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装饰碰撞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8457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配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前装饰碰撞缓冲装置,包括前泵把和绞盘框,还包括设置在前泵把和绞盘框之间的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板,缓冲板的两端分别与前泵把和绞盘框相连,缓冲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缓冲部,缓冲部曲折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可以及时吸附外力撞击产生的绝大部分能量,从而保护车头结构,并大大减少车主所承受的撞击力,而且生产效率及通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装饰碰撞缓冲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装饰碰撞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汽车前泵把或护杠类产品大部分没有碰撞缓冲功能,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对于碰撞缓冲结构是没有需求的、所使用的前泵把、前护杠产品并不具备碰撞缓冲功能,对车主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只有在澳洲市场对于气囊碰撞弹出要求较高、在ADR69/00上并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因此从使用广泛度及安全程度来说,为了提高安全性,前泵把或护杠产品设计碰撞缓冲装置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装饰碰撞缓冲装置,不仅可以及时吸附外力撞击产生的绝大部分能量,从而保护车头结构,并大大减少车主所承受的撞击力,而且生产效率及通用性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汽车前装饰碰撞缓冲装置,包括前泵把和绞盘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泵把和绞盘框之间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泵把和绞盘框相连,所述缓冲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曲折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装置对称设置在所述绞盘框的左右两端。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的截面呈S形。进一步地,所述绞盘框的左右两端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车身大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的弯折处均匀设置有缓冲孔。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孔的数量为3个。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缓冲加强件,所述缓冲加强件设置在缓冲板的一侧,用于加强所述缓冲板的承重能力。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加强件包括缓冲加强板A和缓冲加强板B,所述缓冲加强板A垂直设置在所述缓冲板一侧,且所述缓冲加强板A的上端面与缓冲板的上端面平齐,所述缓冲加强板B垂直设置在所述缓冲板一侧,且所述缓冲加强板B的下端面与缓冲板的下端面平齐。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加强板A和缓冲加强板B靠近所述缓冲部的位置均设置有避空位。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汽车前泵把和绞盘框之间设置有缓冲装置,在保证绞盘框可以正常满足越野拉拽功能的前提下,当前泵把产品在发生外力撞击时,通过缓冲装置上的缓冲板受力变形,及时吸附外力撞击产生的绝大部分能量,从而保护车头结构,并大大减少车主所承受的撞击力。当发生强烈撞击时可吸附绝大部分撞击能量,配合气囊弹出对车内人员进行保护,当发生低速撞击时可吸附撞击能量,避免气囊弹出,并且结构简单,通用于各种泵把类产品。本专利技术不仅可以及时吸附外力撞击产生的绝大部分能量,从而保护车头结构,并大大减少车主所承受的撞击力,而且生产效率及通用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缓冲装置的分解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初始状态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工作状态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1、前泵把;2、绞盘框;21、连接部;3、缓冲装置;31、缓冲板;311、缓冲部;312、缓冲孔;32、缓冲加强件;321、缓冲加强板A;322、缓冲加强板B;323、避空位;4、汽车大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如图1-6所示,一种汽车前装饰碰撞缓冲装置,包括前泵把1和绞盘框2,还包括设置在前泵把1和绞盘框2之间的缓冲装置3,缓冲装置3包括缓冲板31,缓冲板31的两端分别与前泵把1和绞盘框2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缓冲板31选用碳钢材质,并通过模具一体压型而成,缓冲板31一端使用紧固标准件与前泵把1连接,另一侧焊接在绞盘框2上,缓冲板31用于承担主要的撞击缓冲吸能作用及紧固功能,具备抗拉强度高、耐磨等特性。缓冲板31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缓冲部311,缓冲部311曲折设置。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缓冲装置3对称设置在绞盘框2的左右两端,通过对称设置的缓冲装置3对称吸收绞盘框2收到的撞击力,可以均匀分散撞击力,缓冲效果更佳。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缓冲部311的截面呈S形,具备很好的变形缓冲能力,当受到撞击时,S形缓冲部311的波峰和波谷被压缩,并吸收撞击力,达到缓冲效果。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绞盘框2的左右两端设置有连接部21,连接部21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使用时通过紧固标准件将连接部21与汽车大梁4连接,便于安装于拆卸。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缓冲部311的弯折处均匀设置有缓冲孔312,通过多个缓冲孔312提高缓冲部311的变形吸能能力,从而提高缓冲部311的缓冲效果。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缓冲孔312的数量为3个,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本实例在保证缓冲部311强度的前提下,优选缓冲孔312的数量为3个,提高了缓冲部311的缓冲效果。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缓冲装置3还包括缓冲加强件32,缓冲加强件32焊接设置在缓冲板31的一侧,用于加强缓冲板31的承重能力,避免缓冲板31过于单薄容易发生变形,在保证的缓冲部311变形能力的同时,提高了缓冲板31的强度。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缓冲加强件32包括缓冲加强板A321和缓冲加强板B322,缓冲加强板A321垂直设置在缓冲板31一侧,且缓冲加强板A321的上端面与缓冲板31的上端面平齐,缓冲加强板B322垂直设置在缓冲板31一侧,且缓冲加强板B322的下端面与缓冲板31的下端面平齐,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加强板A321和缓冲加强板B322选用碳钢材质制作而成,用于加强缓冲板31的承重能力,避免缓冲板31过于单薄容易发生变形。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缓冲加强板A321和缓冲加强板B322靠近缓冲部311的位置均设置有避空位323,避免发生撞击事故时,由于缓冲加强板A321和缓冲加强板B322刚性过高,影响缓冲部311变形,而造成缓冲吸能失效。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使用前进行安装,使用紧固标准件带缓冲装置3的绞盘框2安装到汽车大梁4上,然后使用紧固标准件把前泵把1安装到带缓冲装置3的绞盘框2上,完成安装后如图6所示;使用时,当前泵把1发生强烈撞击事故时,缓冲装置3中的缓冲部311受到撞击力发生变形且压缩,吸附绝大部分撞击能量,当撞击力大到使缓冲部311的板件零贴合时,撞击力正好可以触发车内安全气囊,保护车内人员。如图4所示,前泵把1产品正常安装于车上,未发生事故,缓冲装置3的初始状态长度为28mm。如图5所示,当前泵把1受到正向撞击力,缓冲装置3发生变形并吸附大部分撞击力,此时缓冲部311的长度被压缩到6mm,即缓冲部311板件零贴合。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专利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前装饰碰撞缓冲装置,包括前泵把和绞盘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泵把和绞盘框之间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泵把和绞盘框相连,所述缓冲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曲折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装饰碰撞缓冲装置,包括前泵把和绞盘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泵把和绞盘框之间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泵把和绞盘框相连,所述缓冲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曲折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装饰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对称设置在所述绞盘框的左右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装饰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的截面呈S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装饰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绞盘框的左右两端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车身大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装饰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的弯折处均匀设置有缓冲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颖
申请(专利权)人:乐昌市鑫东穗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