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7606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包括方向柱,方向柱转动式设置在套管内,在套管上端设有一个卡件,限位垫圈在一定预紧力下套设在方向柱上部,限位垫圈上设有左、右两个限位块,套管的卡件位于两个限位块之间,限位垫圈随方向柱左、右转动时,两个限位块可分别与卡件相抵,用于限定方向柱转动角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转向机构的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
技术介绍
摩托车前叉是摩托车控制转向的导向机构,把车架与前轮有机地连接起来,前叉由前减震器、上下联板、方向柱等组成。方向柱与下联板压装在一起,方向柱套装在车架的前套管内,为了使方向柱车动灵活,在其上下轴颈部位装有轴向推力球轴承,通过下联板的卡套将左右两个前减震器联成前叉。而为了保证行驶的安全性,需要对摩托车的最大转向角度进行限定,否则紧急情况下突然以很大的角度转向,可能导致车辆翻倒,带来安全事故。为了限定最大转向角度,在车头管上居中位置(即朝向前方)设有限位块(即限位块同时也是前大灯支架的安装座),在下联板上设有直行状态下相对限位块对称的两限位突起,两限位突起随方向柱转动而转动,当转动到限位突起与车头管上的限位块接触时,便不能再转动,此为最大转向角度。但是,会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由于摩托车最大转向角度都是预先设定并固定好的,使用者不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节,灵活性比较欠缺;2、位于下联板上的两限位突起与套管上的限位块的配合限位结构,转动限位结构的接触点到左右两个前减震器之间的距离(力臂)很短,在行驶过程较大的冲击力作用下,如前轮较高速度与障碍物碰撞,或者摩托车从地面一定高度落回地面时前轮受到的冲击,该冲击力作用在左右两个前减震器上,容易导致其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轻前减震器的冲击力,避免前减震器损坏的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包括方向柱,方向柱转动式设置在套管内,在套管上端设有一个卡件,限位垫圈在一定预紧力下套设在方向柱上部,限位垫圈上设有左、右两个限位块,套管的卡件位于两个限位块之间,限位垫圈随方向柱左、右转动时,两个限位块可分别与卡件相抵,用于限定方向柱转动角度。或者一种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在套管上端设有左、右两个的限位块,限位垫圈在一定预紧力下套设在方向柱上部,限位垫圈上设有一个卡件,卡件位于两个限位块之间,限位垫圈随方向柱左、右转动时,所述卡件可分别与两个限位块相抵,用于限定方向柱转动角度。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两种方案中的限位垫圈的限位块与套管顶部的卡件相配合,实现摩托车方向柱转动的角度,同时,限位垫圈位于方向柱上端,使得限位垫圈的限位块与卡件的限位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两者相接触的受力点上移到了套管的上端,增大了力臂,显著提高了摩托车在高速行驶下受到冲击时的缓冲作用,保护了前减震器,进而可提高前减震器的稳定性,延长摩托车前叉使用寿命。进一步,所述卡件包括卡圈以及设置在卡圈上且向外突出的凸起,所述卡圈套接在所述套管顶部,所述凸起包括沿卡圈径向设置的横块,所述横块上沿卡圈轴向设置有竖块,所述竖块与所述限位块相对应。由于卡圈卡接在套管的顶部,因此,保证凸起的位置保持不变,同时,在横块的设置保证竖块与限位垫圈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其竖块能够与限位块相对应,保证限位垫圈在转动时,限位块能够与竖块相抵。进一步,所述卡件与所述套管一体成型,所述卡件包括径向设置的横块,所述横块上沿卡圈轴向设置有与横块一体成型的竖块,所述竖块与所述限位块相对应。设置呈一体成型,使得卡件能够将限位块的作用力传递至套管上,使得卡件整体稳定性提高。进一步,所述限位块为对称设置的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所述卡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设置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是为了限制方向柱转动角度,因此,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的间距为方向柱转动角度,而卡件位于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且在方向柱左右转动时,卡件可分别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相抵,限制方向柱转动角度。进一步,所述限位垫圈为一弧形圈,所述限位垫圈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支撑块,两个支撑块上均开设有螺孔,所述两个支撑块通过贯穿螺孔的螺栓固定在所述方向柱上,通过调节螺栓的松紧度调节限位垫圈的预紧力大小。通过限位垫圈两端的支撑块实现对限位垫圈的松紧度的调节,同时,通过螺栓将限位垫圈固定在方向柱上,在使用时,当摩托车前叉冲击力大时,其限位垫圈上的限位块与卡件相抵,卡件会推动限位垫圈绕方向柱转动一个小的角度,进而可适应的扩大方向柱转动角度,提高在很大冲击力时的缓冲作用,保护前减震器。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套管本身是保持不动,而方向柱能够转动角度,以控制摩托车的转向角度,而方向柱上固定有限位垫圈,限位垫圈上的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分别与套管上的凸起相抵,实现对方向柱转动角度限定,同时,由于限位垫圈和凸起均位于方向柱上部,使得转动限位结构的接触点上移到了套管的上端,增大了力臂,显著提高了摩托车在高速行驶下受到冲击力的缓冲作用,保护了前减震器,同时,限位垫圈通过螺栓套在方向柱上,有一定的预紧力,在受到较大冲击作用时,冲击力大于限位垫圈的预紧力时,限位垫圈能在方向柱上轴向转动一个小的角度,缓冲这个较大的冲击作用力,保护前减震器,而限位垫圈通过两端支撑块的连接可对限位垫圈松紧度进行调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中限位件的剖视图。图中:方向柱1、限位垫圈2、第一限位块21、第二限位块22、螺栓23、凸起3、套管4、车架5、前减震器6、上轴承7、下轴承8、把手垫圈9、下联板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其中说明。本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3,一种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包括方向柱1,方向柱1的顶部连接有上联板,底部连接有下联板10,上联板上固定有用于安装摩托车把手的卡座,方向柱1靠近卡座的上部套有把手垫圈9,下联板10两端设有用于安装前减震器6的卡套,方向柱1转动式设置在套管4内,方向柱1顶部与套管4顶部通过上轴承7连接,方向柱1底部与套管4顶部通过下轴承8连接,在套管4上端设有一个卡件,限位垫圈2在一定预紧力下套设在方向柱1上部,限位垫圈2上设有左、右两个限位块,套管4的卡件位于两个限位块之间,限位垫圈2随方向柱1左、右转动时,两个限位块可分别与卡件相抵,用于限定方向柱1转动角度。或者在套管4上端设有左、右两个的限位块,限位垫圈2在一定预紧力下套设在方向柱1上部,限位垫圈2上设有一个卡件,卡件位于两个限位块之间,限位垫圈2随方向柱1左、右转动时,所述卡件可分别与两个限位块相抵,用于限定方向柱1转动角度。上述两种方式的限位垫圈2的限位块与套管4顶部的卡件相配合,实现摩托车方向柱1转动的角度,转动的角度为50度,同时,限位垫圈2位于位于方向柱1上端,使得限位垫圈2的限位块与卡件的限位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两者相接触的受力点上移到了套管4的上端,增大了力臂,显著提高了摩托车在高速行驶下受到冲击力的缓冲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包括方向柱(1),方向柱(1)转动式设置在套管(4)内,其特征在于,在套管(4)上端设有一个卡件,限位垫圈(2)在一定预紧力下套设在方向柱(1)上部,限位垫圈(2)上设有左、右两个限位块,套管(4)的卡件位于两个限位块之间,限位垫圈(2)随方向柱(1)左、右转动时,两个限位块可分别与卡件相抵,用于限定方向柱(1)转动角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包括方向柱(1),方向柱(1)转动式设置在套管(4)内,其特征在于,在套管(4)上端设有一个卡件,限位垫圈(2)在一定预紧力下套设在方向柱(1)上部,限位垫圈(2)上设有左、右两个限位块,套管(4)的卡件位于两个限位块之间,限位垫圈(2)随方向柱(1)左、右转动时,两个限位块可分别与卡件相抵,用于限定方向柱(1)转动角度。


2.一种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包括方向柱(1),方向柱(1)转动式设置在套管(4)内,其特征在于,在套管(4)上端设有左、右两个的限位块,限位垫圈(2)在一定预紧力下套设在方向柱(1)上部,限位垫圈(2)上设有一个卡件,卡件位于两个限位块之间,限位垫圈(2)随方向柱(1)左、右转动时,所述卡件可分别与两个限位块相抵,用于限定方向柱(1)转动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摩托车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件包括卡圈以及设置在卡圈上且向外突出的凸起(3),所述卡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兵陈家雄余雅洁高优邵必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虬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