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5241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减振装置,该车用减振装置包括:第一附接构件,该第一附接构件附接至第一构件;第二附接构件,该第二附接构件附接至第二构件;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该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被配置成根据第一附接构件与第二附接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来改变容积;以及孔道,该孔道被配置成根据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的容积的变化来使液体在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之间流动。该孔道被至少部分地沿其轴向方向弯曲,并且该液体包含非牛顿流体,该非牛顿流体的粘度随着剪切率的增加而降低。的粘度随着剪切率的增加而降低。的粘度随着剪切率的增加而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减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用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已知的车用减振装置是通过使液体经由孔道在多个液室之间流动来进行减振的(例如,JP2004-324823A)。关于这种减振装置,已知的是,当发生所谓的液柱共振时,减振特性随着液体的平均流速的增加而提高。
[0003]为了增强减振装置的减振效果,希望使孔道尽可能长。对于孔道是弯曲的情况来说,与孔道笔直延伸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孔道更长。然而,如果孔道是弯曲的,那么会将离心力施加至流过孔道的液体。因而,不仅在孔道中产生了液体朝着孔道的轴向方向的主流动,而且产生了液体朝着孔道的径向方向向外的次流动。如果液体的流动受到所述次流动的干扰,那么液体的平均流速会降低。因此,当发生液柱共振时,可能无法充分表现出减振装置的减振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的这种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车用减振装置,即,即使孔道是弯曲的,该车用减振装置也可以防止液体的流动受到离心力的干扰,并由此充分确保液体的平均流速。
[0005]为实现这种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用减振装置1,所述车用减振装置包括:第一附接构件5,所述第一附接构件附接至第一构件2;第二附接构件6,所述第二附接构件附接至第二构件3;第一液室10和第二液室11,所述第一液室和所述第二液室被配置成根据所述第一附接构件与所述第二附接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来改变容积;以及孔道12,所述孔道被配置成根据所述第一液室和所述第二液室的容积的变化来使液体M在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之间流动,其中,所述孔道被至少部分地沿其轴向方向弯曲,并且所述液体包含非牛顿流体,所述非牛顿流体的粘度随着剪切率的增加而降低。
[0006]根据这种布置,即使孔道是弯曲的,也可以防止液体的流动受到离心力的干扰,并由此充分确保液体的平均流速。因此,当发生液柱共振时,可以充分表现出车用减振装置的减振特性。
[0007]在上面的布置中,优选地,所述孔道是成螺旋状地设置的。
[0008]根据这种布置,与将整个孔道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容易地确保孔道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可以增强车用减振装置的减振效果。
[0009]在上面的布置中,优选地,整个所述孔道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0010]根据这种布置,与孔道是成螺旋状设置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孔道的安装空间。因此,可以使车用减振装置紧凑。
[0011]在上面的布置中,优选地,所述孔道在沿其轴向方向的整个区域上是弯曲的。
[0012]根据这种布置,与孔道仅被部分地弯曲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容易地确保孔道在轴
向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可以增强车用减振装置的减振效果。
[0013]在上面的布置中,优选地,所述车用减振装置还包括:可弹性变形的第一壁7,所述第一壁部分地限定所述第一液室并且被配置成支承所述第一附接构件;可弹性变形的第二壁8,所述第二壁部分地限定所述第二液室并且附接至所述第二附接构件;以及分隔壁9,所述分隔壁联接至所述第一壁,以分隔所述第二液室与所述第一液室,并且所述分隔壁设置有所述孔道。
[0014]根据这种布置,可以增强车用减振装置的减振效果。
[0015]在上面的布置中,优选地,所述孔道是部分地由设置在所述分隔壁的外周面上的外周槽27来限定的。
[0016]根据这种布置,与孔道设置在分隔壁的内周部分中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容易地确保孔道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强车用减振装置的减振效果。
[0017]在上面的布置中,优选地,所述非牛顿流体是触变流体。
[0018]根据这种布置,所述非牛顿流体的粘度可以随着剪切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因此,可以防止车用减振装置的减振特性急剧变化。
[0019]在上面的布置中,优选地,所述液体仅由所述非牛顿流体组成。
[0020]在上面的布置中,优选地,所述液体由所述非牛顿流体和牛顿流体两者组成。
[0021]因此,根据上面的布置,可以提供这样一种车用减振装置,即,即使孔道是弯曲的,该车用减振装置也可以防止液体的流动受到离心力的干扰,并由此充分确保液体的平均流速。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架的横截面图;
[0023]图2是示出牛顿流体和触变流体的粘度特性的图形;
[0024]图3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孔道的示意性立体图;
[0025]图4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孔道的示意侧视图;
[0026]图5是图4的沿线V-V截取的截面图;以及
[0027]图6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孔道的示意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参照附图,将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液发动机架1(车用减振装置的示例)进行描述。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U和Lo分别表示发动机架1的上侧和下侧。
[0029]<发动机架1的结构>
[0030]参照图1,发动机架1是设置在诸如汽车的车辆中的内燃发动机2(第一构件的示例)与车体3(第二构件的示例)之间的。发动机架1是在对发动机2的振动进行阻尼的同时支承该发动机的组件。
[0031]发动机架1包括:附接至发动机2的第一附接构件5、附接至车体3的第二附接构件6、设置在第一附接构件5与第二附接构件6之间的第一壁7、设置在第一壁7的下方的第二壁8、设置在第一壁7与第二壁8之间的分隔壁9、设置在分隔壁9的上方的第一液室10、设置在分隔壁9的下方的第二液室11以及设置在分隔壁9的外周上的孔道12。下面,将逐一描述发
动机架1的这些组件。
[0032]发动机架1的第一附接构件5位于发动机架1的上端处。第一附接构件5包括接合部分14以及从接合部分14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附接部分15。将附接部分15通过螺栓16附接至发动机2。
[0033]发动机架1的第二附接构件6位于发动机架1的下部。第二附接构件6包括外筒18以及设置在外筒18的内周侧上的内筒19。将外筒18的上端和内筒19的上端通过螺栓20彼此连接。将外筒18的下部通过螺栓(未示出)附接至车体3。
[0034]发动机架1的第一壁7由橡胶制成并且可弹性变形。在第一壁7的上部设置有向上开口的上凹部22。将第一附接构件5的接合部分14与上凹部22接合(配合)。因此,第一壁7从下方支承第一附接构件5。在第一壁7的下部设置有向下开口的下凹部23。
[0035]发动机架1的第二壁8由所谓的隔膜构成。第二壁8由橡胶制成并且可弹性变形。将第二壁8的外周部分与第二附接构件6的内筒19的下内周接合。因此,将第二壁8附接至第二附接构件6。
[0036]发动机架1的分隔壁9将第二液室11与第一液室10分隔开。分隔壁9包括筒状周壁25和覆盖该周壁25的下端的底壁26。将周壁25与第一壁7的下凹部23接合(配合)。因此,将分隔壁9联接至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减振装置,所述车用减振装置包括:第一附接构件,所述第一附接构件附接至第一构件;第二附接构件,所述第二附接构件附接至第二构件;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所述第一液室和所述第二液室被配置成根据所述第一附接构件与所述第二附接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来改变容积;以及孔道,所述孔道被配置成根据所述第一液室和所述第二液室的容积的变化来使液体在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之间流动,其中,所述孔道被至少部分地沿其轴向方向弯曲,并且所述液体包含非牛顿流体,所述非牛顿流体的粘度随着剪切率的增加而降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减振装置,其中,所述孔道是成螺旋状地设置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减振装置,其中,整个所述孔道设置在同一平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用减振装置,其中,所述孔道在沿其轴向方向的整个区域上是弯曲的。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江洲圭太早川诚二寒川直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