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效的通风系统管路阻力平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889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通风系统管路阻力平衡装置,涉及管路调节设备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壳体管,所述壳体管与通风系统管路连通,所述壳体管内同轴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环同轴安装有内管;以实现便捷高效达到调整管路阻力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高效的通风系统管路阻力平衡装置
本技术涉及管路调节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高效的通风系统管路阻力平衡装置。
技术介绍
集中式除尘系统的通风系统往往包含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吸尘罩,管网呈枝状,支管数量很多,各支管间形成并联管路。管网设计时应做风量和阻力平衡计算,即各支管所分配的风量与设计风量相一致,并联支管间的流体流动阻力阻力损失基本相等,阻力损失计算值的相对差额不宜超过10%。否则,除尘系统将会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失去功能,主要表现在:1、部分吸尘罩抽风量过小,达不到尘源控制效果;2、部分吸尘罩抽风量过大,物料被大量抽走;3、部分支管风速过小,粉尘在管内沉降,造成管道堵塞;4、部分支管风速过大,造成管道磨损严重。可见,保障并联管路风量分配和阻力平衡至关重要。所谓阻力平衡,实际上是并联管路中,在计算阻力值小的支路上增设流体阻尼元件的措施,常用阻尼元件有调节阀门。通过调整阀门开度来改变支路的流动阻力,从而达到阻力平衡,这种方式在管径较小的支路上可以采用。但是,当支路管径较大时不宜采用,其主要原因是:1、大口径阀门电动或气动操作,价格较高;2、阀门只在除尘系统调试时操作,一旦调试完成后,基本不再操作,使用率很低;3、调节阀门通常采用碟阀或插板阀,使用时存在偏流现象,磨损及漏风严重;4、调节阀门调试后长期不再操作,因锈蚀或粉结等原因无法动作,形同虚设;5、阀门数量多时,项目投资显著增加。由此可以看出,阀门作为除尘管路流体阻尼元件并非理想选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的通风系统管路阻力平衡装置,以实现便捷高效达到调整管路阻力的目的。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新型高效的通风系统管路阻力平衡装置,包括壳体管,所述壳体管与通风系统管路连通,所述壳体管内同轴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环同轴安装有内管。作为优选的,所述壳体管的两端同轴安装有用于与所述通风系统管路固定的法兰。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管的侧壁设置有延伸方向与所述壳体管轴线平行的安装槽,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壳体管内壁滑动接触,所述固定环的外沿安装有圆柱柄,所述圆柱柄穿过所述安装槽伸出所述壳体管,所述安装槽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圆柱柄的圆柱槽,所述圆柱槽与所述壳体管轴线平行的两端分别连通设置有穿过槽,所述圆柱槽两端的所述穿过槽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固定环的外径相同,所述穿过槽的宽度与所述内管的长度相同,所述圆柱柄的外径大于所述穿过槽的宽度,所述固定环的外沿与其同轴安装有密封胶圈。更进一步的,所述圆柱槽的内壁设置有与其同轴设置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内径与所述圆柱柄的外径相同,所述穿过槽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弧形板连接且在同一平面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与所述弧形板连接的第一支板,所述第一支板与所述壳体管的轴线平行,且关于所述壳体管的轴线对称的量所述第一支板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内管的长度相同,所述穿过槽的上下两端设置有第二支板,所述第二值班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固定环的外径相同,所述安装槽内填充安装有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安装槽填满且与所述弧形板以及所述支撑板接触,所述挡板上设置有用于所述圆柱柄穿过的穿过通道。更进一步的,所述挡板的上下两端与所述第二支板之间通过螺栓拆卸固定,且所述挡板的朝向所述弧形板或者所述支撑板的一面安装有密封橡胶垫,所述密封橡胶垫与所述支撑板以及所述弧形板接触。更进一步的,当所述固定环的轴线与所述壳体管轴线重合状态下时,所述圆柱柄沿着所述壳体管轴线方向的上下两端设置有沿着所述圆柱柄轴线衍生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朝向所述固定环的一端与所述挡板朝向所述固定环的一端设置在同一平面且所述限位槽从所述圆柱柄背向所述固定环的一端贯通,所述穿过通道的上下两端均安装有沿其轴线延伸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朝背向所述固定环的一侧延伸,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滑动镶嵌卡合。更进一步的,所述挡板背向所述固定环的一面凸出所述壳体管的外壁。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阻力平衡装置在管路合适的位置与管道相连接。内管通过固定环安装在壳体中央,内管内径根据并联管路节点计算阻力的差值来确定,且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简单,制作安装方便;2、流体流经壳体管和内管时,发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产生局部阻力,增阻效应明显;3、成本和价格低廉,不需要电动或者气动控制;4、避免了流体偏流现象,耐磨性良好;5、由于内管直径经过管网系统阻力平衡计算确定,相对阀门调节,省去了烦琐的管网调试工作量;6、相对阀门调节,省去了检修、操作平台的设置,节约投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的部分拆卸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壳体管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1-壳体管、2-固定环、3-内管、4-法兰、5-安装槽、51-圆柱槽、52-穿过槽、6-圆柱柄、7-弧形板、8-支撑板、81-第一支板、82-第二支板、9-挡板、10-穿过通道、11-限位槽、12-限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高效的通风系统管路阻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管(1),所述壳体管(1)与通风系统管路连通,所述壳体管(1)内同轴设置有固定环(2),所述固定环(2)的内环同轴安装有内管(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高效的通风系统管路阻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管(1),所述壳体管(1)与通风系统管路连通,所述壳体管(1)内同轴设置有固定环(2),所述固定环(2)的内环同轴安装有内管(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的通风系统管路阻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管(1)的两端同轴安装有用于与所述通风系统管路固定的法兰(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的通风系统管路阻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管(1)的侧壁设置有延伸方向与所述壳体管(1)轴线平行的安装槽(5),所述固定环(2)与所述壳体管(1)内壁滑动接触,所述固定环(2)的外沿安装有圆柱柄(6),所述圆柱柄(6)穿过所述安装槽(5)伸出所述壳体管(1),所述安装槽(5)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圆柱柄(6)的圆柱槽(51),所述圆柱槽(51)与所述壳体管(1)轴线平行的两端分别连通设置有穿过槽(52),所述圆柱槽(51)两端的所述穿过槽(52)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固定环(2)的外径相同,所述穿过槽(52)的宽度与所述内管(3)的长度相同,所述圆柱柄(6)的外径大于所述穿过槽(52)的宽度,所述固定环(2)的外沿与其同轴安装有密封胶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的通风系统管路阻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槽(51)的内壁设置有与其同轴设置的弧形板(7),所述弧形板(7)的内径与所述圆柱柄(6)的外径相同,所述穿过槽(52)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弧形板(7)连接且在同一平面的支撑板(8),所述支撑板(8)包括与所述弧形板(7)连接的第一支板(81),所述第一支板(81)与所述壳体管(1)的轴线平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峰李凤宝段有华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