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装稳定的大盘齿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6926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装稳定的大盘齿轮,包括第一转轴、设置在第一转轴外侧的大齿轮和设置在第一转轴底端表面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限位板,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之间固定安装有限位板,所述大齿轮的底端等距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内侧形成与限位板卡合的限位腔,通过设计了安装在限位腔内侧的限位板和与第二套筒配合的定位块以及与第一套筒旋合的紧固螺栓,便于通过紧固螺栓与第一套筒的旋合使连接杆通过定位块与第二套筒压紧限位板,从而将大齿轮与第一转轴固定,从而实现了固定大齿轮,保证了大齿轮的稳定,防止大齿轮使用时间过长使大齿轮晃动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装稳定的大盘齿轮
本技术涉及圆盘针织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安装稳定的大盘齿轮。
技术介绍
针织机大盘齿轮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与外端面的轮齿与外置齿轮配合,其传动精度直接影响到整个产品的生产质量,通过大盘齿轮保证了针织机的传动效率。现有的大盘齿轮在使用时通过键连接,当使用较长时间后键磨损,从而影响大盘齿轮的传动,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以及现有的大盘齿轮中心处为实心,从而使齿轮的重量较大,从而增加转轴的负担以及影响齿轮的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安装稳定的大盘齿轮,能解决固定大齿轮,保证了大齿轮的稳定,防止大齿轮使用时间过长使大齿轮晃动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装稳定的大盘齿轮,包括第一转轴、设置在第一转轴外侧的大齿轮和设置在第一转轴底端表面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限位板,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之间固定安装有限位板,所述大齿轮的底端等距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内侧形成与限位板卡合的限位腔,所述限位板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等距布置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底端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与第二套筒套合的定位块,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点固定安装第一套筒,所述大齿轮的顶端穿设有用于固定大齿轮的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与第一套筒之间螺纹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大齿轮的包括内圈,所述内圈设置在第一转轴的外侧,所述内圈的外壁等距设置有筋板,所述筋板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外圈,所述外圈、内圈以及两个相邻的筋板之间形成散热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板的棱角处设置有圆角,所述限位板的圆角直径与内圈的外径相同。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相对的所述限位块之间的距离与限位板的截面尺寸相同,所述限位块的厚度与限位板的厚度相同。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套筒内壁的截面尺寸与定位块的截面尺寸相同,所述第二套筒共设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二套筒围绕第二转轴的轴线等距布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块的另一端开设有通孔,所述限位块一端的通孔与第一套筒内壁的截面尺寸相同。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筋板的截面形状为扇形,所述筋板共设有八个,八个所述筋板围绕内圈的轴承等距布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计了安装在限位腔内侧的限位板和与第二套筒配合的定位块以及与第一套筒旋合的紧固螺栓,便于通过紧固螺栓与第一套筒的旋合使连接杆通过定位块与第二套筒压紧限位板,从而将大齿轮与第一转轴固定,从而实现了固定大齿轮,保证了大齿轮的稳定,防止大齿轮使用时间过长使大齿轮晃动的功能;2、通过设计了安装在内圈外侧的筋板和设置在筋板另一端的外圈,外圈和内圈及两个相邻的筋板之间形成的空腔,使大齿轮的重量降低的同时,可通过散热槽进行散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大盘齿轮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大盘齿轮局部爆炸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1、大齿轮;101、外圈;102、筋板;103、散热槽;104、内圈;2、第一转轴;3、紧固螺栓;4、第二转轴;5、限位板;6、连接杆;7、第一套筒;8、限位块;9、限位腔;10、定位块;11、第二套筒。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实施例1请参照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安装稳定的大盘齿轮,包括第一转轴2、设置在第一转轴2外侧的大齿轮1和设置在第一转轴2底端表面的第二转轴4,第一转轴2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限位板5,第一转轴2与第二转轴4之间固定安装有限位板5,大齿轮1的底端等距安装有限位块8,限位块8的内侧形成与限位板5卡合的限位腔9,限位板5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等距布置的第二套筒11,第二套筒11的底端设置有连接杆6,连接杆6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与第二套筒11套合的定位块10,连接杆6的另一点固定安装第一套筒7,大齿轮1的顶端穿设有用于固定大齿轮1的紧固螺栓3,紧固螺栓3与第一套筒7之间螺纹连接;本装置的固定机构使用时,使大齿轮1套在第一转轴2的外侧,同时使限位板5与限位腔9相连接,通过限位块8防止大齿轮1发生偏移甚至晃动,移动连接杆6,使连接杆6一端的定位块10与第二套筒11相连接,使紧固螺栓3穿过大齿轮1与第一套筒7旋合,通过第一套筒7与紧固螺栓3的旋合使大齿轮1与第一转轴2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将大齿轮1进行固定,从而实现了固定大齿轮1,保证了大齿轮1的稳定,防止大齿轮1使用时间过长使大齿轮1晃动的功能。作为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两个相对的限位块8之间的距离与限位板5的截面尺寸相同,限位块8的厚度与限位板5的厚度相同;为了便于限位板5与限位腔9之间的配合,同时使限位块8对限位腔9进行限位。作为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第二套筒11内壁的截面尺寸与定位块10的截面尺寸相同,第二套筒11共设有四个,四个第二套筒11围绕第二转轴4的轴线等距布置;为了保证定位块10与第二套筒11连接的稳定,同时通过四个第二套筒11的作用,保证了大齿轮1安装的稳定。作为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限位块8的另一端开设有通孔,限位块8一端的通孔与第一套筒7内壁的截面尺寸相同;为了便于紧固螺栓3与第一套筒7的配合,同时通过通孔的设计使紧固螺栓3与第一套筒7连接的稳定。作为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限位板5的棱角处设置有圆角,限位板5的圆角直径与内圈104的外径相同;通过限位板5的圆角的设计,防止圆角多出的棱角影响装置的运转。实施例2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2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的实施方式相同,不同部分在于,本技术提供一种安装稳定的大盘齿轮,包括第一转轴2、设置在第一转轴2外侧的大齿轮1和设置在第一转轴2底端表面的第二转轴4,大齿轮1的包括内圈104,内圈104设置在第一转轴2的外侧,内圈104的外壁等距设置有筋板102,筋板10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外圈101,外圈101、内圈104以及两个相邻的筋板102之间形成散热槽103;通过筋板102将内圈104与外圈101连接起来,从而保证了外圈101的稳定,使外圈101能够与其他的齿轮相啮合,通过散热槽103的作用增加了大齿轮1的外表面,使散热槽103对大齿轮1进行散热。作为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装稳定的大盘齿轮,包括第一转轴(2)、设置在第一转轴(2)外侧的大齿轮(1)和设置在第一转轴(2)底端表面的第二转轴(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2)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限位板(5),所述第一转轴(2)与第二转轴(4)之间固定安装有限位板(5),所述大齿轮(1)的底端等距安装有限位块(8),所述限位块(8)的内侧形成与限位板(5)卡合的限位腔(9),所述限位板(5)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等距布置的第二套筒(11),所述第二套筒(11)的底端设置有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与第二套筒(11)套合的定位块(10),所述连接杆(6)的另一点固定安装第一套筒(7),所述大齿轮(1)的顶端穿设有用于固定大齿轮(1)的紧固螺栓(3),所述紧固螺栓(3)与第一套筒(7)之间螺纹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装稳定的大盘齿轮,包括第一转轴(2)、设置在第一转轴(2)外侧的大齿轮(1)和设置在第一转轴(2)底端表面的第二转轴(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2)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限位板(5),所述第一转轴(2)与第二转轴(4)之间固定安装有限位板(5),所述大齿轮(1)的底端等距安装有限位块(8),所述限位块(8)的内侧形成与限位板(5)卡合的限位腔(9),所述限位板(5)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等距布置的第二套筒(11),所述第二套筒(11)的底端设置有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与第二套筒(11)套合的定位块(10),所述连接杆(6)的另一点固定安装第一套筒(7),所述大齿轮(1)的顶端穿设有用于固定大齿轮(1)的紧固螺栓(3),所述紧固螺栓(3)与第一套筒(7)之间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稳定的大盘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齿轮(1)的包括内圈(104),所述内圈(104)设置在第一转轴(2)的外侧,所述内圈(104)的外壁等距设置有筋板(102),所述筋板(10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外圈(101),所述外圈(101)、内圈(104)以及两个相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杏田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