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3564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03
本申请公开一种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件、第二集流件、换热芯体、壳体、隔板,壳体、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配合作用,用于环绕包覆换热芯体,以密封壳体内腔,隔板和壳体形成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腔和第二腔在隔板远离壳体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一端连通,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设置于壳体相对两侧壁,第一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第二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腔。本申请的换热器,第一换热管内的第一流体与第一腔内的第二流体换热,第二换热管内的第一流体与第二腔内的第二流体换热,第二流体的流通路径大致呈U形,可增加第二流体的换热路径,可以提升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换热效果,从而改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从而改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从而改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0001]本申请涉及热交换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可用于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冷媒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相关技术中,换热器的壳体的内腔为一个腔体,壳体的内腔中的换热介质基本处于相同的温度,壳体的内腔中的换热介质和换热管的内腔中的换热介质之间换热不够充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不佳。专利技术人认为,上述换热器具有改进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换热性能较好的换热器。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件、第二集流件、换热芯体、壳体以及隔板;所述壳体环绕至少部分所述换热芯体,所述壳体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另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件,所述壳体包括设置于壳体相对两侧壁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换热管和至少一个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沿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流件,另一端连接第二集流件,所述第二换热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流件,另一端连接第二集流件;所述隔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隔板和所述壳体形成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第一腔,所述第二开口连通第二腔,所述第一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第二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第一换热管远离所述隔板的一侧贴合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第二换热管远离所述隔板的一侧贴合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隔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隔板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隔板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所述隔板的第二端靠近或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在所述隔板的第二端处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隔板的第二端的一端。
[0006]可选的,至少一个第一换热管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至少一个第二换热管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沿第一换热管的厚度方向相互平行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沿第二换热管的厚度方向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沿厚度方向的数量相同;所述换热芯体包括位于相邻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的连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连接部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两端均设有缩口部,所述缩口部容纳于所述第一集流件或第二集流件,所述连接部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与第一集流件的连接处到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集流件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所述隔板包括至少两个平直段,至少两个所述平直段沿所述隔板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平直段的高度等于所述连接部到壳体的
内壁的距离,或相邻两个连接部之间的距离;所述平直段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连接部的长度,相邻两个平直段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连接部的厚度。
[0007]可选的,所述隔板还包括连接所述平直段同一端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设于所述隔板的第一端,所述连接部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段,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所述平直段的长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长度,且所述平直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通过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或,所述平直段的长度等于所述连接部的长度,所述平直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贴合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且所述平直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在所述第一连通孔处连通。
[0008]可选的,所述隔板还包括连接所述平直段同一端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隔板的第二端,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平直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所述平直段的长度等于所述连接部的长度;所述连接段一端连接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或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在所述第二间隙处连通;或,所述连接段一端连接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流件或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所述连接段设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在所述第二连通孔处连通。
[0009]可选的,所述连接部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与第一集流件的连接处到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集流件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所述连接部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中的另一个;所述平直段的长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长度,所述平直段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中的另一个之间形成第三间隙,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在所述第三间隙处连通;或,所述平直段的长度等于所述连接部的长度,所述平直段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中的另一个连接且设有第三连通孔,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在所述第三连通孔处连通。
[0010]可选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换热管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换热管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沿第一换热管的厚度方向相互平行布置,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沿第二换热管的厚度方向相互平行布置,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沿厚度方向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沿所述第一换热管宽度方向并列排布;所述隔板大致呈板状,所述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隔板至少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所述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两端均设有缩口部,所述缩口部容纳于所述第一集流件或第二集流件,所述隔板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件;所述隔板包括第四连通孔,所述第四连通孔设置于所述隔板的第二端,所述第四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四连通孔的宽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总厚度,所述第四连通孔的宽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总厚度。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件包括第一开口部,所述隔板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集流件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容纳于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
件包括第二开口部,隔板朝向第二集流件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容纳于所述第二开口部。
[0013]可选的,所述隔板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所述隔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所述第二集流件中的另一个形成第四间隙,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在所述第四间隙连通。
[0014]可选的,所述换热芯体还包括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一换热件和所述第二换热件之间,所述第一换热件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一换热管之间和/或所述第一换热管与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换热件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和/或所述第二换热管与壳体之间;所述第一换热件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换热芯体(3)、壳体(4)以及隔板(5);所述壳体(4)环绕至少部分所述换热芯体(3),所述壳体(4)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另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件(2),所述壳体(4)包括设置于壳体相对两侧壁的第一开口(41)和第二开口(42);所述换热芯体(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换热管(31)和至少一个第二换热管(32),所述第一换热管(3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2)沿所述第一换热管(31)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管(31)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流件(1),另一端连接第二集流件(2),所述第二换热管(32)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流件(1),另一端连接第二集流件(2);所述隔板(5)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4)内部,所述隔板(5)和所述壳体(4)形成第一腔(43)和第二腔(44),所述第一开口(41)连通第一腔(43),所述第二开口(42)连通第二腔(44),所述第一换热管(3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43),所述第二换热管(3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44),所述第一换热管(31)远离所述隔板(5)的一侧贴合于所述壳体(4)的内壁,所述第二换热管(32)远离所述隔板(5)的一侧贴合于所述壳体(4)的内壁;所述隔板(5)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隔板(5)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壳体(4)的内壁,所述隔板(5)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中的一个,所述隔板(5)的第二端靠近或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一腔(43)和所述第二腔(44)在所述隔板(5)的第二端处连通,所述第一开口(41)和所述第二开口(42)设置于所述壳体(4)远离所述隔板(5)的第二端的一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第一换热管(31)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31),至少一个第二换热管(32)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32),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31)沿第一换热管(31)的厚度方向相互平行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32)沿第二换热管(32)的厚度方向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管(3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2)沿厚度方向的数量相同;所述换热芯体(3)包括位于相邻第一换热管(3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2)之间的连接部(33),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所述第一换热管(31)、所述第二换热管(32)、所述连接部(33)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的两端均设有缩口部(34),所述缩口部(34)容纳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或第二集流件(2),所述连接部(33)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1)与第一集流件(1)的连接处到所述第一换热管(31)与所述第二集流件(2)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所述隔板(5)包括至少两个平直段(51),至少两个所述平直段(51)沿所述隔板(5)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平直段(51)的高度等于所述连接部(33)到壳体(4)的内壁的距离,或相邻两个连接部(33)之间的距离;所述平直段(51)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连接部(33)的长度,相邻两个平直段(51)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连接部(33)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51)还包括连接所述平直段(51)同一端的连接段(52),所述连接段(52)设于所述隔板(5)的第一端,所述连接部(33)一
端连接所述连接段(52),所述连接部(33)远离所述连接段(5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中的一个;所述平直段(51)的长度小于所述连接部(33)的长度,且所述平直段(51)远离所述连接段(5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中的一个之间形成第一间隙(61),所述第一腔(43)和所述第二腔(44)通过所述第一间隙(61)连通;或,所述平直段(51)的长度等于所述连接部(33)的长度,所述平直段(51)远离所述连接段(52)的一端贴合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中的一个,且所述平直段(51)远离所述连接段(52)的一端设有第一连通孔(53),所述第一腔(43)和所述第二腔(44)在所述第一连通孔(53)处连通。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5)还包括连接所述平直段(51)同一端的连接段(52),所述连接段(52)位于所述隔板(5)的第二端,所述连接部(33)和所述平直段(51)远离所述连接段(5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中的一个,所述平直段(51)的长度等于所述连接部(33)的长度;所述连接段(52)一端连接所述连接部(33),所述连接段(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伟史鑫董军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