式包括:1.增加织物的厚度,提高隔热性能;2.采用具有中空结构的面料,利用空气导热系数低的特点,提高隔热性能;3.采用金属涂层,将热能反射,从而提高面料的隔热性能。但是以上三种方式都会增加纺织品的重量,从而降低了纺织品穿着的舒适度。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54208668B的专利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高强阻燃防护纱线,从纱线维度出发,纱线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长丝加强层、纤维隔热层和纤维防护层,纤维隔热层由纤度为0.5-1.5D的细旦聚酰亚胺、纤度为1.5-2.5D的正常聚酰亚胺和纤度为2.5-6D的粗旦聚酰亚胺混纺制成,本专利技术中纱线中主要采用了聚酰亚胺纤维作为纱线主体,聚酰亚胺极低的导热系数和优异的阻燃性能,是很好的阻燃隔热材质,并且本专利技术中采用三层结构的纱线,通过粗旦聚酰亚胺的加入,通过增加隔热层的厚度与增加隔热层纤维之间的孔隙,从而提升存储静止空气的能力,提升纱线的隔热效果。但是该技术方案采用常规纱线结构,包含环锭纺、紧密纺、涡流纺、转杯纺、赛络纺以及由以上几种改进的纺纱方式包含包芯丝、包缠纱等制备的该专利纱线,因为纱线结构比较紧密,纱线纤维之间的孔隙率极低;并且隔热层外又包裹了防护层,防护层对隔热层纤维的压缩,造成纱线孔隙率进一步降低,隔热效果不好,且难以持久。
技术实现思路
纤维被定义为相对柔韧、宏观上均匀的实体,实体具有高比率的长度与垂直于该长度的横截面积宽度比。纤维又根据长度分为短纤和长丝,所述短纤一般是指纤维长度在10-300mm之间,优选的短纤长度为25-100mm,长丝是指纤维连续长度达到成百上千米甚至更长的纤维,本专利技术中所提到的纤维可以是短纤或长丝,也可以是短纤和长丝的混合体。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隔热纱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一种隔热纱线,包含芯纱和绒纱,所述芯纱包含两根股线,两根所述股线之间通过加捻相互缠绕夹持所述绒纱的中间部位,所述绒纱的两端向所述芯纱的四周散开,所述绒纱的长度为1.5mm-5mm,所述绒纱沿所述隔热纱线轴向的分布密度为30-60根/cm。为了更好地提升隔热纱线的隔热效果,通过芯纱夹持绒纱,绒线分布在隔热纱线轴线四周,且绒纱之间存在一定间隔,从而形成能够存储更多且更稳定静止空气的孔隙,使纱线隔热性能提升。绒纱长度是指绒纱被拉直后,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绒纱长度为1.5mm-5mm,在此绒纱长度范围内,绒纱不易倒伏,有效孔隙更加稳定,能够起到长久有效的隔热效果。虽然纤维是柔性细长体,但是随着纤维长径比的变小,纤维同样会表现出直立不易倒伏的特性。绒纱长度为1.5mm-5mm之间,绒纱的中间部位被芯纱握持,使得绒纱突出在芯纱之外的长度在0.5mm-2mm之间,使绒纱呈现出稳定的直立特性。但是如果绒毛长度小于1.5mm,因为绒纱太短,芯丝难以握持,容易出现绒毛脱落、绒毛分布不匀,并且绒毛长度太短,绒纱之间形成的有效孔隙减少,不利于隔热性能的提升;当绒纱长度大于5mm时,因为纤维具有良好的柔性,会出现纤维倒伏,反而不利于绒毛之间的松散,降低了纱线孔隙率,从而隔热纱线的隔热性能不稳定不高效。绒纱沿隔热纱线轴向的分布密度为30-60根/cm,在这个分布密度下,绒纱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绒纱之间的间距形成了大量的有益于提升纱线隔热效果的有效孔隙,有效孔隙以纱线中心轴线为中心存在纱线四周各个方向,能够有效提高纱线的隔热效果。当分布密度大于60根/cm时,绒线之间的距离被压缩,有效孔隙减少,会影响到纱线的隔热性能,并且给纱线制造及纱线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如加工时间长、纱线掉毛等等。当分布密度低于30根/cm时,绒纱之间间距过大,此时形成的纱线间距过大,会造成空气流动,不利于静止空气的存储,并且过低的分布密度,会使得绒纱相互之间缺少支撑,绒纱容易倒伏,不利于长久稳定的隔热性能的提升。进一步,所述绒纱的长度为2mm-3.5mm,所述绒纱沿所述隔热纱线轴向的分布密度为35-50根/cm;优选地,所述绒纱沿所述隔热纱线轴向的分布密度为35-45根/cm。进一步,所述芯纱的线密度为10tex-60tex;优选地,所述芯纱的线密度为20tex-30tex。。进一步,所述绒纱的线密度为10tex-65tex;优选地,所述绒纱的线密度为10tex-20tex。进一步,所述芯纱占所述隔热纱线的质量百分比为20wt%-45wt%;优选地,所述芯纱占所述隔热纱线的质量百分比为20%-35%。进一步,所述芯纱中包含:聚酰亚胺纤维95wt%-99wt%抗静电纤维1wt%-5wt%。聚酰亚胺:是指主链上含有酰亚胺环(-CO-NH-CO-)的一类聚合物,聚酰亚胺纤维是采用此聚合物经过纺丝所形成的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具有优异的阻燃、耐高温性能。芯纱中含有1wt%-5wt%的抗静电纤维,可以改善纱线的抗静电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聚酰亚胺纤维在纺纱过程中的高静电造成成纱质量低的问题。进一步,所述股线包含两根单纱,所述单纱捻向为Z捻,所述股线捻向为Z捻,所述隔热纱线的捻向为S捻。单纱:包含短纤纱以及所有包含短纤纱的复合纱线。短纤纱指采用短纤经过梳理、牵伸、加捻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力可进行编织的短纤维聚合体,短纤维长度一般在10-300mm之间。通常短纤纱包含采用环锭纺、走锭纺、紧密纺、赛络纺、紧密赛络纺、气流纺、涡流纺、喷气纺等纺纱方式制备的纱线。和长丝相比,短纤纱因为经过加捻,具有凹凸起伏的捻度,并且短纤纱表面具有一定数量的凸出纱线主体的分散纤维,短纤纱具有更加粗糙的表面,采用短纤纱以及包含短纤纱的复合纱线作为芯纱能够更好的握持绒纱,防止掉毛。股线:股线是指由2根或2根以上单纱和/或长丝,经过加捻合股形成的纤维聚集体。股线具有和单纱相比更优异的强力以及更加稳定的结构,采用股线作为芯纱,能够保证隔热纱线的强力,提升纱线的物理机械性能。采用两根单纱制成的股线既能够提升隔热纱线的物理机械性能,并且能够减少芯纱重量,从而有利于增加绒纱在纱线的比例,提升纱线隔热性能;并且较低的芯纱重量,能够有利于更细的高支隔热纱线的制备。捻向:纱线加捻的方向,加捻后纤维的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为s捻,加捻后纤维自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的,为Z捻。股线加捻采用和单纱本身相同的捻向,股线具有更高的回弹性,能够产生更大的夹持力,更好的夹持绒纱,保证隔热性能的稳定;并且利用回弹性可以使纱线的捻度更加稳定,减少纱线扭曲,使得形成的隔热纱线更易编织,形成的织物和服装服用舒适度更好。进一步,所述芯纱和/或所述绒纱中掺杂有阻燃纤维,所述阻燃纤维选自阻燃粘胶纤维、阻燃维纶纤维、阻燃腈纶纤维、间位芳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芳砜纶纤维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所述隔热纱线的极限氧指数≥28%。阻燃纤维是指在空气中不支持火焰燃烧的纤维。通常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热纱线,其特征在于,包含芯纱和绒纱,所述芯纱包含两根股线,两根所述股线之间通过加捻相互缠绕夹持所述绒纱的中间部位,所述绒纱的两端向所述芯纱的四周散开,所述绒纱的长度为1.5mm-5mm,所述绒纱沿所述隔热纱线轴向的分布密度为30-60根/c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热纱线,其特征在于,包含芯纱和绒纱,所述芯纱包含两根股线,两根所述股线之间通过加捻相互缠绕夹持所述绒纱的中间部位,所述绒纱的两端向所述芯纱的四周散开,所述绒纱的长度为1.5mm-5mm,所述绒纱沿所述隔热纱线轴向的分布密度为30-60根/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绒纱的长度为2mm-3.5mm,所述绒纱沿所述隔热纱线轴向的分布密度为35-50根/cm;优选地,所述绒纱沿所述隔热纱线轴向的分布密度为35-45根/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纱的线密度为10tex-60tex;优选地,所述芯纱的线密度为20tex-30tex。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绒纱的线密度为10tex-65tex;优选地,所述绒纱的线密度为10tex-20tex。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纱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佳明李竹君杨友红黄锦培张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