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7618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包括芯片基层,芯片基层的正表面设有不少于两个芯片压区,每个芯片压区正面通过再分布引线引出,凸块下金属化层的接触端与再分布引线的开口区连接,凸块下金属化层上方有焊接凸点,凸块下金属化层下方依次设有第一再钝化层、第二再钝化层和钝化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可以简化晶圆级封装的工艺流程,通过再布线层连接,可以将芯片上多个芯片压区布局在同一区域,并在连接在同一个UBM层下方,即不需要多层再布线层即可实现相同功能芯片压区的电性互连;且可以优化晶圆级封装的产品结构,多个芯片压区可以通过多个UBM结构的互连导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属于封装领域。
技术介绍
芯片封装包含电力分配、讯号分配、热量分散、保护作用及支撑作用等功能。当一半导体组件变成更加复杂时,传统的封装技术如导线架封装技术、柔性封装技术、刚性封装技术已不适用于制作较小芯片并具有高密度组件的需求。为了符合较新一代电子产品的封装需求,致力以创造出具可靠性、低成本、体积小及高效率的封装结构。随着芯片线宽特征尺寸越来越小时,传统的封装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一种先进的晶圆3D互连封装技术(WLP)应运而生。它通过铜凸点和TSV电镀技术实现芯片3D互连封装,可使半导体器件制造商以较低的成本制作出封装更小、功能更强的器件和电路。重分布层(RDL)可以形成在管芯上方并且电连接至管芯中的有源器件。然后,可以形成诸如凸块下金属化层(UBM)上的焊料球的输入/输出(I/O)连接件,以通过RDL电连接至管芯。这样的封装技术的有利特征在于,有可能形成封装件。因此,可以重分布管芯上的I/O焊盘以覆盖比管芯更大的面积,并且因此,可以增加封装在被封装的管芯的表面上的I/O焊盘的数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芯片上压区数量增多且压区分布越趋复杂,若想实现不同芯片压区的跨区域互连导通,往往需要进行多次再分布引线(RDL),并引出多个凸块下金属化层(UBM)实现电连接,工艺流程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通过UBM跨越再布线层(RDL层)或再钝化层(Repassivation)互连导通芯片不同区域压区的晶圆级封装新型结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包括芯片基层,芯片基层的正表面设有不少于两个间隔的芯片压区,每个芯片压区正面通过再分布引线引出,凸块下金属化层的接触端与再分布引线的开口区连接,凸块下金属化层上方有焊接凸点,凸块下金属化层下方依次设有再钝化层和钝化层。作为优选,所述焊接凸点为焊球凸点、铜柱凸块中的一种。作为优选,所述凸块下金属化层下方设有再布线层。作为优选,所述芯片基层外包裹有绝缘膜层。作为优选,所述绝缘膜层背面粘合有支撑硅。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硅厚度为。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硅外设有金属层。作为优选,所述金属层为Cu、Al、Ti、Ni、Ag多种金属的单层或多层结构,或为Ti/Ni/Ag叠层结构。作为优选,所述金属层外设有背胶层。作为优选,所述背胶层为液体环氧树脂涂布、液态或粉末态环氧树脂模压成型或单层的环氧树脂树脂膜。有益效果:本技术的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可以简化晶圆级封装的工艺流程,通过再布线层连接,可以将芯片上远间距的两个或多个芯片压区布局在同一区域,并在连接在同一个UBM层下方,即不需要多层再布线层即可实现相同相同功能芯片压区的电性互连;且可以优化晶圆级封装的产品结构,多个芯片压区可以通过单个焊球凸点(SolderBump)、铜柱凸块(CopperPillarBump)与外部PCB板或其他结构的互连导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为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该结构包括芯片硅基层1,芯片硅基层1正面有第一芯片压区11、第二芯片压区12,第一芯片压区11与第二芯片压区12位于芯片的对角线上,芯片硅基层1正面非压区位置有钝化层13,在所述的钝化层13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钝化层2,所述的第一芯片压区11和第二芯片压区12正面会通过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上方分别有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分别与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的第一接触端41和第二接触端42相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再钝化层2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二再钝化层5,在所述的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上方植有焊球凸点6,凸块下金属化层4下方可以设有再布线层33。如图2所示,本结构包括芯片硅基层1,芯片硅基层1背面有绝缘介质膜胶层7,芯片硅基层1正面有芯片第一芯片压区11、芯片第二芯片压区12,第一芯片压区11与第二芯片压区12位于芯片的对角线上,芯片硅基层1正面非压区位置有钝化层13,在所述的钝化层13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钝化层2,所述的第一芯片压区11和第二芯片压区12正面会通过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上方分别有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分别与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的第一接触端41和第二接触端42相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再钝化层2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二再钝化层5,在所述的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上方植有焊球凸点6。如图3所示,本结构包括芯片硅基层1,芯片硅基层1背面有绝缘介质膜胶层7,所述的绝缘介质膜胶层7背后粘合有一定厚度的支撑硅8;芯片硅基层1正面有多个芯片第一芯片压区11、芯片第二芯片压区12,第一芯片压区11与第二芯片压区12位于芯片的对角线上,芯片硅基层1正面非压区位置有钝化层13,在所述的钝化层13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钝化层2,所述的第一芯片压区11和第二芯片压区12正面会通过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3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32上方分别有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在所述的第一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11和第二再分布引线开口区321分别与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的第一接触端41和第二接触端42相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再钝化层2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二再钝化层5,在所述的凸块下金属化层4(UBM)上方植有焊球凸点6。如图4所示,本结构包括芯片硅基层1,芯片硅基层1背面有绝缘介质膜胶7,所述的绝缘介质膜胶层7背后粘合有一定厚度的支撑硅8,所述的支撑硅8后粘合有一定厚度的背胶层9;芯片硅基层1正面有多个芯片第一芯片压区11、芯片第二芯片压区12,芯片硅基层1正面非压区位置有钝化层13,在所述的钝化层13上分布有通过多次光刻、溅射、电镀等工艺形成的第一再钝化层2,所述的第一芯片压区11和第二芯片压区12正面会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基层,芯片基层的正表面设有不少于两个的芯片压区,每个芯片压区正面通过再分布引线引出,凸块下金属化层的接触端与再分布引线的开口区连接,凸块下金属化层上方有焊接凸点,凸块下金属化层下方依次设有再钝化层和钝化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基层,芯片基层的正表面设有不少于两个的芯片压区,每个芯片压区正面通过再分布引线引出,凸块下金属化层的接触端与再分布引线的开口区连接,凸块下金属化层上方有焊接凸点,凸块下金属化层下方依次设有再钝化层和钝化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凸点为焊球凸点、铜柱凸块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下金属化层下方设有再布线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基层外包裹有绝缘膜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UBM跨越式连接RDL的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芯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