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带硫化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4842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皮带硫化冷却装置,属于冷却装置技术领域。所述皮带硫化冷却装置,包括上冷却板、下冷却板、水泵、三通、第一连接水管、第二连接水管、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第一入水口水嘴、第二入水口水嘴、第一出水口水嘴和第二出水口水嘴;所述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叠压后进行紧固密封,形成螺旋状流道;在使用时上冷却板接触上加热板,下冷却板接触下加热板,启动水泵通过三通入水管分别向上下冷却板通入冷却水,经过换热带走硫化产生的热量,使加热板硫化接头位置冷却降温,换热后的疏水通过出水管排出,用于硫化接头的均匀冷却和缩短硫化后冷却降温时间,提高检修效率和粘接质量。接质量。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皮带硫化冷却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冷却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皮带硫化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一般输送带接头常用方法有机械接头、冷粘接头、热硫化接头等,其中输送带热硫化接头法是最理想的一种接头方法,接头平整,光滑,融合性好,强度可达原胶带的85~90%。
[0003]热硫化接头工艺是将粘接用的胶料置于连接部位,在一定压力、温度和时间作用下,生胶硫化融合变成有高弹性、高粘接强度熟胶的过程。
[0004]硫化后有一个冷却阶段,需要由145℃冷却到80℃以下时,方可拆除硫化设备,此过程耗时长,夏季冷却降温就要等待近2小时,且输送带接头的各处冷却的均匀性难以把握,影响粘接效果。
[0005]目前,硫化冷却装置设计方式多数为加热板内部布置冷却水管,因此加热板结构复杂,加工制作工艺繁琐,造价较高;换热过程冷却水管受热易冷凝结露、接头受热胀管漏水以及密封失效经常引起加热板短路,故障率较高,且故障难以发现和排除,严重影响设备抢修工作;内部冷却管束无法与壳体直接接触,影响换热效率,冷却管和加热电阻交错设置,受热冷却不均,影响接头硫化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皮带硫化冷却装置,该装置故障率低,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均温性能好,换热效率较高,可提高生产效率,可有效缩短硫化后的冷却降温时间,提高检修效率。
[0007]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本技术提供一种皮带硫化冷却装置,包括上冷却板、下冷却板、水泵、三通、第一连接水管、第二连接水管、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第一入水口水嘴、第二入水口水嘴、第一出水口水嘴和第二出水口水嘴;
[0009]所述上冷却板包括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所述上层盖板上设有螺旋状通道槽,所述螺旋状通道槽的入水口位于所述上层盖板一侧端部,且所述通道槽从入水口处沿逆时针方向螺旋状环绕至所述上层盖板的中心部位,并从该中心部位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螺旋状环绕至所述上层盖板相对一侧的另一端部形成出水口;所述下层盖板和所述上层盖板上的螺旋状通道槽相互对称设置;所述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叠压后进行紧固密封,形成螺旋状流道;
[0010]所述上冷却板和所述下冷却板结构相同;
[0011]所述三通的一端连接水泵,另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水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水管的一端;
[0012]所述第一连接水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入水口水嘴的一端,所述第一入水口水嘴的
另一端连接所述上冷却板螺旋状通道槽的入水口,所述上冷却板的螺旋状通道槽的出水口连接第一出水口水嘴的一端,所述第一出水口水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水管;
[0013]所述第二连接水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入水口水嘴的一端,所述第二入水口水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下冷却板螺旋状通道槽的入水口,所述下冷却板螺旋状通道槽的出水口连接第二出水口水嘴的一端,所述第二出水口水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出水管。
[0014]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由上至下对称叠压设置,并通过螺栓紧固,且两个盖板结合面涂抹耐热密封胶,两个盖四周边缘及螺栓四周焊接密封。
[0015]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为不锈钢板。
[0016]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二出水管为隔热管。
[0017]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冷却板和所述下冷却板内的螺旋状通道槽的宽度为3cm~5cm,深度为2mm~4mm,所述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的厚度均为2.5~5mm。
[001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0019]第一:本技术与传冷却统硫化加热板内部布置冷却管束的形式相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避免了一体式加热板内漏引起的短路故障;
[0020]第二:本技术中的冷却板内部通道截面小,流速快,换热强,通过冷却板与加热板接触,实现对流换热,达到使硫化板快速降温的目的。
[0021]第三:本技术中的螺旋状圆角流道的进出口流道交替间隔布置,利于减小局部温差,总体温度更加均匀,保证粘接质量。
[0022]第四:本技术能够实现对输送带热硫化接头的均匀冷却,避免硫化工艺过久导致“过硫”的发生,保证输送带粘接质量,同时能缩短冷却时间,提高输送带接头的硫化及粘接修补抢修效率,确保机组持续稳定的燃煤供应,避免因煤仓无燃煤限负荷停机的危险。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皮带硫化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皮带硫化冷却装置中上冷却板和下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皮带硫化冷却装置中上冷却板和下冷却板的A

A剖面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的皮带硫化冷却装置应用在皮带接头热硫化中的过程示意图;
[0027]其中,1、上冷却板;2、下冷却板;3、水泵;4、三通;5a、第一连接水管;5b、第二连接水管;6a、第一出水管;6b、第二出水管;121、上层盖板;122、螺旋状通道槽;1221、入水口;1222、出水口;1223、沉头螺栓;123、下层盖板;124、第一入水口水嘴;125、第二入水口水嘴;126、第一出水口水嘴;127、第二出水口水嘴;7、底梁;8、水压板;9、第一隔热板;10、下加热板;11、胶料;12、上加热板;13、第二隔热板;14、钢梁;15、钢梁固定丝杠;16、控制箱;17、连接线;18、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等效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0029]本技术提供一种皮带硫化冷却装置,包括上冷却板1、下冷却板2、水泵3、三通
4、第一连接水管5a、第二连接水管5b、第一出水管6a、第二出水管6b、第一入水口水嘴124、第二入水口水嘴125、第一出水口水嘴126和第二出水口水嘴127;
[0030]所述上冷却板1包括上层盖板121和下层盖板123,所述上层盖板121上设有螺旋状通道槽122,所述螺旋状通道槽122的入水口1221位于所述上层盖板121一侧端部,且所述通道槽从入水口1221处沿逆时针方向螺旋状环绕至所述上层盖板121的中心部位,并从该中心部位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螺旋状环绕至所述上层盖板121相对一侧的另一端部形成出水口1222;所述下层盖板123和所述上层盖板121上的螺旋状通道槽122相互对称设置;所述上层盖板121和下层盖板123叠压后进行紧固密封,形成螺旋状流道;
[0031]所述上冷却板1和所述下冷却板2结构相同;
[0032]所述三通4的一端连接水泵3,另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水管5a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水管5b的一端;
[0033]所述第一连接水管5a的另一端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皮带硫化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冷却板(1)、下冷却板(2)、水泵(3)、三通(4)、第一连接水管(5a)、第二连接水管(5b)、第一出水管(6a)、第二出水管(6b)、第一入水口水嘴(124)、第二入水口水嘴(125)、第一出水口水嘴(126)和第二出水口水嘴(127);所述上冷却板(1)包括上层盖板(121)和下层盖板(123),所述上层盖板(121)上设有螺旋状通道槽(122),所述螺旋状通道槽(122)的入水口(1221)位于所述上层盖板(121)一侧端部,且所述通道槽从入水口(1221)处沿逆时针方向螺旋状环绕至所述上层盖板(121)的中心部位,并从该中心部位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螺旋状环绕至所述上层盖板(121)相对一侧的另一端部形成出水口(1222);所述下层盖板(123)和所述上层盖板(121)上的螺旋状通道槽(122)相互对称设置;所述上层盖板(121)和下层盖板(123)叠压后进行紧固密封;所述上冷却板(1)和所述下冷却板(2)结构相同;所述三通(4)的一端连接水泵(3),另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水管(5a)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水管(5b)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水管(5a)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入水口水嘴(124)的一端,所述第一入水口水嘴(12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上冷却板(1)螺旋状通道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季国杨成典冷柏孝冷云浩常永利林安飞郭美辰郭永刚庞万春马忠华张丽菇索英政高志达王振肖承武尹占成马玉华孙勇王亨臣相世强何涛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丹东电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