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油路摆支液压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8446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置油路摆支液压缸,包括缸体,以及固定设置于活塞杆上的活塞,该活塞滑动设置于缸体的缸体筒腔内,所述缸体上设置有若干缸体油孔,缸体油孔平行于缸体筒腔并围绕缸体筒腔布置,缸体油孔的下端与缸体筒腔连通;所述缸体外侧设置有缸体摆动支承结构。所述缸体摆动支承结构包括缸体摆轴和摆框销轴,所述缸体通过缸体摆轴活动支承于摆动框上,该摆动框则通过摆框销轴活动支承于缸体摆座上。所述缸体摆轴与摆框销轴相互垂直设置。该液压缸不仅结构紧凑,耐冲击振动,而且能有效补偿和消除缸体活塞间的径向运动分力,避免液压缸偏磨。液压缸偏磨。液压缸偏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置油路摆支液压缸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打桩锤,尤其涉及液压打桩锤的液压缸。

技术介绍

[0002]液压打桩锤具有打桩效率高、噪声低振动小、无油烟污染的特点;液压打桩锤的锤芯质量可以达到数十吨,甚至近百吨;打击能量也从数百千焦到成千千焦,因而液压打桩锤能够实现更高打击能量和更高打击频率的施工要求,可以满足大型基桩的施工要求。液压缸是液压打桩锤的核心部件,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着液压打桩锤打击能量和打击频次,以及打桩锤工作性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003]随着建筑工程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液压打桩锤需要具备更高的打击能量和频次,其液压缸将承受更为剧烈的冲击振动,以及更高的液压油流量和压力。现有的打桩锤液压缸由于包括有较多的组装件以及各种外设的液压油进回油管路,在剧烈冲击振动条件下,很容易形成泄漏,而且现有液压缸结构还存在结构刚性差、整体强度不足,压力损失大等弱点,液压缸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使得打桩锤的打击速度和打击能量难以提高;同时过多的外设油路管道,在打桩锤频繁的往复打击中很容易出现油管的缠绕和撞击,增加打击运行故障率。
[0004]打桩锤剧烈冲击振动对液压缸的平稳往复运动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在振动冲击过程中,桩锤对活塞及活塞杆产生强烈的侧(径)向破坏力,尤其是打桩锤在进行斜桩施工作业时,其侧(径)向分力更是不可避免,这种因桩锤冲击振动或斜桩作业对活塞及活塞杆所产生的侧向分力,使得活塞杆的伸缩运动偏向缸体中心一侧,导致液压缸活塞对缸筒腔、活塞杆对缸体及密封件产生偏向磨损,并且这种偏向磨损还会随着打桩锤打击能量的提高和打击频次的增大而急剧增加;长时间的施工作业也会使得打桩锤的运行精度下降、运动间隙变大,这些不良因素必然导致液压缸偏向磨损的出现,而偏磨现象不仅会引起活塞与缸孔腔间隙的不断增大,使活塞两侧液压腔压力差减少,液压打桩锤的打桩效率下降,而且会引起活塞杆密封件的损坏甚至失效,造成液压油外泄,使得打桩锤的打击频率严重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置油路摆支液压缸,不仅结构紧凑,耐冲击振动,而且能有效补偿和消除缸体活塞间的径向运动分力,避免液压缸偏磨。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内置油路摆支液压缸,包括缸体,以及固定设置于活塞杆上的活塞,该活塞滑动设置于缸体的缸体筒腔内,所述缸体上设置有若干缸体油孔,缸体油孔平行于缸体筒腔并围绕缸体筒腔布置,缸体油孔的下端与缸体筒腔连通;所述缸体外侧设置有缸体摆动支承结构。
[0007]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围绕缸体筒腔布置有若干相互平行的缸体油孔,并且缸体油孔下端与缸体筒腔连通,这种结构不仅减少了液压缸的外设压力油输送管路,避免外设油
管的撞击和缠绕,而且大大减少油路连接点,提高了液压缸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将缸体筒腔和缸体油孔均设置于缸筒本体上的结构,又使得液压缸结构更加紧凑,增强了液压缸的整体刚性和结构强度,更适宜于冲击振动环境中可靠运行。还由于缸体的外侧设置有缸体摆动支承结构,构成了随动液压缸结构,形成较好的偏移角度补偿能力,即使因剧烈振动和运动精度不足等原因造成桩锤运动方向偏离液压缸的中心线,也不会在活塞杆上产生径向分力,使得活塞杆的往复运动方向与桩锤的运动方向始终保持一致,有效避免了液压缸活塞与缸腔、活塞杆与缸体密封件间的偏磨现象发生,不仅保证了液压缸的正常运行,稳定了液压打桩锤的打桩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液压打桩锤的运行故障,有效地提高了液压打桩锤的使用寿命。
[0008]本实有和新型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所述缸体摆动支承结构包括缸体摆轴和摆框销轴,所述缸体通过缸体摆轴活动支承于摆动框上,该摆动框则通过摆框销轴活动支承于缸体摆座上。所述缸体摆轴与摆框销轴相互垂直设置。形成了灵活的缸体随动结构,能有效补偿和消除缸体、活塞间的偏磨。
[0009]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缸体摆动支承结构为球型铰链结构或十字轴式万向节。具有结构紧凑合理,运行可靠,角度补偿能力强的优点。
[0010]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所述活塞杆两端分别通过下导向套和上导向套伸出缸体的两端。所述上导向套通过缸体上端盖安装于缸体的一端,所述下导向套通过缸体下端盖安装于缸体的另一端。这种结构形成双出杆液压缸,更利于打桩锤实现大流量、高频次工作。
[0011]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缸体上端盖上设置有通向缸体筒腔和/或缸体油孔的油孔。进一步减少了缸体的外设压力油管路。
[0012]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活塞杆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铰连球头。所述缸体油孔的下端通过对应的缸体径向油孔与缸体筒腔相连通。所述缸体筒腔外围绕有4—16个缸体油孔(4)。利于进一步消除偏磨,避免外设油管路。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内置油路摆支液压缸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内置油路摆支液压缸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视图;
[0015]图2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 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液压缸缸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图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活塞杆,2—下导向套,3—缸体,4—缸体油孔,5—缸体筒腔,6—摆动框,7—摆框销轴,8—缸体摆座,9—缸体上端盖,10—上导向套,11—活塞,12—缸体径向油孔,13—缸体下端盖,14—铰连球头,15—缸体摆轴,16—缸体摆动座,17—摆轴孔,18—缸盖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所示的内置油路摆支液压缸,包括缸体3以及穿过缸体3并向缸体3两端伸出的活塞杆1,在缸体3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缸体上端盖9和缸体下端盖13,缸体上端盖9采用阀块式结构,在该缸体上端盖9的阀体内设置有通向缸体筒腔5和/或缸体油孔4的用于输送液压油的油孔。在活塞杆1的下伸出端固定安装有铰连球头14,活塞杆1通过该铰连球头14与桩锤相互铰连。在缸体3的腰部外侧设置有缸体摆动支承结构,该缸体摆动支承结构包括摆动框6和缸体摆座8,缸体3通过该摆动支承结构支承于缸体摆座8上。
[0021]如图2和图3所示,缸体3采用圆筒状结构,在缸体3的中心线位置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贯通的缸体筒腔5,在缸体3上还设置有缸体油孔4,缸体油孔4与缸体筒腔5相平行。在缸体筒腔5中滑动设置有活塞11,活塞11固定设置于活塞杆1上,活塞11和活塞杆1可以采用整体结构。在缸体3的上端通过连接螺栓固定连接有缸体上端盖9,阀块式结构的缸体上端盖9固定安装有上导向套10;在缸体3的下端通过缸体下端盖13固定安装有下导向套2,上导向套10和下导向套2起着对活塞杆1的滑动导向和密封的作用。活塞杆1的两端分别穿过上导向套10和下导向套2伸出缸体3的上下端,在活塞杆1的下伸出端的端部固定安装有铰连球头1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油路摆支液压缸,包括缸体(3),以及固定设置于活塞杆(1)上的活塞(11),该活塞(11)滑动设置于缸体(3)的缸体筒腔(5)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3)上设置有若干缸体油孔(4),缸体油孔(4)平行于缸体筒腔(5)并围绕缸体筒腔(5)布置,缸体油孔(4)的下端与缸体筒腔(5)连通;所述缸体(3)外侧设置有缸体摆动支承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油路摆支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摆动支承结构包括缸体摆轴(15)和摆框销轴(7),所述缸体(3)通过缸体摆轴(15)活动支承于摆动框(6)上,该摆动框(6)则通过摆框销轴(7)活动支承于缸体摆座(8)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油路摆支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摆轴(15)与摆框销轴(7)相互垂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油路摆支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摆动支承结构为球型铰链结构或十字轴式万向节。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清施光林赵华张静周临震孟春明冯启阳王小娟许向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巨威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