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20589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4: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资料检测收集:Q1:标本数据采集:对清淤区进行植物物种采集和对淤泥样本进行采集,同时对淤泥进行测算估量;Q2:种类整理:对Q1中采集的植物物种样本进行分类,对可种植的植物进行确认。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淤泥集中堆放在种植区开挖的坑内,避免了淤泥直接排放至他处,较为环保,同时集中堆放的淤泥还可重复作为种植湿生植物的养料,其能够迅速营建植物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在填埋时采用间断式的填埋,将淤泥中的污水排入至排水渠中,之后在沉淀池内沉淀,最后在抛洒完毕种植植物后将沉淀池内的淤泥抛洒在植物上对植物进行覆盖,能够有效提高成活率的优点。的优点。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
,尤其涉及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态清淤、湿地项目的不断增多,该项目在实施时通常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池底底泥的清理,池底底泥在清理后造成大量的淤泥堆积,人们通常需要对其进行转移处理,在处理时有条件的工地可通过外运的方式进行集中处理,无条件的工地则通常采取深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也有部分是现场采用水泥进行拌和固化。
[0003]然而在一些地区有一些无能力处理的工地为了省时省力甚至直接采取偷排进其他河道和鱼塘的方式进行处理,难免造成二次污染,同时现场采用水泥进行拌和固化的方式也存在残留较多的问题,造成进一步污染,后期植被恢复存在生长不良的问题,甚至死亡,淤泥堆放一般厚度较深会伴随出现土地利用率降低和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同时由于天气的变化,容易出现反复情况,变成沼泽,以岛屿种植区为例,岛屿其本身的高度大致高于海平面,其本身的面积较小,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时难免导致岛屿可利用空间再度减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1)资料检测收集:
[0008]Q1:标本数据采集:对清淤区进行植物物种采集和对淤泥样本进行采集,同时对淤泥进行测算估量;r/>[0009]Q2:种类整理:对Q1中采集的植物物种样本进行分类,对可种植的植物进行确认,对Q1中采集的淤泥样本进行检测,通过淤泥中养分组成对比植物进行最终确认种植植物的种类;
[0010]Q3:规划转移区:确认土方转移区和种植区的位置和面积大小;
[0011](2)土地整理:
[0012]S1:土方挖掘:对种植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土方通过车辆转移至Q3中土方转移区,在挖掘时将种植区分为若干个种植池,每两个相邻的种植池之间设有堤坝,在种植区中开挖排水渠,排水渠需围绕整个种植区形成贯通的水道,水道中设置有多个沉淀池,在挖掘出3

5个种植池后方可对淤泥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淤泥运输至开挖完成的种植池中。
[0013]S2:设备配备:在S1中种植区被淤泥填埋中配备3

5台排污泵,使排污泵分别放置在填埋的种植池位置。
[0014]S3:污水处理:种植池每填埋0.2

0.3m时则更换填埋种植池,待种植池静置10

15min后淤泥中的污水上溢,此时人们使用排污泵将种植池中的污水排入至排水渠中进行
排除,排水渠中的污水最终流入至多个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再次填埋,直至种植池多次填埋保留0.1

0.2m深度完成填埋工作。
[0015]S4:种植植物:采用水稻种植的抛秧手段,工人站在S1堤坝上抛撒Q2中准备好的植物材料,抛撒均匀。
[0016]S5:沉淀池处理:S4结束后选取最近的沉淀池将其中的污水排入至相邻的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将其中沉淀的淤泥转运至种植池中,采取抛洒的方式将淤泥均匀铺洒在种植池中对S4中种植植物进行覆盖,提高成活率。
[0017]S6:植被生长观察:在S6过程中进行时刻检查植被的覆盖成活率,做到及时补栽、补种,同时检查种植池内淤泥的含水量。
[0018]优选的,S1中所述堤坝的厚度应控制在30

40cm,种植池的宽控制在6

7m,深控制在1.6

1.8m,长控制在10

15m。
[0019]优选的,S1中所述排水渠的宽度控制在0.6

0.8m,深控制在0.4

0.5m。
[0020]优选的,S1中所述沉淀池的数量与所述种植区的数量应控制在(2

3):1,所述沉淀池的深度0.8

1.0m,宽3

4m,长5

8m,用以能够及时排水。
[0021]优选的,S5中所述污泥的铺洒厚度控制在0.1

0.15m。
[0022]优选的,S4中所述植物抛撒完毕后采用长柄扫把轻拍镇压抛撒出去的植物材料,让植物与淤泥接触紧密。
[0023]优选的,S4中或使用长薄木板,将长薄木板两端钻孔并拴上长绳,将木板从泥面拖过,达到镇压目。
[0024]优选的,S6中一旦发现淤泥较干则需要进行喷水用以保持泥面湿润,喷水至植株体逐渐对泥面进行覆盖,此时逐渐减少喷水量,如果降雨导致积水,则应及时进行排除。
[002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6]本专利技术将淤泥集中堆放在种植区开挖的坑内,避免了淤泥直接排放至他处,较为环保,同时集中堆放的淤泥还可重复作为种植湿生植物的养料,其能够迅速营建植物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在填埋时采用间断式的填埋,将淤泥中的污水排入至排水渠中,之后在沉淀池内沉淀,最后在抛洒完毕种植植物后将沉淀池内的淤泥抛洒在植物上对植物进行覆盖,能够有效提高成活率。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9]请结合参阅图1,其中,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流程框图。
[003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1]实施例一
[0032]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3](1)资料检测收集:
[0034]Q1:标本数据采集:对清淤区进行植物物种采集和对淤泥样本进行采集,同时对淤泥进行测算估量,采集样本后方便针对性地种植,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0035]Q2:种类整理:对Q1中采集的植物物种样本进行分类,对可种植的植物进行确认,对Q1中采集的淤泥样本进行检测,通过淤泥中养分组成对比植物进行最终确认种植植物的种类,确认完成植物可在种植前进行针对性处理,种植后进行针对性地培植;
[0036]Q3:规划转移区:确认土方转移区和种植区的位置和面积大小;
[0037](2)土地整理:
[0038]S1:土方挖掘:对种植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土方通过车辆转移至Q3中土方转移区,在挖掘时将种植区分为若干个种植池,每两个相邻的种植池之间设有堤坝,在种植区中开挖排水渠,排水渠需围绕整个种植区形成贯通的水道,水道中设置有多个沉淀池,在挖掘出3

5个种植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资料检测收集:Q1:标本数据采集:对清淤区进行植物物种采集和对淤泥样本进行采集,同时对淤泥进行测算估量;Q2:种类整理:对Q1中采集的植物物种样本进行分类,对可种植的植物进行确认,对Q1中采集的淤泥样本进行检测,通过淤泥中养分组成对比植物进行最终确认种植植物的种类;Q3:规划转移区:确认土方转移区和种植区的位置和面积大小;(2)土地整理:S1:土方挖掘:对种植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土方通过车辆转移至Q3中土方转移区,在挖掘时将种植区分为若干个种植池,每两个相邻的种植池之间设有堤坝,在种植区中开挖排水渠,排水渠需围绕整个种植区形成贯通的水道,水道中设置有多个沉淀池,在挖掘出3

5个种植池后方可对淤泥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淤泥运输至开挖完成的种植池中。S2:设备配备:在S1中种植区被淤泥填埋中配备3

5台排污泵,使排污泵分别放置在填埋的种植池位置。S3:污水处理:种植池每填埋0.2

0.3m时则更换填埋种植池,待种植池静置10

15min后淤泥中的污水上溢。S4:种植植物:采用水稻种植的抛秧手段种植植物。S5:沉淀池处理:S4结束后选取最近的沉淀池将其中的污水排入至相邻的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将其中沉淀的淤泥转运至种植池中。S6:植被生长观察:时刻检查植被的覆盖成活率,做到及时补栽、补种,同时检查种植池内淤泥的含水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小君周洪胡蝶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禾旺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