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激推挽电路及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4371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自激推挽电路及电源,电路包括:初级主功率模块,包括初级绕组和交替控制子模块,初级绕组依次设有第一连接脚、第二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第二连接脚与输入电压VCC端连接,第一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分别与交替控制子模块连接,交替控制子模块持续控制第一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的处电压的高低变化,第一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的处电压交替归零;主功率次级模块,设有一个或多个,包括一个次级绕组和转化子模块,次级绕组与初级绕组相对应构成变压器,次级绕组与转化子模块连接,转化子模块将次级绕组产生交流方波电压转化为用于输出的直流电压。实现把输入稳压的电源变换成多路隔离输出的电源,各电源间相互影响降低,使用更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激推挽电路及电源
本技术涉及电源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自激推挽电路及电源。
技术介绍
电源非隔离连接情况下,输出端间相互影响较大,当其中一个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到其他输出端,有时甚至会烧坏设备,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例如在三相PFC控制板中,需要相互隔离的电源,以使各个电源间不会相互干扰,以免在一个电源出现问题后,影响到其他电源,且电源并不具备延时启动功能,使得电源在接通之初到提供稳定的输出这个周期中电压的稳定度很难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自激推挽电路及电源,旨在解决现有输出端之间会受到相互影响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自激推挽电路,包括:初级主功率模块,包括初级绕组和交替控制子模块,初级绕组依次设有第一连接脚、第二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第二连接脚与输入电压VCC端连接,第一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分别与交替控制子模块连接,交替控制子模块持续控制第一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的处电压的高低变化,第一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的处电压交替归零;主功率次级模块,设有一个或多个,包括一个次级绕组和转化子模块,次级绕组与初级绕组相对应构成变压器,次级绕组与转化子模块连接,转化子模块将次级绕组产生交流方波电压转化为用于输出的直流电压。进一步地,自激推挽电路还包括:延时模块,与交替控制子模块连接,用于在上电时,延时激活交替控制子模块。进一步地,自激推挽电路还包括:输出保护模块,包括相互连接的感应绕组和延迟控制模块,感应绕组与所有次级绕组对应,用于感应主功率次级模块通电情况,延迟控制模块与交替控制子模块连接,用于在主功率次级模块通电异常时,阻断交替控制子模块运行。进一步地,自激推挽电路还包括输出保护模块,包括相互连接的感应绕组和延迟控制模块,感应绕组与所有次级绕组对应,用于感应主功率次级模块通电情况,延迟控制模块与交替控制子模块连接,用于在主功率次级模块通电异常时,阻断交替控制子模块运行。进一步地,交替控制子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的C极与第一连接脚连接,第一三极管的C极还与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E极、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三极管的E极接地;第二三极管的C极分别连接第一电容的一端和第三连接脚;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B极连接于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之间;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B极连接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之间。进一步地,延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一电解电容、第二电解电容和第三二极管;第一电阻一端与输入电压VCC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端和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电解电容的负极端接地;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一电解电容、第三二极管依次串联,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电解电容的正极端,第一电解电容的负极端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阳极,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B极。进一步地,延时模块还包括第四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一电阻一端与输入电压VCC端,第四二极管的阳极分别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端;第五二极管的阳极接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一电解电容的负极端和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进一步地,次级绕组依次设有第四连接脚、第五连接脚和第六连接脚;转化子模块包括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和第三电容;第六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四连接脚,第七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六连接脚;第六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七二极管的阴极共同连接第三电容的一端,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第五连接脚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并接地。进一步地,主功率次级模块还包括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三电容的一端电连接;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进一步地,主功率次级模块还包括第二电阻;第二电阻串联在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三电容的一端之间。进一步地,延迟控制模块包括过滤子模块和控制子模块,过滤子模块分别与感应绕组和控制子模块连接;控制子模块包括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三电解电容;第三三极管的C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B极,第三三极管的E极与第五三极管的E极接地;第三三极管的B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C极;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输入电压VCC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五三极管的C极、第三三极管的B极和第四三极管的C极;第四电阻和第三电解电容串联,第四电阻的一端与第三电解电容的负极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解电容的正极端连接输入电压VCC端;过滤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四三极管的B极,过滤子模块用于在感应主功率次级模块正常通电时,控制第四三极管导通,且,在感应主功率次级模块异常通电时,控制第四三极管截止。进一步地,过滤子模块包括第八二极管、第九二极管、第十二极管、第十一二极管、第四电容、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第八二极管和第九二极管串联,第八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九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十二极管和第十一二极管串联,第十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十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八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四电容的一端,第九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十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四电容的另一端并接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电容的一端,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电容的另一端;过滤子模块的输出端位于第五电阻与第六电阻之间,并分别连接第五电阻与第六电阻。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电源,包括稳压电源和上述的自激推挽电路,稳压电源的输出端连接输入电压VCC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自激推挽电路通过交替控制子模块的控制以及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相对应构成的变压器的转换,将稳压电源转换为交流方波电压,通过主功率次级模块交流方波电压转化为用于输出的直流电压,实现把输入稳压的电源变换成多路隔离输出的电源,各电源间相互影响降低,使用更安全。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自激推挽电路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自激推挽电路中初级主功率模块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本技术自激推挽电路中延时模块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本技术自激推挽电路中主功率次级模块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本技术自激推挽电路中输出保护模块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图5,本技术提出一种自激推挽电路,包括:初级主功率模块,包括初级绕组和交替控制子模块,初级绕组依次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激推挽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初级主功率模块,包括初级绕组和交替控制子模块,所述初级绕组依次设有第一连接脚、第二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所述第二连接脚与输入电压VCC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分别与所述交替控制子模块连接,所述交替控制子模块持续控制所述第一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的处电压的高低变化,所述第一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的处电压交替归零;/n主功率次级模块,设有一个或多个,包括一个次级绕组和转化子模块,所述次级绕组与所述初级绕组相对应构成变压器,所述次级绕组与所述转化子模块连接,所述转化子模块将所述次级绕组产生交流方波电压转化为用于输出的直流电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激推挽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初级主功率模块,包括初级绕组和交替控制子模块,所述初级绕组依次设有第一连接脚、第二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所述第二连接脚与输入电压VCC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分别与所述交替控制子模块连接,所述交替控制子模块持续控制所述第一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的处电压的高低变化,所述第一连接脚和第三连接脚的处电压交替归零;
主功率次级模块,设有一个或多个,包括一个次级绕组和转化子模块,所述次级绕组与所述初级绕组相对应构成变压器,所述次级绕组与所述转化子模块连接,所述转化子模块将所述次级绕组产生交流方波电压转化为用于输出的直流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激推挽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延时模块,与所述交替控制子模块连接,用于在上电时,延时激活所述交替控制子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激推挽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输出保护模块,包括相互连接的感应绕组和延迟控制模块,所述感应绕组与所有所述次级绕组对应,用于感应所述主功率次级模块通电情况,所述延迟控制模块与所述交替控制子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主功率次级模块通电异常时,阻断所述交替控制子模块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激推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替控制子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C极与所述第一连接脚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C极还与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E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E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C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三连接脚;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B极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之间;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B极连接于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激推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一电解电容、第二电解电容和第三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一端与所述输入电压VCC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端和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负极端接地;
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一电解电容、第三二极管依次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尚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