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分析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2609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9 1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分析方法,具体涉及车辆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其目的在于解决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的扭振NVH问题。该方法通过建立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扭振模型、数学计算与分析流程,针对传动系统固有特性与强迫扭转振动响应完成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从而能够全面分析涉及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NVH问题,直观展现分析结果,有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并降低了开发成本。并降低了开发成本。并降低了开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分析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具体涉及针对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分析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汽车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汽车扭转振动程度的优劣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汽车质量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影响着人们购车的选择倾向。在汽车的传动系统中,发动机特性、路面输入、传动系统中齿轮齿隙等是引起传动系统载荷变化的主要激励源。传动系统扭转振动与发动机振动、传动系的弯曲振动和轴向振动等其他的振动形式相互耦合,共同构成了汽车复杂的振动、噪声问题。而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由于电机具有相对较快的转矩动态响应、较宽的转速调节范围和较高的转矩波动频率,使得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具有与燃油动力汽车完全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中,两个电机的输出转矩经传动系统耦合之后,对汽车整体造成的NVH问题相对而言更加复杂。因此,建立合理、准确的传动系统扭振模型,对于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的扭转振动进行分析是汽车研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分析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04]步骤1、基于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构型,建立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将动力传动系统中的各部件抽象为具有转动惯量的节点,各节点之间的轴段及齿轮啮合部分则视为具有刚度和阻尼的弹性体;
[0005]步骤2、确定与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中的所述节点、所述轴段以及所述齿轮啮合部分等对应的结构参数;
[0006]步骤3、基于机械振动理论求解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的自由振动方程,得到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的各阶固有频率及对应振型;
[0007]步骤4、计算电机激励频率,确定使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达到固有频率时的临界车速;
[0008]步骤5、计算对应固有频率对各部件参数的灵敏度,通过调整对应部件参数对共振车速点进行优化;
[0009]步骤6、基于车辆动力学理论建立动力传动系统强迫振动模型,仿真计算关键轴段的转矩变化曲线和整车角加速度变化曲线;
[0010]步骤7、基于转矩变化曲线和整车角加速度变化曲线计算响应曲线超调量和响应时间,评价扭振模型强迫振动动态响应性能;
[0011]步骤8、若关键轴段处转矩变化曲线超调量与振荡超出预定阈值条件,则调整电机转输出转矩变化率,对比不同输入转矩变化率情况下的转矩动态响应曲线及速度响应滞后
时间,并主动兼顾汽车动力性和扭振抑制提供对应的控制策略。
[0012]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建立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采用集中质量法将动力传动系统简化为扭振模型。
[0013]进一步地,所述结构参数利用理论计算、工程试验等方式获得各所述节点的转动惯量、所述轴段的刚度、阻尼及齿轮结构参数等。
[0014]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具体基于电机控制理论计算电机激励频率,确定达到模型固有频率时的电机临界转速并作临界转速图,基于传动比计算临界车速,设定汽车常用行驶工况,判断工况内的临界车速点。
[001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中所述灵敏度具体通过选取临界车速点对应的固有频率,基于直接求导法计算得到;在计算得到的灵敏度中选取绝对值较大的灵敏度所对应的结构参数进行调整,结合固有频率调整目标及灵敏度的正负判断将该参数进行放大或缩小操作,重复执行步骤2至步骤4以实现最优的优化效果。
[0016]进一步地,所述步骤8中针对转矩变化曲线超调量与振荡超出预定阈值条件的关键轴段处,对输入转矩的变化率分别以不同百分比进行调整;重复执行步骤6至步骤7,对比转矩变化曲线的超调量和响应时间,对比整车角速度变化曲线的速度响应滞后时间,在允许的速度响应滞后时间范围内取转矩变化曲线超调量最小、振荡程度最小、响应最快的输入转矩变化率,从而实现兼顾汽车动力性和扭振抑制。
[0017]上述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1、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方法,针对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特性实现了具体、全面的分析。综合考虑了定轴及非定轴传动结构中的齿轮啮合刚度和啮合阻尼,并建立了准确的扭转振动模型,基于振动理论进行模态分析,确定相对振幅较大的节点位置,能够为工程优化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0019]2、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方法中基于电机理论对电机进行谐波分析,计算传动系统在电机激励转矩下达到系统固有频率时的电机临界转速,进而计算在常用工况下的临界车速点;通过灵敏度分析对关键部件结构参数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实现将临界车速点尽可能移出常用车速范围的目的。
[0020]3、利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方法在不同工况下的强迫振动仿真分析,可在工程上实现与实车实验结果进行对标。通过分析传动系统强迫扭转振动动态响应,能够方便、快速地展现扭振响应的可视化结果,并能够相应地提供简单的转矩主动控制策略,有利于缩短产品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传动系统扭振分析方法逻辑框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传动系统构型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传动系统扭振模型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传动系统临界转速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强迫振动响应图。
[0026]附图中:1为驱动电机,2为两挡变速箱主动齿轮,3为两挡变速箱从动齿轮,4为两挡变速箱输出主动齿轮,5为作业电机,6为作业电机输出齿轮,7为惰轮,8为太阳轮,9为行
星轮,10为齿圈,11为主减速器主动齿轮,12为主减速器从动齿轮,13、14为车轮,15为整车。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分析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9]步骤1、基于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构型,建立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将动力传动系统中的各部件抽象为具有转动惯量的节点,各节点之间的轴段及齿轮啮合部分则视为具有刚度和阻尼的弹性体;
[0030]步骤2、确定与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中的所述节点、所述轴段以及所述齿轮啮合部分等对应的结构参数;
[0031]步骤3、基于机械振动理论求解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的自由振动方程,得到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的各阶固有频率及对应振型;
[00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基于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构型,建立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将动力传动系统中的各部件抽象为具有转动惯量的节点,各节点之间的轴段及齿轮啮合部分则视为具有刚度和阻尼的弹性体;步骤2、确定与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中的所述节点、所述轴段以及所述齿轮啮合部分对应的结构参数;步骤3、基于机械振动理论求解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的自由振动方程,得到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的各阶固有频率及对应振型;步骤4、计算电机激励频率,确定使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达到固有频率时的临界车速;步骤5、计算对应固有频率对各部件参数的灵敏度,通过调整对应部件参数对共振车速点进行优化;步骤6、基于车辆动力学理论建立动力传动系统强迫振动模型,仿真计算关键轴段的转矩变化曲线和整车角加速度变化曲线;步骤7、基于转矩变化曲线和整车角加速度变化曲线计算响应曲线超调量和响应时间,评价扭振模型强迫振动动态响应性能;步骤8、若关键轴段处转矩变化曲线超调量与振荡超出预定阈值条件,则调整电机转输出转矩变化率,对比不同输入转矩变化率情况下的转矩动态响应曲线及速度响应滞后时间,并主动兼顾汽车动力性和扭振抑制提供对应的控制策略。2.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宏伟何洪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