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叶片夹持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4761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36
夹持工具包括通过夹持机构(7)连接的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3,4),每个夹持元件包括第一和第二平衡杆,该第一和第二平衡杆绕枢转轴(10、11)可枢转地设置,并具有与相应的第一转子叶片接触面(14)柔性地相连接的第一端(12),还具有与相应的第二转子叶片接触面(15)柔性地相连接的第二端(13)。至少一个夹持元件包括主平衡杆(16、17),该主平衡杆(16、17)绕着主枢转轴(18、19)可枢转地布置,在所述主平衡杆的第一端(20)上可枢转地布置有对应的第一平衡杆(8),在所述主平衡杆的第二端(21)上可枢转地布置有对应的第二平衡杆(9)。布置在同一主平衡杆上的第一和第二平衡杆在其纵向上对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子叶片夹持工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提升风力涡轮机转子叶片的转子叶片夹持工具,该夹持工具包括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的第一侧的第一夹持元件,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的第二侧的第二夹持元件,以及连接第一夹持元件和第二夹持元件的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适于打开所述夹持工具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之间插入所述转子叶片并适于关闭所述夹持工具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之间夹持所述转子叶片,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一平衡杆和第二平衡杆,每个平衡杆绕着枢转轴可枢转地布置,且具有与相应的第一转子叶片接触面柔性地相连接的第一端和与相应的第二转子叶片接触面柔性地相连接的第二端。
技术介绍
WO2012/095112A1(Liftra)公开了一种用于处理风力涡轮机转子叶片的工具。该工具包括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具有用于与连接至起重机或升降机的线缆相连接的装置,以用于提升该工具以及由该工具握住的转子叶片。该工具还包括用于接合该叶片表面的夹紧装置,其中该夹紧装置具有由致动器驱动的两组协作的爪形夹紧机构,其中每组夹紧机构包括第一爪形机构和第二爪形机构,其在接合位置一起绕着叶片的整个周边围住叶片表面。然而,由于支架延伸超出了转子叶片的结构核心,进入了其后缘附近更脆弱的区域,因此,任何不当处理都可能导致叶片损坏。WO2018/054440A1(Liftra)公开了一种转子叶片夹持工具,该转子叶片夹持工具具有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的第一侧的第一夹持元件和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的第二侧的第二夹持元件。第一夹持元件和第二夹持元件中的每一个都包括第一平衡杆和第二平衡杆,每个平衡杆绕着枢转轴可枢转地布置,且具有与相应的第一转子叶片接触面柔性地相连接的第一端和与相应的第二转子叶片接触面柔性地相连接的第二端,其中,第一和第二转子叶片接触面首尾相连地布置并形成共同细长矩形转子接触面。每个夹持元件的第一和第二平衡杆以平行结构并排地布置,但是围绕它们的纵向轴相互稍微成角度,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平衡杆各自的共同细长矩形转子接触面可以在沿翼弦线的不同位置处接触转子叶片表面的相应侧,并与该表面在该特定位置处的角度相符合。EP2345811A1公开了一种用于夹持风力涡轮机的叶片的夹具。夹具包括适于接触叶片的后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一接触面和适于接触叶片的前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二接触面。夹具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可以相对于彼此移位,以允许在其间可移除地接收叶片。第一和第二接触面具有细长的矩形形状,并且分别形成在具有楔形形状的校平件上,使得接触表面可以符合转子叶片的锥形形状。然而,可能的缺点是,校平件的楔形形状必须适应于所讨论的转子叶片的特定形状。由于存在许多不同形状的转子叶片,因此可能必须制造许多不同的校平件。EP3372549A1A公开了一种用于布置在横梁或悬挂元件处的C型夹爪,以及具有至少一个这样的C型夹爪以用于运输负载的横梁。该C型夹爪的高度是可调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子叶片夹持工具,其更适合于操纵许多不同形状的重型转子叶片。鉴于此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主平衡杆,所述主平衡杆绕着主枢转轴可枢转地布置,在所述主平衡杆的第一端上绕着相应的第一枢转轴可枢转地布置有对应的第一平衡杆,在所述主平衡杆的第二端上绕着相应的第二枢转轴可枢转地布置有对应的第二平衡杆,且布置在同一主平衡杆上的第一和第二平衡杆在其纵向上对齐。以这种方式,通过沿长度方向依次相继布置的四个分开的转子叶片接触面,将转子叶片仅沿叶片的长度方向夹持,并通过自动地调节每个单个的转子叶片接触面的角度以适应处于相应的特定位置处的转子叶片表面的角度,所述夹持工具可以直接在翼梁帽/剪切腹板处承载转子叶片,从而避开了远离转子叶片的结构核心的更脆弱的区域。由此,可以通过夹持工具来操纵不同形状的非常重的转子叶片。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夹持元件的四个分开的转子叶片接触面适于沿所述转子叶片的长度方向依次相继地布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子叶片夹持工具设置有提升附件,所述提升附件布置成使得,在提升期间,所述第一夹持元件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的大致向上的侧面处,且所述第二夹持元件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的大致向下的侧面处;且所述第二夹持元件的主平衡杆的第一和第二枢转轴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夹持元件的主平衡杆的第一和第二枢转轴之间的距离长,优选地前者是后者的至少1.5倍,更优选地前者是后者的至少2倍,且最优选地前者是后者的大约2.5倍。由此,在转子叶片的下侧上的支撑可以分布在转子叶片的较长部分上,从而可以以更加稳定的方式支撑所述转子叶片。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元件包括所述主平衡杆,所述主平衡杆绕着所述主枢转轴可枢转地布置,所述第二夹持元件包括横杆,所述横杆布置在夹持机构上,相应的第一平衡杆绕着相应的第一枢转轴可枢转地布置在所述横杆的第一端上,相应的第二平衡杆绕着相应的第二枢转轴可枢转地布置在所述横杆的第二端上,布置在所述横杆上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平衡杆在其纵向方向上对齐;且所述横杆被固定以防止其相对于所述夹持机构绕着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的主枢转轴而延伸的任何轴线旋转。因为所述横杆被固定以防止其相对于所述夹持机构绕着或多或少平行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的主枢转轴的任何轴线旋转,所以风力涡轮机叶片可以相对于转子叶片夹持工具而被保持在固定的取向。因此,可以促进借助于夹持工具而对风力涡轮机叶片的操纵。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夹持工具设置有提升附件,所述提升附件布置成使得,在提升期间,所述第一夹持元件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的大致向上的侧面处,且所述第二夹持元件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的大致向下的侧面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每个平衡杆的所述第一转子叶片接触面和所述第二转子叶片接触面具有各自的纵向接触元件的形式,所述纵向接触元件在其纵向方向上对齐并且至少基本上首尾相连地布置,但具有足够的间隙以允许相互运动,从而形成各个平衡杆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夹持元件上,第一平衡杆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和第二平衡杆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至少基本上首尾相连地布置,但具有足够的间隙以允许相互运动;且在所述第二夹持元件上的第一平衡杆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和第二平衡杆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间隔开大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的第一或第二平衡杆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的长度的距离,优选地所述距离大于在第一夹持元件上的第一平衡杆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和第二平衡杆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的合计总长度的65%,更优选地大于所述合计总长度的70%,且最优选地大于所述合计总长度的75%。由此,在转子叶片的下侧上的支撑可以分布在转子叶片的较长部分上,从而可以以更加稳定的方式支撑所述转子叶片。在一种结构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元件的主平衡杆包括第一和第二杆壁,所述第一和第二杆壁以相互间隔且平行的结构布置并且通过顶板和底板彼此固定,且相应的第一和第二平衡杆至少部分地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杆壁之间延伸。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中的每个夹持元件的主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提升风力涡轮机转子叶片(2)的转子叶片夹持工具(1),所述夹持工具包括,/n第一夹持元件(3),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2)的第一侧(5);/n第二夹持元件(4),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的第二侧(6);/n以及夹持机构(7),连接第一夹持元件(3)和第二夹持元件(4),所述夹持机构适于打开所述夹持工具(1)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3,4)之间插入所述转子叶片(2)并适于闭合所述夹持工具(1)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3,4)之间夹持所述转子叶片(2);/n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3,4)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一平衡杆(8)和第二平衡杆(9),每个平衡杆绕着枢转轴(10,11)可枢转地布置且具有与相应的第一转子叶片接触面(14)柔性地相连接的第一端(12)和与相应的第二转子叶片接触面(15)柔性地相连接的第二端(13);/n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3,4)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主平衡杆(16,17),所述主平衡杆(16,17)绕着主枢转轴(18,19)可枢转地布置,在所述主平衡杆的第一端(20)上绕着相应的第一枢转轴(10)可枢转地布置有对应的第一平衡杆(8),在所述主平衡杆的第二端(21)上绕着相应的第二枢转轴(11)可枢转地布置有对应的第二平衡杆(9);布置在同一主平衡杆(16,17)上的第一和第二平衡杆(8,9)在其纵向上对齐。/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913 DK PA2018705861.用于提升风力涡轮机转子叶片(2)的转子叶片夹持工具(1),所述夹持工具包括,
第一夹持元件(3),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2)的第一侧(5);
第二夹持元件(4),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的第二侧(6);
以及夹持机构(7),连接第一夹持元件(3)和第二夹持元件(4),所述夹持机构适于打开所述夹持工具(1)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3,4)之间插入所述转子叶片(2)并适于闭合所述夹持工具(1)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3,4)之间夹持所述转子叶片(2);
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3,4)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一平衡杆(8)和第二平衡杆(9),每个平衡杆绕着枢转轴(10,11)可枢转地布置且具有与相应的第一转子叶片接触面(14)柔性地相连接的第一端(12)和与相应的第二转子叶片接触面(15)柔性地相连接的第二端(13);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3,4)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主平衡杆(16,17),所述主平衡杆(16,17)绕着主枢转轴(18,19)可枢转地布置,在所述主平衡杆的第一端(20)上绕着相应的第一枢转轴(10)可枢转地布置有对应的第一平衡杆(8),在所述主平衡杆的第二端(21)上绕着相应的第二枢转轴(11)可枢转地布置有对应的第二平衡杆(9);布置在同一主平衡杆(16,17)上的第一和第二平衡杆(8,9)在其纵向上对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叶片夹持工具,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元件(3,4)中的至少一个夹持元件的四个分开的转子叶片接触面(14,15)适于沿所述转子叶片的长度方向依次相继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叶片夹持工具,其中,所述转子叶片夹持工具(1)设置有提升附件(36),
所述提升附件(36)布置成使得,在提升期间,所述第一夹持元件(3)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2)的大致向上的侧面(5)处,且所述第二夹持元件(4)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2)的大致向下的侧面(6)处;
且其中,所述第二夹持元件(4)的主平衡杆(17)的第一和第二枢转轴(10,11)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夹持元件(3)的主平衡杆(16)的第一和第二枢转轴(10,11)之间的距离长,优选地前者是后者的至少1.5倍,更优选地前者是后者的至少2倍,且最优选地前者是后者的大约2.5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叶片夹持工具,其中,所述第一夹持元件(3)包括所述主平衡杆(16),所述主平衡杆(16)绕着所述主枢转轴(18)可枢转地布置;其中,所述第二夹持元件(4)包括横杆(66),所述横杆(66)布置在夹持机构(7)上,相应的第一平衡杆(8)绕着相应的第一枢转轴(10)可枢转地布置在所述横杆(66)的第一端(67)上,相应的第二平衡杆(9)绕着相应的第二枢转轴(11)可枢转地布置在所述横杆(66)的第二端(68)上;其中,布置在所述横杆(66)上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平衡杆(8,9)在其纵向方向上对齐;且其中,所述横杆(66)被固定以防止其相对于所述夹持机构(7)绕着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3)的主枢转轴(18)而延伸的任何轴线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转子叶片夹持工具,其中,所述转子叶片夹持工具(1)设置有提升附件(36),所述提升附件(36)布置成使得,在提升期间,所述第一夹持元件(3)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2)的大致向上的侧面(5)处,且所述第二夹持元件(4)适于布置在转子叶片(2)的大致向下的侧面(6)处。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叶片夹持工具,其中,每个平衡杆(8,9)的所述第一转子叶片接触面(14)和所述第二转子叶片接触面(15)具有各自的纵向接触元件(22,23)的形式,所述纵向接触元件在其纵向方向上对齐并且至少基本上首尾相连地布置,但具有足够的间隙以允许相互运动,从而形成各个平衡杆(8,9)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24,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子叶片夹持工具,其中,在所述第一夹持元件(3)上,第一平衡杆(8)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24)和第二平衡杆(9)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25)至少基本上首尾相连地布置,但具有足够的间隙以允许相互运动;且在所述第二夹持元件(4)上的第一平衡杆(8)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24)和第二平衡杆(9)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25)间隔开距离(D),所述距离(D)大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3)的第一或第二平衡杆(8,9)的整个转子叶片接触面(24,25)的长度(L),优选地所述距离(D)大于在第一夹持元件(3)上的第一平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佩尔·埃斯克·芬格
申请(专利权)人:力富特IP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丹麦;DK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