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供风风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7534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轨道车辆供风风道,属于轨道车辆组件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轨道车辆空调用送风组件,包括主风道、支风道、进风通道、出风通道、送风通道、下风道、风道外壳及横梁;通过上述设计将独立的支风道集成在主风道内部,支风道采用了独特的U型拐弯结构,在弯曲处使用圆滑过渡,降低支风道内部阻力。在集成车顶结构的研究中,将机组下供风风道与车顶横梁设计为一体化结构,使整套装置更容易进行安装,也适应了更多不同的轨道车辆,节约了成本,攻克了以往空调机组下送风盲区的难题,适于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车辆供风风道
本技术属于轨道车辆组件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轨道车辆空调用送风组件。
技术介绍
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城市中重要的出行方式,尤其在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轨道交通也成了解决交通堵塞的重要方法之一,各个城市都在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随着轨道车辆领域的发展和探究,车顶风道作为车辆通风系统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乘客和设计师的重视和关注。为营造良好的客室内空气环境,需对气流进行合理组织,均匀地对客室内进行送风,因此,风道的合理设计成为列车通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轨道车辆风道的结构主要是在中间布置主风道送风,在车辆两端布置回风风道,空调机组下方没有独立的送风风道。同时现有风道的装配方式较复杂,需要先在整车车体内横梁和纵梁等骨架结构,确定车顶框架后,再安装风道以及部件。这种风道结构设计在空调机组下无法设计独立的风道,无法将主风道延伸到空调机组下进行独立送风,导致空调机组下出现送风盲区,影响整个车内气流场和乘客体验。风道装配在车顶结构中较为单一,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去配合车顶结构进进行安装。严重影响乘客的乘坐感受,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去解决这种结构上的问题,提高了整体的成本。因此现有技术当中迫切需要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涉及一种风道系统,改善现有轨道车辆内送风管路送风设计的缺陷。一种轨道车辆供风风道,其特征是:包括主风道、支风道、下风道及风道外壳;所述风道外壳内设置有主风道及支风道,主风道上设置有支风道,且支风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风道对称分布在主风道两侧;所述支风道与下风道连接;其中下风道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下风道之间通过横梁连接;所述支风道为U型,支风道包括进风通道、出风通道及送风通道;其中进风通道、送风通道及出风通道顺次连接;所述进风通道的管口宽度为170mm,且进风通道的管道宽度从管口向送风通道的方向宽度逐渐变窄,进风通道管口所在面与两个侧壁所在面的夹角分别为82度和90度;进风通道通过圆弧边与送风通道连接,且进风通道与送风通道的高度相同;所述出风通道通过圆弧边与送风通道连接,出风通道的管道高度从出风通道与送风通道连接处向出风通道管道口的方向逐渐降低,出风通道与下风道连接。所述主风道与支风道的连接方式为铆接。所述出风通道与送风通道连接处的两个圆弧边的圆弧半径分别为70mm及215mm。所述风道外壳上设置有横梁。所述风道外壳与横梁的连接方式为铆接。所述下风道为横截面与送风通道管口形状一致的长条形通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上述设计将独立的支风道集成在主风道内部,支风道采用了独特的U型拐弯结构,在弯曲处使用圆滑过渡,降低支风道内部阻力。在集成车顶结构的研究中,将机组下供风风道与车顶横梁设计为一体化结构,使整套装置更容易进行安装,也适应了更多不同的轨道车辆,节约了成本,攻克了以往空调机组下送风盲区的难题,适于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三。图4为本技术的主风道、支风道及风道外壳的装配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主风道、风道外壳及横梁的装配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支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风道、2-支风道、201-进风通道、202-出风通道、203-送风通道、3-下风道、4-风道外壳、5-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轨道车辆供风风道,其特征是:包括主风道1、支风道2、下风道3及风道外壳4;所述风道外壳4内设置有主风道1及支风道2,主风道1上设置有支风道2,且支风道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风道2对称分布在主风道1两侧;所述支风道2与下风道3连接;其中下风道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下风道3之间通过横梁5连接;所述支风道2为U型,支风道2包括进风通道201、出风通道202及送风通道203;其中进风通道201、送风通道203及出风通道202顺次连接;所述进风通道201的管口宽度为170mm,且进风通道201的管道宽度从管口向送风通道203的方向宽度逐渐变窄,进风通道201管口所在面与两个侧壁所在面的夹角分别为82度和90度;进风通道201通过圆弧边与送风通道203连接,且进风通道201与送风通道203的高度相同;所述出风通道202通过圆弧边与送风通道203连接,出风通道202的管道高度从出风通道202与送风通道203连接处向出风通道202管道口的方向逐渐降低,出风通道202与下风道3连接。所述主风道1与支风道2的连接方式为铆接。所述出风通道202与送风通道203连接处的两个圆弧边的圆弧半径分别为70mm及215mm。所述风道外壳4上设置有横梁5。所述风道外壳4与横梁5的连接方式为铆接。两个支风道2对称布置在主风道1两侧。所述下风道3为横截面与送风通道203管口形状一致的长条形通道。在空调机组下提供了独立的供风风道即支风道2,解决空调机组下通风盲区问题,保证空调机组下有足够的通风量,确保车辆整体气流场和温度场的稳定性,为乘客提供健康舒适的乘车环境。本申请研发了新型轨道车辆供风风道,新型轨道车辆供风风道的是将独立的支风道2集成在主风道1内部,支风道2采用了独特的U型拐弯结构,在弯曲处使用圆滑过渡,降低支风道内部阻力。支风道2与主风道1通过铆接结构连接,保证了密封性能,并提高了结构强度。独立的空调机组下供风风道,将主风道1的通风区域和空调机组下的通风区域连接起来,合理分配各个区域的通风量。机组下供风风道采用铝板结构,将风道与横梁集成为整体模块,设计采用S型结构,在弯曲处使用折弯圆滑过渡,降低风道内部阻力,通过铆接,焊接,粘接等工艺流程,保证风道的通风性能。在集成车顶结构的研究中,将机组下供风风道与车顶横梁设计为一体化结构,风道与横梁通过高强度的支架以铆接的方式集成为一个模块,既保证了风道的通风量也兼顾了车顶横梁结构。新型轨道车辆供风风道解决的传统风道的风量不足的问题,攻克了以往空调机组下送风盲区的难题。整套风道的试验数据非常好,送风量和送风均匀性高于传统风道,极大的改善了整车气流场和温度场的稳定性,为乘客提供了健康且舒适的出行环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车辆供风风道,其特征是:包括主风道(1)、支风道(2)、下风道(3)及风道外壳(4);/n所述风道外壳(4)内设置有主风道(1)及支风道(2),主风道(1)上设置有支风道(2),且支风道(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风道(2)对称分布在主风道(1)两侧;/n所述支风道(2)与下风道(3)连接;/n其中下风道(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下风道(3)之间通过横梁(5)连接;/n所述支风道(2)为U型,支风道(2)包括进风通道(201)、出风通道(202)及送风通道(203);/n其中进风通道(201)、送风通道(203)及出风通道(202)顺次连接;/n所述进风通道(201)的管口宽度为170mm,且进风通道(201)的管道宽度从管口向送风通道(203)的方向宽度逐渐变窄,进风通道(201)管口所在面与两个侧壁所在面的夹角分别为82度和90度;/n进风通道(201)通过圆弧边与送风通道(203)连接,且进风通道(201)与送风通道(203)的高度相同;/n所述出风通道(202)通过圆弧边与送风通道(203)连接,出风通道(202)的管道高度从出风通道(202)与送风通道(203)连接处向出风通道(202)管道口的方向逐渐降低,出风通道(202)与下风道(3)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供风风道,其特征是:包括主风道(1)、支风道(2)、下风道(3)及风道外壳(4);
所述风道外壳(4)内设置有主风道(1)及支风道(2),主风道(1)上设置有支风道(2),且支风道(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风道(2)对称分布在主风道(1)两侧;
所述支风道(2)与下风道(3)连接;
其中下风道(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下风道(3)之间通过横梁(5)连接;
所述支风道(2)为U型,支风道(2)包括进风通道(201)、出风通道(202)及送风通道(203);
其中进风通道(201)、送风通道(203)及出风通道(202)顺次连接;
所述进风通道(201)的管口宽度为170mm,且进风通道(201)的管道宽度从管口向送风通道(203)的方向宽度逐渐变窄,进风通道(201)管口所在面与两个侧壁所在面的夹角分别为82度和90度;
进风通道(201)通过圆弧边与送风通道(203)连接,且进风通道(201)与送风通道(203)的高度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航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长客庞巴迪轨道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