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窝池稻鱼共生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4748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蜂窝池稻鱼共生养殖系统,具体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包括稻田,所述稻田的一端设置有鱼塘,所述稻田的另一端设置有一号生态沟,所述稻田的一侧设置有二号生态沟,所述稻田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道路,所述一号生态沟的一侧设置有养殖区,所述养殖区的内部设置有两排蜂窝池,每排蜂窝池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两排所述蜂窝池的两侧均设置有进水管,两排所述蜂窝池的之间设置有第二道路,所述蜂窝池的一侧设置有进水系统,所述一号生态沟与蜂窝池之间设置有排水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将水资源重复再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自然循环和环保生态循环的方式,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约了水资源,节省了生产成本。节省了生产成本。节省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蜂窝池稻鱼共生养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蜂窝池稻鱼共生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稻鱼共生系统是中国南方一种长期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在水稻田中养鱼,有的地方还发展为稻鱼共生系统,稻鱼共生系统的代表是浙江省青田县,中国的稻鱼共生农作方式,最早可溯源至二千年前的汉朝,二千年来,中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几乎都养田鱼及养田,然而由于乡郊都市化,自2000年开始,这系统的数目正在逐年递减,更有濒临消失的危机,这亦是它能成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选定的农业文化遗产首批项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0003]在稻田养殖鱼类的显著优点是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一般传统的做法是在水稻田中开挖鱼沟、鱼溜,进行鱼类养殖的一种稻鱼兼作生产方式。但是现有技术的稻鱼共生养殖系统的水循环设计复杂,且不能很好的将水资源利用最大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和污染较大。
专利技术内容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蜂窝池稻鱼共生养殖系统,包括稻田,其特征在于:所述稻田的一端设置有鱼塘,所述稻田的另一端设置有一号生态沟,所述稻田的一侧设置有二号生态沟,所述稻田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道路,所述一号生态沟的一侧设置有养殖区,所述养殖区的内部设置有两排蜂窝池,每排蜂窝池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两排所述蜂窝池的两侧均设置有进水管,两排所述蜂窝池的之间设置有第二道路,所述蜂窝池的一侧设置有进水系统,所述一号生态沟与蜂窝池之间设置有排水系统,所述蜂窝池的顶部设置有增氧系统,所述蜂窝池的内部设置有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水位监测警报系统,所述蜂窝池的底端安装有导水涵管,所述导水涵管的另一端与一号生态沟和二号生态沟相连通,所述稻田内开挖有多条鱼沟,所述二号生态沟的一端设置有过滤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窝池稻鱼共生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稻田占地78.2亩,所述一号生态沟占地1亩,所述二号生态沟占地0.8亩,所述鱼塘占地10亩,所述养殖区占地7.8亩,其他占地总共2.2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窝池稻鱼共生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池的直径为8m,高为1.15m,常规水位为1m,占地面积为50.24

,蜂窝池之间间隔为0.4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窝池稻鱼共生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系统包含水泵、蓄水池、进水主管和进水支管,所述水泵型号为300S12A,功率30KW,流量792m
³
/h,扬程为8.7米,所述蓄水池由钢筋混泥土浇筑而成,占地面积200

,高4米,总容量800m
³
,所述蓄水池共分成四个小池,每个小池之间用预留一个直径200mm的孔,孔距离池底20cm,每个小池底部留一个直径200mm的排污孔并安装球阀开关,第三个和第四个小池安装曝气装置,所述进水主管直径为200mmUPVC管,进水支管道直径为75mmUPVC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杰甘军潘震宇沈杰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庆渔堂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