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3563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0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第一集流件设置连通的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二集流件设置隔离的第三腔和第四腔,第一换热管连通第一腔和第三腔,第二换热管连通第二腔和第四腔;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五腔和第六腔,且隔板一端与第一集流件或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集流件或第二集流件形成间隙,或,另一端设有第一孔,第五腔和第六腔通过间隙或第一孔连通。本申请中第一换热管内的流体与第六腔的流体换热,第二换热管内的流体与第五腔内的流体换热,可分别增加两种流体的换热路径,可以提升两种流体间的换热效果,从而改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的换热性能。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0001]本申请涉及热交换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可用于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冷媒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相关技术中,换热器通过换热管和两个不同结构的集流件实现流体的两流程设计,但壳体的内腔中的流体为单流程结构设计,壳体的内腔中流体从换热器的一端直接流到至换热器的另一端,换热管的内腔中流体和壳体的内腔中流体之间换热不够充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换热性能较好的换热器。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所述第一集流件包括第一腔、第二腔、位于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的第一筋,所述第一筋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二集流件包括第三腔、第四腔、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腔和第四腔之间的第二筋、第一进口、以及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进口连通第三腔,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四腔;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换热管和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换热管,每个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密封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件和第二集流件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三腔,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四腔,所述第三腔通过第一换热管、第一腔、第一开口、第二腔以及第二换热管连通至第四腔;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件连接,所述壳体包括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以及隔板,至少部分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隔板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第一换热管、及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隔板至少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和所述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所述壳体和隔板形成第五腔和第六腔,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五腔和第六腔之间,所述第二进口连通第五腔,所述第二出口连通第六腔,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均设置于壳体的第一端,或者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均设置于壳体的第二端;其中所述隔板远离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或所述第二集流件形成间隙,或,所述隔板远离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一端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五腔和所述第六腔通过所述间隙或所述第一孔连通。
[0006]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六腔,所述第二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五腔,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靠近所述第二集流件设置,所述第五腔与所述第六腔于所述隔板靠近所述第一集流件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宽度方向的两侧,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进口相对第二出口更靠近第
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相对第二进口更靠近第一进口;所述换热器工作时,一种介质从第一进口流入从第一出口流出,另一种介质从第二进口流入从第二出口流出。
[0007]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六腔,所述第二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五腔,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靠近所述第一集流件设置,所述第五腔与所述第六腔于所述隔板靠近所述第二集流件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宽度方向的两侧,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进口相对第二出口更靠近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相对第二进口更靠近第一进口;所述换热器工作时,一种介质从第一进口流入从第一出口流出,另一种介质从第二出口流入从第二进口流出。
[0008]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件包括第一槽,所述隔板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集流件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容纳于所述第一槽,和/或,所述第二集流件包括第二槽,所述隔板包括朝向第二集流件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容纳于所述第二槽。
[0009]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主体件和第二主体件,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均位于所述第一主体件和所述第二主体件之间,所述第二主体件包括第一通孔,所述隔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件,和/或,所述第二集流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三主体件和第四主体件,所述第三腔和所述第四腔均位于所述第三主体件和所述第四主体件之间,所述第三主体件包括第二通孔,所述隔板穿过所述第二通孔连接于所述第四主体件。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筋设于所述第一主体件,所述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筋和/或,所述第二筋设于所述第四主体,所述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二筋。
[0011]可选的,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主体件一体成型,或所述隔板与所述第四主体件一体成型。
[0012]可选的,所述隔板一端连接所述一集流件,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集流件,所述隔板远离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的一端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五腔和所述第六腔通过所述第一孔连通;沿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孔的高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总厚度,沿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孔的高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总厚度。
[0013]可选的,所述换热芯体还包括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34),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一换热件和所述第二换热件之间,所述第一换热件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一换热管之间和所述第一换热管与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换热件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管与壳体之间;所述第一换热件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孔设置的第一缺口,沿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缺口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孔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二换热件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孔设置的第二缺口,沿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缺口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孔的宽度。
[0014]可选的,沿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间隙的高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总厚度,沿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间隙的高度大于所有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总厚度。
[0015]本申请通过在第一集流件设置连通的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二集流件设置隔离的第三腔和第四腔,第一换热管连通第一腔和第三腔,第二换热管连通第二腔和第四腔,第一流
体的流动路径大致呈U形;通过设置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五腔和第六腔,且隔板靠近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一端与第一集流件或第二集流件中的一个连接,隔板远离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一端与第一集流件或第二集流件形成间隙,或,隔板远离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一端设有第一孔,第五腔和第六腔通过间隙或第一孔连通,第二流体的流动路径大致呈U形;且第一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第六腔,第二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第五腔,在第五腔和第六腔中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均可以进行换热。本申请的换热器,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流通路径均大致呈U形,第一换热管内的第一流体与第六腔的第二流体换热,第二换热管内的第一流体与第五腔内的第二流体换热,可增加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换热路径,可以提升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换热效果,从而改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0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所述第一集流件(1)包括第一腔(11)、第二腔(12)、位于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之间的第一筋(13),所述第一筋(13)设有第一开口(131),所述第一开口(131)连通所述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所述第二集流件(2)包括第三腔(21)、第四腔(22)、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腔(21)和第四腔(22)之间的第二筋(23)、第一进口(24)、以及第一出口(25),所述第一进口(24)连通第三腔(21),所述第一出口(25)连通所述第四腔(22);换热芯体(3),所述换热芯体(3)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换热管(31)和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换热管(32),每个第一换热管(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密封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换热管(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31)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腔(11)和所述第三腔(21),所述第二换热管(32)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腔(12)和所述第四腔(22),所述第三腔(21)通过第一换热管(31)、第一腔(11)、第一开口(131)、第二腔(12)以及第二换热管(32)连通至第四腔(22);壳体(4),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1)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件(2)连接,所述壳体(4)包括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以及隔板(5),至少部分所述隔板(5)位于所述壳体(4)的内部,所述隔板(5)连接于所述壳体(4)的内壁、所述第一换热管(31)、及所述第二换热管(32),所述隔板(5)至少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和所述第二集流件(2)中的一个,所述隔板(5)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2)之间,所述壳体(4)和隔板(5)形成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所述隔板(5)位于所述第五腔(43)和第六腔(44)之间,所述第二进口(41)连通第五腔(43),所述第二出口(42)连通第六腔(44),所述第二进口(41)和所述第二出口(42)均设置于壳体(4)的第一端,或者所述第二进口(41)和所述第二出口(42)均设置于壳体(4)的第二端;其中所述隔板(5)远离所述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件(1)或所述第二集流件(2)形成间隙(6),或,所述隔板(5)远离所述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的一端设有第一孔(51),所述第五腔(43)和所述第六腔(44)通过所述间隙(6)或所述第一孔(51)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六腔(44),所述第二换热管(3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五腔(43),所述第二进口(41)和所述第二出口(42)靠近所述第二集流件(2)设置,所述第五腔(43)与所述第六腔(44)于所述隔板(5)靠近所述第一集流件(1)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42)设置于所述壳体(4)宽度方向的两侧,沿所述壳体(4)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进口(41)相对第二出口(42)更靠近第一出口(25),所述第二出口(42)相对第二进口(41)更靠近第一进口(24);所述换热器工作时,一种介质从第一进口(24)流入从第一出口(25)流出,另一种介质从第二进口(41)流入从第二出口(42)流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六腔(44),所述第二换热管(3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五腔(43),所述第二进口(41)和所述第二出口(42)靠近所述第一集流件(1)设置,所述第五腔(43)与所述第六腔(44)于所述隔板(5)靠近所述第二集流件(2)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口(41)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学彬朱坤军董军启董海锋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