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轮工艺中的压弯模具形成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从通用数据库中自动选择出与压弯坯的适配部件,包括压弯上模座、压弯上模压环及压弯上模垫,压弯下模座、压弯下模压环及压弯下模垫;S2、基于压弯坯的坯形及已选择部件的适配面自动生成冲孔套、顶料套、上压弯模及下压弯模,压弯模具形成。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轮工艺中压弯模具的自动形成法,减少人工参与度,极大缩短了设计周期,此外,实现压弯模具中所有部件图纸的关联,数据源头一旦变化,压弯模具中相关部件的图纸自动进行适应性的修改,有利于提高设计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轮工艺中的压弯模具形成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轮设计
,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轮工艺中的压弯模具形成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产品工艺是将客户的要求转化为生产制造过程的技术要求,以确保产品经过生产线加工以后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车轮产品的要求主要为客户技术要求或产品标准。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各工艺阶段的车轮成品图纸及适配模具,另外一部分为外形之外的其他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产品的内部物理化学性能、静平衡、无损检测、表面硬度、表面防腐及包装等要求,目前各工艺阶段的模具设计主要靠人工方式完成,如压弯工序的模具图,称为压弯模具,模具中的各部件紧密配合,数据源头一旦变化,模具图中的关联部件及相关部件的配合部件就需要重新设计,费时费力,此外,人工设计还存在设计周期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轮工艺中的压弯模具形成法,旨在改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轮工艺中的压弯模具形成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从通用数据库中自动选择出与压弯坯的适配部件,包括压弯上模座、压弯上模压环及压弯上模垫,压弯下模座、压弯下模压环及压弯下模垫;S2、基于压弯坯的坯形及已选择部件的适配面自动生成冲孔套、顶料套、上压弯模及下压弯模,压弯模具形成。进一步的,冲孔套的形成方法具体如下:1)装配面,基于选择的压弯上模座和压弯上模垫而确定的,固化在压弯上模座及压弯上模垫上;2)外径面:Y向位置由装配面确定,X向位置的确定方法具体如下:由压弯坯C定位点坐标xc与压弯上模垫内径之半d/2比较得出,若xc≤d/2-Clr1,则冲孔套外径D=2*(xc+Clr1-a1),若xc>d/2-Clr1,则冲孔套外径D=d-2*a1,Clr1为上压弯模与轮坯的轮毂外径D3间隙,a1为冲孔套与压弯上模垫间隙;3)内径面:由冲头直径2*(xe-s)与冲孔芯轴直径144mm比较,若xe-s>72mm,则D=2*(xe-s+a2),若xe-s≤72mm,则D=144mm,s表示冲头与毂孔半径差,(xe,ye)为压弯坯E定位点坐标;4)型面:一段直线段及其两端R1圆弧,Y向与点C和点E平齐,X向,两端圆弧与内外径面相接,其中,点C和点E为压弯坯上辋面上的两端点。进一步的,上压弯模的形成方法具体如下:1)由压弯坯C定位点和A定位点分别向右和向左偏移,确定了上压弯模型面的左起始点G和右起始点H;2)将辐板圆弧段法线定义为径向向外,若辐板段存在圆弧时,将法线映射到法线指向的最外侧的辐板圆弧段,法线指向的外侧辐板弧段面与模具型面须相离,上模面的间隙Clr5,下模的面间隙Clr6,另一侧的辐板弧段面与模具型面接触,;3)将上、下压弯模型面中间型面与两侧的型面以圆弧连接,保证上模面的让开间隙≤Clr5,下模面的让开间隙≤Clr6,Clr5表示上压弯模与内径面间隙,Clr6表示下压弯模与辐板最大让位处间隙;4)装配面整合,内径面与平面绘制。进一步的,顶料套的形成方法具体如下:1)外径面:以(xd+Clr3-a3,yd)为起点,沿Y轴负向作线段,至距离模座基点平面90mm(L1)为止,a3表示顶料套与下压弯模间隙,(xd,yd)为压弯坯D定位点的坐标;2)内径面:冲头直径为2*(xe-s),顶料套内径面起始点的横坐标为(冲头半径+u),纵坐标为F点纵坐标,即以(xe-s+u,yf)为起点,沿Y轴负向作线段,至距离模座基点平面L2为止,u表示冲头与顶料套半径差,s表示冲头与毂孔半径差,(xe,ye)为压弯坯E定位点坐标,(xf,yf)为压弯坯F定位点坐标;3)上下端面:上端面从点(xe-s+u,yf)到点(xd+Clr3-a3,yf)的一条线段,与内、外径面连接,倒圆角R1;下端面,两条水平线,一条从内径面点(xe-s+u,L2)到底座半径处,一条从外径面下端点(xd+Clr3-a3,L1)到底座半径处,再在底座半径处以一条竖线将两水平线相连,L1为顶料套底座高度,L2=L1-10mm。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基于压弯上模压环的特征参数H0及d,则选择与特征参数H0及d相适配的压弯上模座,且选择d较小的压弯上模压环,选择与压弯坯外侧毂辋距或内侧毂辋距相适配的压弯上模垫;基于压弯下模压环的特征参数H0及d,则选择与特征参数H0及d相适配的压弯下模座,且选择d较小的压弯下模压环,选择与压弯坯外侧毂辋距或内侧毂辋距相适配的压弯下模垫。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车轮工艺中的压弯模具形成方法。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实现如上所述的车轮工艺中的压弯模具形成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轮工艺中压弯模具的自动形成法,减少人工参与度,极大缩短了设计周期,此外,实现压弯模具中所有部件图纸的关联,数据源头一旦变化,压弯模具中相关部件的图纸自动进行适应性的修改,有利于提高设计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弯模装配的示意图,其中(a)为装配示意图一,(b)为装配示意图二;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弯坯坯型图中的定位点标记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冲孔套的形成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冲孔套的冲孔芯轴出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压弯模型面的左、右起始点形成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压弯模的弧段形成方法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压弯模的装配面整合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顶料套的形成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成品坯内外辐板的中心线高度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在实际的车轮加工过程中,原料钢坯(连铸圆坯)经压痕工艺形成预成形坯,预成形坯经过成形工艺形成成形坯,对成形坯进行轧制形成轧制坯,对轧制坯进行压轧获得了压弯坯,压轧工艺涉及的模具称为压弯模具。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弯模装配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该压弯模包括:位于压弯坯上方的上压弯模、位于上压弯模上方的压弯上模垫、冲孔套及压弯上模压环位于压弯上模垫的两侧,压弯上模座位于压弯上模垫的上方;设于压弯坯的下方的下压弯模、位于下压弯模下方的压弯下模垫、顶料套及压弯下模压环位于压弯下模垫的两侧,压弯下模座位于压弯下模垫的下方,顶料套底座位于顶料套的下方。其装配范式见图1。(1)建立通用模具数据库,通用模具数据库中存储有不同特征参数的压弯上模座、压弯上模压环及压弯上模垫,压弯下模座、压弯下模压环及压弯下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轮工艺中的压弯模具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nS1、从通用数据库中自动选择出与压弯坯的适配部件,包括压弯上模座、压弯上模压环及压弯上模垫,压弯下模座、压弯下模压环及压弯下模垫;/nS2、基于压弯坯的坯形及已选择部件的适配面自动生成冲孔套、顶料套、上压弯模及下压弯模,压弯模具形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轮工艺中的压弯模具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从通用数据库中自动选择出与压弯坯的适配部件,包括压弯上模座、压弯上模压环及压弯上模垫,压弯下模座、压弯下模压环及压弯下模垫;
S2、基于压弯坯的坯形及已选择部件的适配面自动生成冲孔套、顶料套、上压弯模及下压弯模,压弯模具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车轮工艺中的压弯模具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冲孔套的形成方法具体如下:
1)装配面,基于选择的压弯上模座和压弯上模垫而确定的,固化在压弯上模座及压弯上模垫上;
2)外径面:Y向位置由装配面确定,X向位置的确定方法具体如下:
由压弯坯C定位点坐标xc与压弯上模垫内径之半d/2比较得出,若xc≤d/2-Clr1,则冲孔套外径D=2*(xc+Clr1-a1),若xc>d/2-Clr1,则冲孔套外径D=d-2*a1,Clr1为上压弯模与轮坯的轮毂外径D3间隙,a1为冲孔套与压弯上模垫间隙;
3)内径面:由冲头直径2*(xe-s)与冲孔芯轴直径144mm比较,若xe-s>72mm,则D=2*(xe-s+a2),若xe-s≤72mm,则D=144mm,s表示冲头与毂孔半径差,(xe,ye)为压弯坯E定位点坐标;
4)型面:一段直线段及其两端R1圆弧,Y向与点C和点E平齐,X向,两端圆弧与内外径面相接,其中,点C和点E为压弯坯上辋面上的两端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车轮工艺中的压弯模具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上压弯模的形成方法具体如下:
1)由压弯坯C定位点和A定位点分别向右和向左偏移,确定了上压弯模型面的左起始点G和右起始点H;
2)将辐板圆弧段法线定义为径向向外,若辐板段存在圆弧时,将法线映射到法线指向的最外侧的辐板圆弧段,法线指向的外侧辐板弧段面与模具型面须相离,上模面的间隙Clr5,下模的面间隙Clr6,另一侧的辐板弧段面与模具型面接触,;
3)将上、下压弯模型面中间型面与两侧的型面以圆弧连接,保证上模面的让开间隙≤Clr5,下模面的让开间隙≤Clr6,Clr5表示上压弯模与内径面间隙,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慧,王健,傅立东,许章泽,李新,高峰,黄孝卿,张磊,陈刚,肖峰,
申请(专利权)人: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