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同轴内啮合齿轮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3066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同轴内啮合齿轮泵,包括电机、外壳总成、设置在外壳总成内的工作油腔、设置在工作油腔内的齿圈、与齿圈啮合的齿轮,齿轮设置在齿轮轴上,齿轮轴与电机相连,齿轮与齿圈啮合处的的两侧分别形成吸油侧和出油侧,外壳总成内设置有轴孔,轴孔中设置有轴承,齿轮轴连接在轴承中,轴孔的一侧设置有底部油腔,工作油腔内设置有挡板,挡板位于齿轮的一端,挡板上设置有回油孔和可使轴承穿过的通孔,通孔的一侧设置有齿根吸油槽,齿根吸油槽位于吸油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推动底部油腔中的液压油循环流动,从而将轴承产生的热量带出,对轴承起到降温作用,避免轴承过热,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同轴内啮合齿轮泵
本技术涉及泵
,特别涉及电机同轴内啮合齿轮泵。
技术介绍
内啮合齿轮泵被人们所熟知。传统的内啮合齿轮泵如附图9所示,包括由外壳本体和端盖组成的外壳总成,外壳本体内设置有工作油腔,工作油腔中设置有齿圈和与齿圈偏心啮合的齿轮,齿轮设置在齿轮轴上,外壳总成内设置有轴孔,轴孔中安装有轴承,齿轮轴安装在轴承上,轴孔的一侧设置有底部油腔。传统的内啮合齿轮泵在工作过程中,工作油腔内的液压油会通过轴承与齿轮轴之间的间隙或者轴承与轴孔之间的间隙渗入到底部油腔中,由于底部油腔较为封闭,流动到底部油腔内的液压油无法形成循环流动,导致液压油会淤积在底部油腔中,因此无法通过液压油的循环流动将轴承产生的热量带出,使得轴承位置部分温度会明显上升,使得轴承过热,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的内啮合齿轮泵在使用过程中液压油容易淤积在底部油腔中,无法通过液压油的循环流动将轴承位置处产生的热量带出,使得轴承过热,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的问题,提供电机同轴内啮合齿轮泵,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电机同轴内啮合齿轮泵,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外壳总成、设置在外壳总成内的工作油腔、设置在工作油腔内的齿圈、与齿圈啮合的齿轮,齿轮设置在齿轮轴上,齿轮轴与电机相连,齿轮与齿圈啮合处的的两侧分别形成吸油侧和出油侧,外壳总成内设置有轴孔,轴孔中设置有轴承,齿轮轴连接在轴承中,轴孔的一侧设置有底部油腔,工作油腔内设置有挡板,挡板位于齿轮的一端,挡板上设置有回油孔和可使轴承穿过的通孔,通孔的一侧设置有齿根吸油槽,齿根吸油槽位于吸油侧;齿轮轴中设置有轴孔,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在轴孔中。本技术中,工作油腔中的液压油可通过回油孔并顺着轴承与齿轮轴之间的间隙或者轴承与轴孔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底部油腔中,同时,由于齿根吸油槽位于吸油侧,在吸油侧的吸力作用下,能够将底部油腔中的液压油顺着轴承与齿轮轴之间的间隙或者轴承与轴孔之间的间隙吸回到工作油腔中,这样就流入底部油腔中的液压油能够进行循环流动,避免液压油淤积在底部油腔中,液压油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会进过轴承表面,从而将轴承产生的热量带出,对轴承起到降温作用,避免轴承过热,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中,齿轮轴与电机的输出轴之间通过轴孔连接的方式相连,通过在齿轮轴上设置轴孔,电机的输出轴直接连接在轴孔中,电机的输出轴与轴孔之间通过花键相连,这样齿轮轴与电机轴之间无需通过联轴器等部件进行连接,简化了齿轮泵的结构,方便了齿轮泵的装配,且连接可靠,传动时同步性高,提供了传动效率;并且由于本技术中齿轮轴与电机输出轴之间采用轴孔连接的方式,实现同轴传动,即利用一根轴进行驱动,无需用到联轴器等装置,解决了因设置联轴器而占用较大的内部空间的问题,使得整个齿轮泵结构更加紧凑。作为优选,外壳总成上设置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口与吸油侧连通,出油口与出油侧连通。外部的液压油通过进油口进入吸油侧,然后从出油口排出。作为优选,所述外壳总成包括外壳本体和端盖,外壳本体与端盖之间通过第一螺栓相连。作为优选,所述外壳总成的侧面设置有散热通道,散热通道的一侧设置有滑槽,滑槽中设置有活塞,活塞与滑槽的一端之间形成气腔,活塞与滑槽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弹簧;活塞上设置有第二磁铁,齿圈上设置有与第二磁铁相对应的第一磁铁;气腔与散热通道之间还设置有吸气通道和吹气通道,吸气通道内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吹气通道内设置有第二单向阀。内啮合齿轮泵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热量,使得壳体发热,需要对壳体进行散热。通过在外壳总成的侧面设置有散热通道,散热通道能够增加壳体的散热面积,能够提高壳体的散热效果。活塞能够沿着滑槽进行滑动,当齿圈在旋转时,设置在齿圈上的第一磁铁会以一定的频次通过第二磁铁,每次通过第二磁铁时,第一磁铁均是先靠近第二磁铁,当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之间的距离达到最近后,第一磁铁开始远离第二磁铁,当第一磁铁靠近第二磁铁时,第二磁铁与第一磁铁相互吸引,第二磁铁在第一磁铁的磁力作用下,使得第二磁铁往第一磁铁的方向移动,当第一磁铁远离第二磁铁时,第一磁铁对第二磁铁的磁力逐渐减弱,第二磁铁在弹簧的作用下朝远离第一磁铁的作用下移动直至移动至初始位置,第二磁铁在移动过程中,带动活塞同步移动,每次第一磁铁通过第二磁铁时,活塞均完成一个往复移动,活塞完成一次往复移动,均进行一次吸气和吹气,在吸气时,气体从吸气通道被吸入气腔,在吹气时,气腔中的气体通过吹气通道向外吹出并吹入散热通道中,从而在散热通道中形成气流,将散热通道中的热量排出,从而提高散热效率。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单向阀包括第一阀体,第一阀体上设置有第一锥孔,第一锥孔上设置有第一阀球,第一阀体上还设置有第一弹性压片,第一弹性压片的一端与阀球的一侧抵靠。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单向阀包括第二阀体,第二阀体上设置有第二锥孔,第二锥孔上设置有第二阀球,第二阀体上还设置有第二弹性压片,第二弹性压片的一端与阀球的一侧抵靠。作为优选,所述吹气通道与散热通道之间的夹角为15~30度。吹气通道与散热通道之间的形成一定的夹角,从吹气通道吹出气体是以一定角度吹入散热通道中的,吹出的气体能够有效推动散热通道内的空气流动,提供散热效果。作为优选,齿圈上设置有若干个油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能够推动底部油腔中的液压油循环流动,从而将轴承产生的热量带出,对轴承起到降温作用,避免轴承过热,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泵体的剖视图。图3为泵体除去端盖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泵体除去端盖和挡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1中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2中A部放大图。图8为图7中B部放大图。图9为图7中C部放大图。图10为现有的齿轮泵的剖视图。图11为实施例2中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弹性片的侧视图。图中:1、电机、2、外壳本体,3、端盖,4、第一螺栓,5、出油口,6、进油口,7、法兰板,8、第二螺栓,9、齿轮,10、挡板,11、轴承,12、底部油腔,13、齿圈,14、散热通道,15、齿根吸油槽,16、回油孔,17、吸油侧,18、出油侧,19、限位柱,20、第一隔块,21、第二隔块,22、油孔,23、弹性件,24、第一磁铁,25、滑槽,26、挡圈,27、活塞,28、第二磁铁,29、弹簧,30、气腔,31、吸气通道,32、吹气通道,33、第一阀体,34、第一锥孔,35、第一阀球,36、第一弹性压片,37、第二阀体,38、第二锥孔,39、第二阀球,40、第二弹性压片,41、安置槽,42、抵接柱,43、弹性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如图1至10所示,电机同轴内啮合齿轮泵,包括电机1、泵体,电机1上设置有法兰板7。泵体包括外壳总成,外壳总成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同轴内啮合齿轮泵,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外壳总成、设置在外壳总成内的工作油腔、设置在工作油腔内的齿圈、与齿圈啮合的齿轮,齿轮设置在齿轮轴上,齿轮轴与电机相连,齿轮与齿圈啮合处的两侧分别形成吸油侧和出油侧,外壳总成内设置有轴孔,轴孔中设置有轴承,齿轮轴连接在轴承中,轴孔的一侧设置有底部油腔,其特征在于:工作油腔内设置有挡板,挡板位于齿轮的一端,挡板上设置有回油孔和可使轴承穿过的通孔,通孔的一侧设置有齿根吸油槽,齿根吸油槽位于吸油侧;齿轮轴中设置有轴孔,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在轴孔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同轴内啮合齿轮泵,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外壳总成、设置在外壳总成内的工作油腔、设置在工作油腔内的齿圈、与齿圈啮合的齿轮,齿轮设置在齿轮轴上,齿轮轴与电机相连,齿轮与齿圈啮合处的两侧分别形成吸油侧和出油侧,外壳总成内设置有轴孔,轴孔中设置有轴承,齿轮轴连接在轴承中,轴孔的一侧设置有底部油腔,其特征在于:工作油腔内设置有挡板,挡板位于齿轮的一端,挡板上设置有回油孔和可使轴承穿过的通孔,通孔的一侧设置有齿根吸油槽,齿根吸油槽位于吸油侧;齿轮轴中设置有轴孔,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在轴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同轴内啮合齿轮泵,其特征在于,外壳总成上设置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口与吸油侧连通,出油口与出油侧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同轴内啮合齿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总成包括外壳本体和端盖,外壳本体与端盖之间通过第一螺栓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同轴内啮合齿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总成的侧面设置有散热通道,散热通道的一侧设置有滑槽,滑槽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彪沈树洪张紫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凯斯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