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箱和配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04285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26
一种配电箱及配电系统,配电箱包括多个第一继电器、多个第二继电器、多个第一汇流排、多个第二汇流排、第三汇流排和第四汇流排,多个第一继电器和多个第二继电器分别形成第一继电器组和第二继电器组,每个第一继电器和每个第二继电器均设有输入端和输出端,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分别连接多个第一继电器和多个第二继电器的输入端以输入极性相反的电流,第三汇流排和第四汇流排分别连接多个第一继电器和多个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以输出极性相反的电流。通过采用汇流排对继电器分组供电以使其并联连接,便于控制接入电路的继电器的个数以灵活控制电源的总输入和总输出。若有继电器发生故障,可将其他继电器接入电源继续供电,提升配电箱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配电箱和配电系统
本技术涉及配电
,尤其涉及一种配电箱及具有配电箱的配电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的配电
中,有的配电箱中采用PCB(Printedcircuitboards,印制电路板)结构,PCB板上既要通过继电器控制线圈的低压(如12V或24V)小电流,又要通过继电器触点的高压电流,高压和低压之间必须满足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才能保证用电安全,这也限制了PCB板上的高压线无法做宽,也就导致无法通过大电流。还有的配电箱内只有一个总正继电器,为了满足负载变化,总正继电器的工作电压电流范围较大,当负载较小时,继电器就存在浪费现象,且一但继电器发生故障就会影响配电箱的使用,可靠性低。因此,配电箱能满足灵活多变的电源和负载的要求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电箱及配电系统,能满足灵活多变的电源和负载要求。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配电箱,所述配电箱包括多个第一继电器、多个第二继电器、多个第一汇流排、多个第二汇流排、第三汇流排和第四汇流排,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形成第一继电器组,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形成第二继电器组,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和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第一继电器设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每个所述第二继电器设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多个第一汇流排与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的所述第一输入端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汇流排与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的所述第二输入端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三汇流排连接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的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四汇流排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的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多个第一汇流排和所述多个第二汇流排用于输入极性相反的电流,所述第三汇流排和所述第四汇流排用于输出极性相反的电流。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继电器组中的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组中的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均沿第一直线依次排布,所述第一继电器组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组分成两行排列设置,所述第三汇流排和所述第四汇流排的延伸方向均为所述第一直线方向,所述第三汇流排包括第一输出汇流部,所述第四汇流排包括第二输出汇流部,所述第一输出汇流部和所述第二输出汇流部位于同侧并用于与外部负载连接。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配电箱还包括底壳,所述底壳设有容纳腔,所述第一继电器组、所述第二继电器组、所述第三汇流排、所述第四汇流排均容置在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输出汇流部和所述第二输出汇流部均伸出至所述底壳外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汇流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输入汇流部,所述第二汇流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输入汇流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汇流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背离所述底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汇流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背离所述底壳的一端连接。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输入汇流部和所述第二输入汇流部均为双金属片结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配电箱还包括上盖,所述底壳的一侧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上盖盖设在所述底壳的所述开口处,以封闭所述容纳腔,所述上盖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输入汇流部和所述第二输入汇流部自所述通孔伸出至所述上盖之背离所述底壳的一侧。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配电箱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继电器组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组之间,每个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每个所述第二继电器均包括控制线圈端子,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和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的所述控制线圈端子均连接至所述电路板。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配电箱还包括控制插头,所述控制插头与所述电路板连接,且所述控制插头包括多个触点,多个所述触点自所述容纳腔向所述底壳外部露出,每个所述触点均电连接至所述控制线圈端子,所述控制插头用于与供电输入接插件连接,以为所述控制线圈端子供电。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多条传输线路,所述多条传输线路将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和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的所述控制线圈端子和所述多个触点一一对应连接。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配电系统,所述配电系统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配电箱。通过多个第一汇流排与多个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输入端一一对应连接,多个第二汇流排与多个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输入端一一对应连接,第三汇流排连接多个第一继电器的多个第一输出端,第四汇流排连接多个第二继电器的多个第二输出端,多个第一汇流排和多个第二汇流排形成多路输入,第三汇流排和第四汇流排各形成一路输出,相当于将第一继电器组的多个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组的多个第二继电器之间并联连接,便于控制接入电路的继电器的个数,灵活控制电源的总输入和总输出,满足多变的电源和负载要求。当其中一个或几个继电器发生故障时,可通过连接其他继电器接入电源对负载供电,提升了配电箱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配电箱的装配图;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配电箱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实施例的继电器与汇流排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实施例的配电箱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5为一种实施例的配电箱的控制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配电箱,配电箱包括多个第一继电器11、多个第二继电器12,多个第一汇流排21、多个第二汇流排22、第三汇流排3和第四汇流排4,多个第一继电器11形成第一继电器组,多个第二继电器形成第二继电器组,多个第一继电器11和多个第二继电器12的数量相同,每个第一继电器11设有第一输入端111和第一输出端112,每个第二继电器12设有第二输入端121和第二输出端122。多个第一汇流排21与多个第一继电器11的第一输入端111一一对应连接,多个第二汇流排22与多个第二继电器12的第二输入端122一一对应连接,且一个第一汇流排11和一个第二汇流排12对应一组电源输入,同一组电源输入中,第一汇流排11和第二汇流排12用于输入极性相反的电流,具体地,当第一汇流排11对应正极电流输入时,第二汇流排12对应负极电流输入;当第一汇流排11对应负极电流输入时,第二汇流排12对应正极电流输入。多个第一汇流排11和多个汇流排12对应多组电源输入。第三汇流排3连接多个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箱包括:/n多个第一继电器、多个第二继电器、多个第一汇流排、多个第二汇流排、第三汇流排和第四汇流排,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形成第一继电器组,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形成第二继电器组,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和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第一继电器设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每个所述第二继电器设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多个第一汇流排与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的所述第一输入端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汇流排与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的所述第二输入端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三汇流排连接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的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四汇流排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的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多个第一汇流排和所述多个第二汇流排用于输入极性相反的电流,所述第三汇流排和所述第四汇流排用于输出极性相反的电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箱包括:
多个第一继电器、多个第二继电器、多个第一汇流排、多个第二汇流排、第三汇流排和第四汇流排,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形成第一继电器组,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形成第二继电器组,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和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第一继电器设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每个所述第二继电器设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多个第一汇流排与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的所述第一输入端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汇流排与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的所述第二输入端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三汇流排连接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的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四汇流排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的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多个第一汇流排和所述多个第二汇流排用于输入极性相反的电流,所述第三汇流排和所述第四汇流排用于输出极性相反的电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继电器组中的所述多个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组中的所述多个第二继电器均沿第一直线依次排布,所述第一继电器组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组分成两行排列设置,所述第三汇流排和所述第四汇流排的延伸方向均为所述第一直线方向,所述第三汇流排包括第一输出汇流部,所述第四汇流排包括第二输出汇流部,所述第一输出汇流部和所述第二输出汇流部位于同侧并用于与外部负载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箱还包括底壳,所述底壳设有容纳腔,所述第一继电器组、所述第二继电器组、所述第三汇流排、所述第四汇流排均容置在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输出汇流部和所述第二输出汇流部均伸出至所述底壳外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输入汇流部,所述第二汇流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输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飞曾志汪鲁建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