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驱动系统以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690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动力驱动系统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其中第一齿圈与第二行星架可选择性地相连;第一动力源、第二动力源和第三动力源,第一动力源与第一太阳轮相连,第二动力源与第二太阳轮相连,第三动力源与第一齿圈相连;止动装置,止动装置用于阻止第二行星架转动。由此,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一动力源、第二动力源、第三动力源和止动装置配合,该动力系统能够实现车辆在不同驾驶工况下的不同驱动功能需求,可以降低整车能耗、排放,也可以提升驾驶体验。提升驾驶体验。提升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驱动系统以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动力驱动系统以及具有该动力驱动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现有车辆的动力系统体积较大,并且动力系统的轴向尺寸大,会占用整车宽度方向较大的布置空间。并且,在不同驾驶工况下,现有动力系统不能满足不同驾驶工况驱动功能需求,增加了整车能耗、排放,影响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驱动系统,该动力驱动系统能够实现车辆在不同驾驶工况下的不同驱动功能需求,可以降低整车能耗、排放,也可以提升驾驶体验。
[0004]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5]根据本技术的动力驱动系统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其中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二行星架可选择性地相连;第一动力源、第二动力源和第三动力源,所述第一动力源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二动力源与所述第二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三动力源与所述第一齿圈相连;以及止动装置,所述止动装置设置成用于阻止所述第二行星架转动。
[0006]根据本技术的动力驱动系统,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一动力源、第二动力源、第三动力源和止动装置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动力系统能够实现车辆在不同驾驶工况下的不同驱动功能需求,可以降低整车能耗、排放,也可以提升驾驶体验。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动力源、所述第一动力源、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动力源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在轴向上依次布置。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源通过空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三动力源通过第三动力源连接轴穿设所述第一动力源连接轴和所述第一太阳轮从而与所述第一齿圈相连,所述第二动力源通过空心的第二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二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齿圈之间通过穿设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的第一空心轴相连,所述第一齿圈连接有穿设所述第一空心轴的第一实心轴,所述第一实心轴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实心轴与所述第二行星架之间设置有离合装置,所述离合装置和所述制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靠近所述第三动力源的一侧或远离所述第三动力源的另一侧。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动力源、所述第一动力源、所述第一行星齿
轮机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动力源在轴向上依次布置。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源通过空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三动力源通过第三动力源连接轴穿设所述第一动力源连接轴和所述第一太阳轮从而与所述第一齿圈相连,所述第二动力源通过第二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二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的邻接处设置用于接合或断开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的离合装置。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止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动力源之间,且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为实心轴;或者
[0013]所述止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二动力源的远离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为空心轴,所述止动装置通过止动装置连接轴穿设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后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动力源、所述第二动力源、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一动力源在轴向上依次布置。
[0015]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源通过实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二动力源通过空心的第二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二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三动力源通过第三动力源连接轴穿设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和所述第二太阳轮从而与所述第一齿圈相连,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的邻接处设置用于接合或断开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的离合装置。
[0016]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止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动力源之间。
[001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源通过实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二动力源通过空心的第二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二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有第二空心轴,所述第二空心轴穿设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所述第二空心轴可被所述止动装置阻止转动,所述第一齿圈连接有第二实心轴,所述第二实心轴穿设所述第二空心轴,所述第二实心轴与所述第二空心轴之间设置有离合装置。
[001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止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二动力源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之间。
[001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第一配合部分51、中间配合部分52和第二配合部分53,所述第一配合部分51设置于所述第二实心轴,所述第二部分固定,所述中间配合部分52设置于所述第二空心轴,所述中间配合部分52配合在所述第一配合部分51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分53之间且可接合所述第一配合部分51和/或所述第二配合部分53。
[002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源通过空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三动力源通过穿设所述第一动力源连接轴和所述第一太阳轮的第三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一齿圈相连,所述第二动力源通过空心的第二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二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有第二空心轴,所述第二空心轴穿设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所述第二空心轴可被所述止动装置阻止转动,所述第一齿圈连接有第二实心轴,所述第二实心轴穿设所述第二空心轴,所述第二实心轴与所述第二空心轴之间设置有离合装置。
[002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止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二动力源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之间。
[002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第一配合部分51、中间配合部分52和第二配合部分53,所述第一配合部分51设置于所述第二实心轴,所述第二部分固定,所述中间配合部分52设置于所述第二空心轴,所述中间配合部分52配合在所述第一配合部分51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分53之间且可接合所述第一配合部分51和/或所述第二配合部分53。
[002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源通过空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一行星架连接有第三空心轴,所述第三空心轴穿设所述第一动力源连接轴从而与所述第二齿圈相连,所述第一齿圈连接有第三实心轴,所述第三实心轴穿设所述第三空心轴,所述第三实心轴与所述第二行星架之间设置有离合装置,所述第二动力源通过空心的第二动力源连接轴与所述第二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有第四实心轴,所述第四实心轴穿设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从而与所述止动装置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驱动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包括第一太阳轮(33)、第一行星架(34)和第一齿圈(31),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包括第二太阳轮(43)、第二行星架(44)和第二齿圈(41),其中所述第一齿圈(31)与所述第二行星架(44)可选择性地相连;第一动力源(6)、第二动力源(7)和第三动力源(5),所述第一动力源(6)与所述第一太阳轮(33)相连,所述第二动力源(7)与所述第二太阳轮(43)相连,所述第三动力源(5)与所述第一齿圈(31)相连;以及止动装置(9),所述止动装置(9)设置成用于阻止所述第二行星架(44)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动力源(5)、所述第一动力源(6)、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所述第二动力源(7)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在轴向上依次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源(6)通过空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与所述第一太阳轮(33)相连,所述第三动力源(5)通过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穿设所述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和所述第一太阳轮(33)从而与所述第一齿圈(31)相连,所述第二动力源(7)通过空心的第二动力源连接轴(30)与所述第二太阳轮(43)相连,所述第一行星架(34)和所述第二齿圈(41)之间通过穿设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30)的第一空心轴(81)相连,所述第一齿圈(31)连接有穿设所述第一空心轴(81)的第一实心轴(82),所述第一实心轴(82)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行星架(44)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实心轴(82)与所述第二行星架(44)之间设置有离合装置(8),所述离合装置(8)和所述止动装置(9)位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靠近所述第三动力源(5)的一侧或远离所述第三动力源(5)的另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动力源(5)、所述第一动力源(6)、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和所述第二动力源(7)在轴向上依次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源(6)通过空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与所述第一太阳轮(33)相连,所述第三动力源(5) 通过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穿设所述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和所述第一太阳轮(33)从而与所述第一齿圈(31)相连,所述第二动力源(7)通过第二动力源连接轴(30)与所述第二太阳轮(43)相连,所述第一齿圈(31)与所述第二行星架(44)的邻接处设置用于接合或断开所述第一齿圈(31)和所述第二行星架(44)的离合装置(8)。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装置(9)位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和所述第二动力源(7)之间,且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30)为实心轴;或者所述止动装置(9)位于所述第二动力源(7)的远离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30)为空心轴,所述止动装置(9)通过止动装置连接轴(91)穿设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30)后与所述第二行星架(44)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动力源(5)、所述
第二动力源(7)、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和所述第一动力源(6)在轴向上依次布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源(6)通过实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与所述第一太阳轮(33)相连,所述第二动力源(7)通过空心的第二动力源连接轴(30)与所述第二太阳轮(43)相连,所述第三动力源(5)通过第三动力源连接轴(10)穿设所述第二动力源连接轴(30)和所述第二太阳轮(43)从而与所述第一齿圈(31)相连,所述第一齿圈(31)与所述第二行星架(44)的邻接处设置用于接合或断开所述第一齿圈(31)和所述第二行星架(44)的离合装置(8)。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装置(9)位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4)和所述第二动力源(7)之间。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源(6)通过实心的第一动力源连接轴(20)与所述第一太阳轮(33)相连,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江郑立朋姜佳佳戴民唐海锋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电驱动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