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13990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15
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混凝土卸料装置安装于顶面钢板的入模口处,混凝土卸料装置的出料端伸入顶面钢板下方的成型腔内,且成型腔的中部区域位于混凝土卸料装置的出料端的延伸方向上;将混凝土转移至混凝土卸料装置内;将混凝土卸料装置中的混凝土灌入成型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将混凝土卸料装置的出料端伸入顶面钢板下方的成型腔内,通过先将混凝土转移至混凝土卸料装置中,再通过混凝土卸料装置引导混凝土灌入成型腔的中部区域,再逐渐向周围填充,最后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成型腔,从而避免混凝土在顶面钢板的入模口附近堆积离析,而导致混凝土振捣成型后出现空洞、蜂窝。蜂窝。蜂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工程
,特别地,涉及一种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城市轻轨高架桥施工中,往往会对窄高型轨道梁进行后浇带施工,后浇带设计为长度1400mm、宽度690mm、高度2200mm的小体积狭窄高封闭空腔。当后浇带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需在其顶面钢板入模口处进行混凝土入模灌注,入模口设计尺寸为长度180mm、宽度80mm椭圆形孔。混凝土入模灌注时,通常采用汽车吊运混凝土储料斗或混凝土泵车泵送混凝土方法进行混凝土卸料。

采用汽车吊运混凝土储料斗方法进行卸料时,会存在:1)混凝土储料斗出料口尺寸大与后浇带顶面钢板入模口尺寸小不匹配,使混凝土洒落在入模口外钢板上,造成混凝土浪费增加施工成本;2)由于钢板入模口设计位置靠近后浇带侧面钢板,混凝土卸料时容易集中堆积在侧面钢板处而产生离析,经振捣成型后出现空洞、蜂窝质量问题;3)由于钢板入模口设计尺寸小,混凝土中有大粒径粗骨料不能通过而堵住入模口,使混凝土卸料时间延长、混凝土和易性降低,导致混凝土振捣成型后出现疏松、空洞、蜂窝质量问题。

采用混凝土泵车泵送混凝土方法,此方法属于大体积、连续泵送且入模口尺寸较大的混凝土卸料方法,不适用于小体积、狭窄高封闭空腔且入模口尺寸小的混凝土卸料。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混凝土在狭窄高空腔内布料不均匀,使混凝土产生堆积离析,经振捣成型后出现空洞、蜂窝;混凝土出料口与入模口尺寸大小不匹配,造成混凝土浪费增加施工成本;混凝土中大粒径粗骨料堵住入模口,使混凝土卸料时间延长、混凝土和易性降低,导致混凝土振捣成型后出现疏松、空洞、蜂窝的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用于将混凝土灌入后浇带的顶面钢板下方的成型腔内,包括以下步骤:将混凝土卸料装置安装于顶面钢板的入模口处,混凝土卸料装置的出料端伸入顶面钢板下方的成型腔内,且成型腔的中部区域位于混凝土卸料装置的出料端的延伸方向上;将混凝土转移至混凝土卸料装置内;将混凝土卸料装置中的混凝土灌入成型腔内。
[0005]进一步地,混凝土中含有粗骨料,粗骨料采用粒径为5mm~16mm的碎石。
[0006]进一步地,混凝土中还含有水泥和细集料,水泥∶细集料∶粗骨料=(419~427)∶(589~613)∶(1125~1169)(kg/m3)。
[0007]进一步地,混凝土中还含有矿渣粉、石灰石粉、缓凝型高性能减水剂、膨胀剂以及水,矿渣粉∶石灰石粉∶缓凝型高性能减水剂∶膨胀剂∶水=(102~104)∶(30~32)∶(13.641~13.916)∶(51.129~52.161)∶(149~152)(kg/m3)。
[0008]进一步地,混凝土卸料装置的安装,包括以下步骤:将混凝土卸料装置的卸料管道安装于顶面钢板的入模口处,并伸入成型腔内,使成型腔的中部区域位于卸料管道的出料端的延伸方向上;将混凝土卸料装置的卸料漏斗安装于卸料管道的进料端上,并将卸料漏斗的出料端伸入卸料管道内。
[0009]进一步地,将混凝土转移至混凝土卸料装置内,包括以下步骤:将混凝土卸料装置的储料漏斗的出料口关闭;将混凝土运输装置中的混凝土卸入储料漏斗中;采用吊运设备将储料漏斗吊挂于卸料漏斗的正上方。
[0010]进一步地,将混凝土灌入成型腔内,包括以下步骤:将储料漏斗的出料口开启,使储料漏斗内的混凝土落入卸料漏斗中;启动卸料漏斗上的卸料振动器,使卸料漏斗内的混凝土快速地从卸料管道灌入成型腔内。
[0011]进一步地,将混凝土灌入成型腔内,还包括以下步骤:启动储料漏斗上的出料振动器,以提高储料漏斗内混凝土的出料速度。
[0012]进一步地,将混凝土灌入成型腔内,还包括以下步骤:混凝土采用分层灌入成型腔内,每层混凝土布料厚度为200mm

400mm;每布料完一层,将混凝土卸料装置从入模口上拆除;将振捣棒的振动端从入模口伸入成型腔内,将新布料的混凝土振捣成型。
[0013]进一步地,顶面钢板上设有多个入模口和多个排气口,多个入模口分别位于成型腔的中部区域的不同侧,并与排气口一一相对设置;将混凝土卸料装置依次安装于不同的入模口处,使混凝土灌入成型腔的中部区域以及对应侧的侧部区域内,从而均匀地布料于成型腔的各个区域内。
[0014]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专利技术的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通过在顶面钢板的入模口处安装混凝土卸料装置,将混凝土卸料装置的出料端伸入顶面钢板下方的成型腔内,且成型腔的中部区域位于混凝土卸料装置的出料端的延伸方向,通过先将混凝土转移至混凝土卸料装置中,再通过混凝土卸料装置引导混凝土灌入成型腔的中部区域,再逐渐向周围填充,最后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成型腔,从而避免混凝土在顶面钢板的入模口附近堆积离析,而导致混凝土振捣成型后出现空洞、蜂窝。此外,解决了混凝土出料口与入模口尺寸大小不匹配,造成混凝土浪费增加施工成本;混凝土中大粒径粗骨料堵住入模口,使混凝土卸料时间延长、混凝土和易性降低,导致混凝土振捣成型后出现疏松、空洞、蜂窝的技术问题;同时,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容易操作的有益效果。
[0016]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专利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的立面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的平面示意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卸料管道和卸料漏斗的正视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卸料管道和卸料漏斗的侧视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储料漏斗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开关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例说明:
[0025]100、轨道梁混凝土;200、桥墩墩帽混凝土;300、顶面钢板;301、入模口;302、排气口;400、底面钢板;500、侧面钢板;1、混凝土卸料装置;11、卸料管道;12、卸料漏斗;13、储料漏斗;14、耳板;15、卸料振动器;16、出料振动器;17、开关控制器;171、挡板;172、安装架;173、操作手柄;18、固定架;181、立柱;182、横向连接带;183、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由下述所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27]图1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的立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用于将混凝土灌入后浇带的顶面钢板(300)下方的成型腔内,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混凝土卸料装置(1)安装于顶面钢板(300)的入模口(301)处,混凝土卸料装置(1)的出料端伸入顶面钢板(300)下方的成型腔内,且成型腔的中部区域位于混凝土卸料装置(1)的出料端的延伸方向上;将混凝土转移至混凝土卸料装置(1)内;将混凝土卸料装置(1)中的混凝土灌入成型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凝土中含有粗骨料,粗骨料采用粒径为5mm~16mm的碎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凝土中还含有水泥和细集料,水泥∶细集料∶粗骨料=(419~427)∶(589~613)∶(1125~1169)(kg/m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凝土中还含有矿渣粉、石灰石粉、缓凝型高性能减水剂、膨胀剂以及水,矿渣粉∶石灰石粉∶缓凝型高性能减水剂∶膨胀剂∶水=(102~104)∶(30~32)∶(13.641~13.916)∶(51.129~52.161)∶(149~152)(kg/m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后浇带的混凝土布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凝土卸料装置(1)的安装,包括以下步骤:将混凝土卸料装置(1)的卸料管道(11)安装于顶面钢板(300)的入模口(301)处,并伸入成型腔内,使成型腔的中部区域位于卸料管道(11)的出料端的延伸方向上;将混凝土卸料装置(1)的卸料漏斗(12)安装于卸料管道(11)的进料端上,并将卸料漏斗(12)的出料端伸入卸料管道(11)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昭武彭云涌刘文胜陈仁广谢爱荣张胥廖纪明李积栋邱志成彭泽健许碧勇向云港梁贤飞苏焕琨刘明阳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柳州市轨道交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