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9688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包括:插头主体、下托板、顶块;所述插头主体的左侧设有隔板,且插头主体与隔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下托板位于隔板左侧的下方,且下托板与隔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限位罩设置在隔板的右侧,且限位罩与隔板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限位孔分别位于限位罩前后两侧的左方,且限位孔与限位罩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顶块设置在限位罩的内部,且顶块与限位罩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所述驱动杆的中间设置在限位孔的内部,且驱动杆与限位孔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通过在结构上的改进,具有有效防护和便于拆卸的优点,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插头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
技术介绍
电子线束是运载设备之间来往的信号和电源的连接,是指在两个或多个孤立不通的电子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保证电子线束的连接紧固性,通常在线束的两端设置带有限位卡块的电子线束插头。但是目前常见的电子线束插头还存在防护功能不完善,位于插头后端的电子连接线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弯曲,容易发生损坏,同时,插头与插槽的连接较为紧密,其拆卸操作较为复杂。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常见的电子线束插头还存在防护功能不完善,位于插头后端的电子连接线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弯曲,容易发生损坏,同时,插头与插槽的连接较为紧密,其拆卸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和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包括:插头主体、隔板、下托板、卡槽、上托板、卡扣、限位罩、限位孔、顶块、压缩弹簧、移位槽、驱动杆、卡块;所述插头主体的左侧设有隔板,且插头主体与隔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下托板位于隔板左侧的下方,且下托板与隔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卡槽位于下托板后侧的上方,且卡槽与下托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上托板的前端设置在下托板前端的上方,且上托板与下托板通过铰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卡扣位于上托板下侧的后方,且卡扣与上托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限位罩设置在隔板的右侧,且限位罩与隔板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限位孔分别位于限位罩前后两侧的左方,且限位孔与限位罩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顶块设置在限位罩的内部,且顶块与限位罩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所述压缩弹簧分别设置在顶块右侧的前后两方,且压缩弹簧与顶块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移位槽分别位于顶块前后两侧的左方,且移位槽与顶块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驱动杆的中间设置在限位孔的内部,且驱动杆与限位孔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所述卡块的左端位于限位罩上侧的中间,且卡块与限位罩为一体式结构。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所述下托板和上托板均为长方形的块状结构,且下托板的上侧和上托板的下侧均呈平行排列的方式设有多处半圆形的凹槽,并且下托板和上托板的后侧通过卡槽和卡扣的配合相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所述限位罩为长方形的罩状结构,且限位罩的中间设有一处长方形的槽孔。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所述顶块为俯视呈凸字形的块状结构,且顶块的中间设有一处长方形的槽孔,并且顶块与插头主体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所述移位槽为端面呈三角形的槽状结构。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所述驱动杆的内端为端面呈梯形的块状结构,中间为圆柱状结构,外端为矩形的板状结构,且驱动杆的内端与移位槽之间滑动连接。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通过隔板的左方设置下托板和上托板,可以对容易发生折弯的电子线束部位进行保护,从而使该装置起到有效防护的作用。2、本技术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通过在隔板的右侧设置限位罩和顶块,利用按压驱动杆的方式即可将插头从插槽中顶出,以便对装置的拆卸,从而使该装置起到便于拆卸的作用。3、本技术通过对上述装置在结构上的改进,具有有效防护和便于拆卸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和不足。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右前方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左后方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打开上托板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插头主体1、隔板2、下托板3、卡槽4、上托板5、卡扣6、限位罩7、限位孔8、顶块9、压缩弹簧901、移位槽10、驱动杆11、卡块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见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包括:插头主体1、隔板2、下托板3、卡槽4、上托板5、卡扣6、限位罩7、限位孔8、顶块9、压缩弹簧901、移位槽10、驱动杆11、卡块12;插头主体1的左侧设有隔板2,且插头主体1与隔板2为一体式结构;下托板3位于隔板2左侧的下方,且下托板3与隔板2为一体式结构;卡槽4位于下托板3后侧的上方,且卡槽4与下托板3为一体式结构;上托板5的前端设置在下托板3前端的上方,且上托板5与下托板3通过铰接方式相连接;卡扣6位于上托板5下侧的后方,且卡扣6与上托板5为一体式结构;限位罩7设置在隔板2的右侧,且限位罩7与隔板2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限位孔8分别位于限位罩7前后两侧的左方,且限位孔8与限位罩7为一体式结构;顶块9设置在限位罩7的内部,且顶块9与限位罩7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压缩弹簧901分别设置在顶块9右侧的前后两方,且压缩弹簧901与顶块9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移位槽10分别位于顶块9前后两侧的左方,且移位槽10与顶块9为一体式结构;驱动杆11的中间设置在限位孔8的内部,且驱动杆11与限位孔8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卡块12的左端位于限位罩7上侧的中间,且卡块12与限位罩7为一体式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包括:插头主体(1)、隔板(2)、下托板(3)、卡槽(4)、上托板(5)、卡扣(6)、限位罩(7)、限位孔(8)、顶块(9)、压缩弹簧(901)、移位槽(10)、驱动杆(11)、卡块(12);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主体(1)的左侧设有隔板(2),且插头主体(1)与隔板(2)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下托板(3)位于隔板(2)左侧的下方,且下托板(3)与隔板(2)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卡槽(4)位于下托板(3)后侧的上方,且卡槽(4)与下托板(3)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上托板(5)的前端设置在下托板(3)前端的上方,且上托板(5)与下托板(3)通过铰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卡扣(6)位于上托板(5)下侧的后方,且卡扣(6)与上托板(5)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限位罩(7)设置在隔板(2)的右侧,且限位罩(7)与隔板(2)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限位孔(8)分别位于限位罩(7)前后两侧的左方,且限位孔(8)与限位罩(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顶块(9)设置在限位罩(7)的内部,且顶块(9)与限位罩(7)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所述压缩弹簧(901)分别设置在顶块(9)右侧的前后两方,且压缩弹簧(901)与顶块(9)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移位槽(10)分别位于顶块(9)前后两侧的左方,且移位槽(10)与顶块(9)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驱动杆(11)的中间设置在限位孔(8)的内部,且驱动杆(11)与限位孔(8)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所述卡块(12)的左端位于限位罩(7)上侧的中间,且卡块(12)与限位罩(7)为一体式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线束连接器的插头,包括:插头主体(1)、隔板(2)、下托板(3)、卡槽(4)、上托板(5)、卡扣(6)、限位罩(7)、限位孔(8)、顶块(9)、压缩弹簧(901)、移位槽(10)、驱动杆(11)、卡块(12);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主体(1)的左侧设有隔板(2),且插头主体(1)与隔板(2)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下托板(3)位于隔板(2)左侧的下方,且下托板(3)与隔板(2)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卡槽(4)位于下托板(3)后侧的上方,且卡槽(4)与下托板(3)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上托板(5)的前端设置在下托板(3)前端的上方,且上托板(5)与下托板(3)通过铰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卡扣(6)位于上托板(5)下侧的后方,且卡扣(6)与上托板(5)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限位罩(7)设置在隔板(2)的右侧,且限位罩(7)与隔板(2)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限位孔(8)分别位于限位罩(7)前后两侧的左方,且限位孔(8)与限位罩(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顶块(9)设置在限位罩(7)的内部,且顶块(9)与限位罩(7)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所述压缩弹簧(901)分别设置在顶块(9)右侧的前后两方,且压缩弹簧(901)与顶块(9)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移位槽(10)分别位于顶块(9)前后两侧的左方,且移位槽(10)与顶块(9)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驱动杆(11)的中间设置在限位孔(8)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春建丁雪平李国平孙霞翟晓焕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沃鸿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