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往复气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7689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往复气缸,包括缸体和控制阀,控制阀包括阀芯和阀体,阀体上设有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阀芯两端外均与阀体之间形成用于控制阀芯往复运动的腔体,该腔体连通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阀体和阀芯之间设有转换腔,转换腔连通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转换腔连通后腔和前腔,阀芯通过往复运动控制转换腔切换后腔和前腔的进气排气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靠性高,对加工精度要求较低;实现缸体前腔后腔的进气排气状态的切换,实现气缸的自动往复运动;安装方便,对气缸结构影响较小;结构简单,维修成本低;结构紧凑,充分利用空间;控制方法简单有效,当工作阻力过大时可自动停止工作并保持压力。作并保持压力。作并保持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往复气缸


[0001]本技术涉及气缸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往复气缸。

技术介绍

[0002]自动往复气缸是现代气动系统中常用的执行元件,常应用到各行业机械设备上,例如通过与油泵连接,实现油泵的吸油和压油。现有自动往复气缸通常通过在气缸外部设置带有弹性元件等构件的控制阀实现气缸的自动管路切换来实现气缸的高频自动往复,或者通过对气缸整体结构进行改进,在气缸内实现自动管路切换,这些结构存在着控制阀和气缸结构复杂、控制管路复杂的缺陷,且由于结构的过于复杂,各零件之间的配合关系也过于复杂,设备易出现漏气等故障,同时维修难度较高,使用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很多。
[0003]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一体式自动往复气缸装置”,其公告号CN206943121U,包括相互连接的左侧缸体和右侧缸体,左侧缸体内设置有活塞腔,活塞腔内滑动设置有活塞,活塞的左端连接有向外伸出左侧缸体的活塞杆,右侧缸体内设置有阀芯腔,阀芯腔内滑动设置有换向阀芯,换向阀芯在阀芯腔内设置有左右两个工位,换向阀芯与活塞之间相互连接。其不足之处是,该技术通过在换向阀芯上设置定位机构对换向阀芯进行定位,在换向阀芯高频的往复运动中,定位机构中的弹性元件极易损坏;换向阀芯的往复运动通过推拉杆实现,对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且由于整体换向结构设置在气缸内,一旦出现故障维修难度较高,因此气缸成本也会相应大幅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结构复杂,零件损坏率高,维修难度大,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往复气缸,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维修方便,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自动往复气缸,包括缸体,缸体中设有活塞,活塞将缸体分隔为后腔和前腔,活塞上设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外设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包括阀芯和阀体,所述阀体上设有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阀芯两端外均与阀体之间形成用于控制阀芯往复运动的腔体,该腔体连通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阀体和阀芯之间设有转换腔,转换腔连通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转换腔连通后腔和前腔,阀芯通过往复运动控制转换腔切换后腔和前腔的进气排气状态。
[0007]本技术的特点在于控制阀设置在活塞杆外侧,无需对气缸结构进行大幅改动,适用性强;且通过压缩空气进气气路在阀芯后前腔体的来回转换实现阀芯的往复运动,通过阀芯的往复运动实现转换腔与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连通状态,从而实现对气缸缸体内后腔和前腔进气排气状态的切换,阀芯的换向以及活塞的往复运动均通过气路的转换实现,可靠性强,对精度要求较低;同时,控制阀仅包括阀体和阀芯两个构件,结构简单,且其中可移动构件仅为阀芯,故障率大大降低,同时维修方便,成本较低。
[0008]作为优选,所述转换腔包括均互相连通且设置在阀体内壁的进气环槽、第一通气
环槽、第二通气环槽、第一排气环槽和第二排气环槽,所述进气环槽与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环槽与前腔连通,所述第二通气环槽与后腔连通,第一排气环槽和第二排气环槽分别与排气通道连通;所述阀芯周向设有若干密封圈,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当阀芯移动至靠近缸体的后端时,所述第一密封圈隔断第一排气环槽与第一通气环槽,所述第二密封圈使得第一通气环槽与进气环槽连通,所述第三密封圈隔断第二通气环槽与进气环槽,所述第四密封圈使得第二通气环槽与第二排气环槽连通;当阀芯移动至远离缸体的前端时,所述第一密封圈使得第一排气环槽与第一通气环槽连通,所述第二密封圈隔断第一通气环槽与进气环槽连通,所述第三密封圈使得第二通气环槽与进气环槽连通,所述第四密封圈隔断第二通气环槽(33)与第二排气环槽。
[0009]实施例中,阀体内沿轴向依次设置第一排气环槽、第一通气环槽、进气环槽、第二通气环槽和第二排气环槽,阀芯外沿周向依次设置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通过阀芯的移动带动各密封圈位置改变,以改变各环形槽之间的连通与否:当阀芯移动至靠近气缸的最后端时,第一密封圈抵接在第一排气环槽和第一通气环槽之间的阀体内壁上以隔断两个环槽,第二密封圈移动至对应第一通气环槽的位置,保证第一通气环槽与进气环槽的连通,第三密封圈抵接在进气环槽和第二通气环槽之间的阀体内壁上以隔断两个环槽,第四密封圈移动至对应第二通气环槽的位置,保证第二通气环槽和第二排气环槽的连通,此时压缩气体从进气通道依次通过进气环槽、第一通气环槽进入前腔,将活塞从前端压至后端,后腔中的气体通过第二通气环槽、第二排气环槽进入排气通道排出;当阀芯移动至远离气缸的最前端时,第一密封圈移动至对应第一通气环槽的位置,保证第一通气环槽与第一排气环槽的连通,第二密封圈抵接在第一通气环槽与进气环槽之间的阀体内壁上以隔断两个环槽,第三密封圈移动至对应第二通气环槽的位置,保证第二通气环槽和进气环槽的连通,第四密封圈抵接在第二通气环槽和第二排气环槽之间的阀体内壁上以隔断两个环槽,此时压缩气体从进气通道依次通过进气环槽、第二通气环槽进入后腔,将活塞从后端压至前端,前腔中的气体通过第一通气环槽、第一排气环槽进入排气通道排出。控制阀中只存在密封圈与其他构件的摩擦,只需通过适时更换密封圈就能保证控制阀的正常工作,维修难度小,成本低。
[0010]作为优选,所述密封圈还包括设在阀芯两端的端部密封圈。
[0011]阀芯端部密封圈用于对阀芯两端进行密封,防止气流从转换腔两侧流通至阀芯后前两端的腔体影响进气和排气,实施例中,端部密封圈外侧的阀芯上还设有环形槽,减少阀芯与阀体的接触面,减少装配精度要求,同时起到减重及节省材料的作用。
[0012]作为优选,所述腔体包括靠近缸体的第一腔体和远离缸体的第二腔体,所述阀芯与活塞杆之间形成间隙,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分别通过该间隙连通进气通道,所述活塞杆周向设有后O型圈和前O型圈,当活塞杆移动至靠近缸体的后端时,前O型圈隔断进气通道和第二腔体,当活塞杆移动至前端时,后O型圈隔断进气通道和第一腔体。
[0013]实施例中后O型圈和前O型圈各设有两个,保证密封性能。当活塞杆移动至最后端时,前O型圈与阀芯内壁抵接,位于前侧的间隙被前O型圈封堵,压缩空气只能进入后侧间隙并进入第一腔体,使得阀芯向前移动,完成换向;当活塞杆移动至最前端时,后O型圈与阀芯内壁抵接,位于后侧的间隙被后O型圈封堵,压缩空气只能进入前侧间隙并进入第二腔体,使得阀芯向后移动,完成换向,间隙与第一腔体、第二腔体连接处可设置圆角,方便压缩空
气进入腔体。
[0014]作为优选,所述缸体上设有分别与第一腔体和排气通道连通的第一排气管,阀体远离缸体的一端设有分别与第二腔体和排气通道连通的第二排气管。
[0015]第一腔体通过第一排气管排气,第二腔体通过第二排气管排气,实施例中阀体前端设有阀体前盖,第二排气管设置在阀体前盖内。
[0016]作为优选,所述排气通道上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中设有消音片。
[0017]装置内气体均通过排气通道上的排气孔向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往复气缸,包括缸体(1),缸体(1)中设有活塞(11),活塞(11)将缸体分隔为后腔(C)和前腔(D),活塞(11)上设有活塞杆(12),其特征是,所述活塞杆(12)外设有控制阀(2),所述控制阀(2)包括阀芯(21)和阀体(22),所述阀体(22)上设有进气通道(223)和排气通道(224),阀芯(21)两端外均与阀体(22)之间形成用于控制阀芯(21)往复运动的腔体,该腔体连通进气通道(223)和排气通道(224),阀体(22)和阀芯(21)之间设有转换腔,转换腔连通进气通道(223)和排气通道(224),转换腔连通后腔(C)和前腔(D),阀芯(21)通过往复运动控制转换腔切换后腔(C)和前腔(D)的进气排气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往复气缸,其特征是,所述转换腔包括均互相连通且设置在阀体(22)内壁的进气环槽(31)、第一通气环槽(32)、第二通气环槽(33)、第一排气环槽(34)和第二排气环槽(35),所述进气环槽(31)与进气通道(223)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环槽(32)与前腔(D)连通,所述第二通气环槽(33)与后腔(C)连通,第一排气环槽(34)和第二排气环槽(35)分别与排气通道(224)连通;所述阀芯(21)周向设有若干密封圈,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圈(41)、第二密封圈(42)、第三密封圈(43)和第四密封圈(44),当阀芯(21)移动至靠近缸体(1)的后端时,所述第一密封圈(41)隔断第一排气环槽(34)与第一通气环槽(32),所述第二密封圈(42)使得第一通气环槽(32)与进气环槽(31)连通,所述第三密封圈(43)隔断第二通气环槽(33)与进气环槽(31),所述第四密封圈(44)使得第二通气环槽(33)与第二排气环槽(35)连通;当阀芯(21)移动至远离缸体(1)的前端时,所述第一密封圈(41)使得第一排气环槽(34)与第一通气环槽(32)连通,所述第二密封圈(42)隔断第一通气环槽(32)与进气环槽(31)连通,所述第三密封圈(43)使得第二通气环槽(33)与进气环槽(31)连通,所述第四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华张孟鑫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奉化溪口兴泰五金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