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双支撑超重力反应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0817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式双支撑超重力反应机,包含:电机、转子、反应筒体、支撑架、膜片联轴器一、膜片联轴器二、轴承一、轴承二、直角减速机、机械密封一和机械密封二。反应筒体固定在支撑架的顶部,转子设置在其内,直角减速机设置在其外部且处于其下方;转子的转轴上、下两端与反应筒体的顶部和底部的连接处分别通过机械密封二和机械密封一密封;转子的转轴与直角减速机的输出轴通过膜片联轴器二连接在一起;电机的输出轴与直角减速机的输入轴通过膜片联轴器一连接在一起;轴承一套置在转子的转轴下端,轴承二套置在转子的转轴上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超重力反应机的结构紧凑,避免使用传送带,实现了超重力机转子均匀受力,能够长周期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式双支撑超重力反应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超重力反应机,具体涉及一种立式双支撑超重力反应机。
技术介绍
超重力技术起源于1979年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上世纪98年代逐步由实验室迈向工业应用,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超重力条件下多相流体系的独特流动行为,强化相与相之间的相对速度和相互接触,从而实现高效的传质传热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在超重力环境下,气-液、液-液、液-固两相在多孔介质或孔道中流动并相互接触,巨大的剪切力将液体撕裂成微米至纳米级液膜、液丝和液滴,超重力场下面相间传质速率比传统塔器中的提高了1~3个数量级。目前,超重力反应机均采用皮带轮和传送带进行动力传输,电机轴与超重力机转子轴竖直平行布置(如图1所示,1-电机,2-传送带,3-转子,反应筒体-4,轴承-5,支撑架-6),其结构有以下不足:(1)电机1和超重力机的反应筒体4水平布置,占地面积较大;(2)超重力机的转子3偏心受力,导致转子运行不稳定,同时轴承5及密封定向磨损严重;(3)皮带轮传力结构导致机组不能大型化,限制超重力机的处理能力;(4)传送带2属于易损件,需要经常更换,机组不能长期连续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双支撑超重力反应机,解决了现有超重力反应机采用皮带轮传动导致占地面积较大的问题,其结构紧凑,避免使用传送带,实现了超重力机转子均匀受力,能够长周期运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立式双支撑超重力反应机,该超重力反应机包含:电机、转子、反应筒体和支撑架,该超重力反应机还包含:膜片联轴器一、膜片联轴器二、轴承一、轴承二、直角减速机、机械密封一和机械密封二。其中,所述反应筒体固定在所述支撑架的顶部,所述转子设置在其内,所述直角减速机设置在其外部且处于其下方;所述转子的转轴上、下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反应筒体的顶部和底部,且连接处分别通过所述机械密封二和机械密封一密封;所述转子的转轴与直角减速机的输出轴处于同一竖直位置,且通过所述膜片联轴器二连接在一起;所述电机与直角减速机处于同一水平位置,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直角减速机的输入轴通过所述膜片联轴器一连接在一起;所述轴承一套置在所述转子的转轴下端,且处于所述膜片联轴器一的顶部和所述机械密封一的下方;所述轴承二套置在所述转子的转轴上端,且处于所述机械密封二的顶部。优选地,所述轴承一采用圆锥滚子轴承,所述轴承二采用圆柱滚子轴承。优选地,所述膜片联轴器一和膜片联轴器二均采用DJM单膜片联轴器。优选地,所述直角减速机的速比为4:1。优选地,所述机械密封一和机械密封二均采用单端面机械密封。优选地,所述电机采用4级电机,且采用卧式安装。优选地,所述轴承一通过下轴承座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轴承二通过上轴承座固定在所述反应筒体的顶部。本技术的立式双支撑超重力反应机,解决了现有超重力反应机采用皮带轮传动导致占地面积较大的问题,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立式双支撑超重力反应机,通过在传统超重力机的基础上结构优化,改变动力传输形式,用直角减速机代替皮带轮传输动力,用膜片联轴器将电机输出轴、直角减速机输入输出轴、超重力机转子输入轴进行连接,实现超重力机转子均匀受力,从而保护轴承和密封。同时,超重力机转子实现了双支撑,转子上端和下端分别布置滚动轴承,有利于转子平稳运行。本技术的超重力反应机具有结构紧凑、可大型化、节能高效及长周期运行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超重力反应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式双支撑超重力反应机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式双支撑超重力反应机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立式双支撑超重力反应机,参见图2-3,该超重力反应机包含:电机1、膜片联轴器一2A、膜片联轴器二2B、转子3、反应筒体4、轴承一5A、轴承二5B、支撑架6、直角减速机7、机械密封一8A和机械密封二8B。其中,反应筒体4固定在支撑架6的顶端,支撑架6用于支撑反应筒体4。反应筒体4的侧壁上对称设有气体入口,顶部设有气体出口,反应筒体4的顶部设有反应液入口,反应筒体4的底部设有液体出口。转子3设置在反应筒体4内,直角减速机7设置在反应筒体4的下方,转子3与直角减速机7之间设置膜片联轴器二2B,通过膜片联轴器二2B将转子3的转轴与直角减速机7的输出轴连接在一起,实现转子3与直角减速机7同轴转动。膜片联轴器二2B的顶部设置有轴承一5A,轴承一5A套置在转子3的转轴下端,膜片联轴器二2B能够实现超重力机转子均匀受力,且减少轴承轴承一5A及机械密封一8A的磨损。转子3的转轴上下两端均穿过反应筒体4的底部,在转子3的转轴与反应筒体4的顶部和底部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机械密封二8B和机械密封一8A。机械密封一8B的顶部设置有轴承二5B,轴承二5B套置在转子3的转轴上端。电机1与直角减速机7处于同一水平位置,电机1的输出轴和直角减速机7的输入轴通过膜片联轴器一2A连接,安装简单,传输精度高。本技术的超重力反应机,通过在转子3的转轴上、下两端均布置轴承,实现双支撑结构,有利于转子3的平稳运行,减少整个转子3的振动,空载荷厂内实验可满足轴振小于50μm。具体地,轴承一5A选用圆锥滚子轴承,轴承二5B选用圆柱滚子轴承。上述直角减速机7的速比为4:1,配合电机选型,如果要达到超重力机转子转速满足300-400r/min,只有电机选择4级电机,减速机速比选择4:1最为合适。电机选型和减速机选型相互配合,上述电机1选用4级电机,安装方式采用卧式安装。上述膜片联轴器一2A和膜片联轴器二2B选用DJM单膜片联轴器。膜片联轴器一2A和膜片联轴器二2B可以吸收、补偿连接轴之间由于制造误差、安装误差、承载变形以及温升变化的影响等所引起的轴向、径向和角向偏移。上述机械密封一8A和机械密封二8B选用单端面机械密封。上述轴承一5A通过下轴承座固定在支撑架6上,主要承受来自转子3的轴向载荷及径向载荷。轴承二5B通过上轴承座固定在反应筒体4的顶部,主要承受来自转子3的径向载荷。本技术的超重力反应机,通过在传统超重力机的基础上结构优化,改变动力传输形式,用直角减速机代替皮带轮传输动力,用膜片联轴器将电机输出轴、直角减速机输入输出轴、超重力机转子输入轴进行连接,实现超重力机转子均匀受力,从而保护轴承和密封。同时,超重力机转子实现了双支撑,转子上端和下端分别布置滚动轴承,有利于转子平稳运行。本技术的超重力反应机具有结构紧凑、可大型化、节能高效及长周期运行的优点。尽管本技术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式双支撑超重力反应机,该超重力反应机包含:电机(1)、转子(3)、反应筒体(4)和支撑架(6),其特征在于,该超重力反应机还包含:膜片联轴器一(2A)、膜片联轴器二(2B)、轴承一(5A)、轴承二(5B)、直角减速机(7)、机械密封一(8A)和机械密封二(8B);/n其中,所述反应筒体(4)固定在所述支撑架(6)的顶部,所述转子(3)设置在其内,所述直角减速机(7)设置在其外部且处于其下方;所述转子(3)的转轴上、下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反应筒体(4)的顶部和底部,且连接处分别通过所述机械密封二(8B)和机械密封一(8A)密封;所述转子(3)的转轴与直角减速机(7)的输出轴处于同一竖直位置,且通过所述膜片联轴器二(2B)连接在一起;所述电机(1)与直角减速机(7)处于同一水平位置,所述电机(1)的输出轴与所述直角减速机(7)的输入轴通过所述膜片联轴器一(2A)连接在一起;所述轴承一(5A)套置在所述转子(3)的转轴下端,且处于所述膜片联轴器一(2A)的顶部和所述机械密封一(8A)的下方;所述轴承二(5B)套置在所述转子(3)的转轴上端,且处于所述机械密封二(8B)的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双支撑超重力反应机,该超重力反应机包含:电机(1)、转子(3)、反应筒体(4)和支撑架(6),其特征在于,该超重力反应机还包含:膜片联轴器一(2A)、膜片联轴器二(2B)、轴承一(5A)、轴承二(5B)、直角减速机(7)、机械密封一(8A)和机械密封二(8B);
其中,所述反应筒体(4)固定在所述支撑架(6)的顶部,所述转子(3)设置在其内,所述直角减速机(7)设置在其外部且处于其下方;所述转子(3)的转轴上、下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反应筒体(4)的顶部和底部,且连接处分别通过所述机械密封二(8B)和机械密封一(8A)密封;所述转子(3)的转轴与直角减速机(7)的输出轴处于同一竖直位置,且通过所述膜片联轴器二(2B)连接在一起;所述电机(1)与直角减速机(7)处于同一水平位置,所述电机(1)的输出轴与所述直角减速机(7)的输入轴通过所述膜片联轴器一(2A)连接在一起;所述轴承一(5A)套置在所述转子(3)的转轴下端,且处于所述膜片联轴器一(2A)的顶部和所述机械密封一(8A)的下方;所述轴承二(5B)套置在所述转子(3)的转轴上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清大华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