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自动炒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底部开设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处设置导液阀门装置;所述导液阀门装置,包括阀门和导液管,所述导液管设置在所述锅体下方,所述导液管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阀门设置在所述出液口上,并与用于驱动阀门启闭的阀门驱动装置驱动连接;这样在使用时,向所述锅底内倒入清洗水,然后将所述锅底清洗干净后,通过驱动所述阀门驱动装置,将所述阀门打开,使得清洗水通过所述出液口从所述导液管流出所述锅体,从而避免锅体在清洗过程中需要多次将锅体进行翻转导致清洗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避免了多次使用翻转机构翻转锅体时,对翻转机构的磨损,进而延长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炒锅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化烹饪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炒锅。
技术介绍
现有的自动炒锅在清洗后进行倒水时,一般是采用铰链机构配合液压系统将炒锅内的搅拌装置和铲刀翻转至锅顶部,然后再将锅体以倒料口为中心翻转90°来完成倒水操作,但这样操作时,一方面,锅体的翻转过程普遍耗时较长,同时倒水过程中,需要多次翻转将清洗水倒出,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整个机构较为庞大,且设备工作频率高,维修部件多,从而导致自动炒锅的制造成本较高,使用寿命较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炒锅,可以通过在锅体底部开设出液口,使得清洗液能从出液口倒出,进而避免锅体在清洗过程中需要多次将锅体进行翻转导致清洗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避免了多次使用翻转机构翻转锅体时,对翻转机构的磨损,进而延长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炒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底部开设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处设置导液阀门装置;所述导液阀门装置,包括阀门和导液管,所述导液管设置在所述锅体下方,所述导液管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阀门设置在所述出液口上,并与用于驱动阀门启闭的阀门驱动装置驱动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导液管为截面呈环形的管道,所述阀门驱动装置的阀门作用杆设置在所述导液管的内管内,所述导液管的外管管壁套接隔热套。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阀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推杆和阀门作用杆,所述驱动推杆设置在所述阀门作用杆的正下方;所述阀门作用杆的杆身上设置卡台,所述导液管上设置导液卡板,所述导液卡板位于所述卡台的上方,所述阀门推杆穿过所述导液卡板与所述阀门连接,所述卡台和所述导液卡板之间设置复位弹簧。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锅体设置在炉盘上,所述锅体与所述炉盘之间的空腔形成炉腔,所述炉腔内设置冷却腔管,所述冷却腔管的进风端管部与所述导液管导热连接,所述冷却腔管的出风端管部沿着所述锅体的底部向所述炉腔的腔顶延伸设置。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导液管的底端出口处位于所述锅体下方设置的燃烧器的下方,所述导液管的底端出口还与出液管连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锅体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吸料主轴管,所述吸料主轴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锅体内,所述吸料主轴管的另一端与物料收集装置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物料收集装置包括第一暂存罐和第二暂存罐,其中,所述第一暂存罐的进料口和所述第二暂存罐的进料口均与所述吸料主轴管连接;所述第一暂存罐的气孔和所述第二暂存罐的气孔均分别连接正压源和负压源;所述第一暂存罐的出料口和所述第二暂存罐的出料口均与收集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暂存罐内和所述第二暂存罐内均设有高液位传感器和低液位传感器。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搅拌装置通过搅拌翻转支架固定,所述搅拌翻转支架包括固定支座、铲刀翻臂和转动套管,所述固定支座固定安装在机架上,所述铲刀翻臂通过所述转动套管与所述固定支座翻转连接;所述搅拌装置安装在所述铲刀翻臂上,所述吸料主轴管穿过所述转动套管并通过旋转接头与所述物料收集装置连接;所述机架上还设置翻臂推杆,所述翻臂推杆的作用端与所述铲刀翻臂驱动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吸料主轴管包括可伸缩连接的第一套管部和第二套管部,所述第一套管部的进料口位于所述锅体内,且所述第一套管部还与用于控制所述吸料主轴管管口与所述锅体底部距离的伸缩支撑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套管部的出料口与所述物料收集装置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炉盘设置在机架上,所述机架上设置锅体翻转机构,所述锅体翻转机构包括固定支撑架、活动连接架和锅体推杆,其中,所述固定支撑架和所述锅体推杆固定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活动连接架的一端通过锅体转轴与所述固定支撑架连接,所述活动连接架的另一端与所述锅体固定连接,所述锅体推杆的作用端与所述活动连接架驱动连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炒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底部开设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处设置导液阀门装置;所述导液阀门装置,包括阀门和导液管,所述导液管设置在所述锅体下方,所述导液管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阀门设置在所述出液口上,并与用于驱动阀门启闭的阀门驱动装置驱动连接;这样,在使用时,向所述锅底内倒入清洗水,然后将所述锅底清洗干净后,通过驱动所述阀门驱动装置,将所述阀门打开,使得清洗后的清洗水能沿着所述锅体内部弧度流入到所述出液口内,最后通过所述导液管流出所述锅体,从而避免锅体在清洗过程中需要多次将锅体进行翻转导致清洗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避免了多次使用翻转机构翻转锅体时,对翻转机构的磨损,进而延长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炒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搅拌翻转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有节能翅片的锅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锅体;11-出液口;12-阀门;13-导液管;131-导液卡板;14-阀门作用杆;141-卡台;15-隔热套;16-节能翅片;2-炉盘;21-燃烧器;22-炉腔;3-复位弹簧;31-驱动推杆;32-出液管;4-冷却腔管;5-搅拌装置;51-吸料主轴管;511-第一套管部;512-第二套管部;61-第一暂存罐;62-第二暂存罐;63-正压源;64-负压源;65-高液位传感器;66-低液位传感器;7-机架;71-固定支座;72-铲刀翻臂;73-转动套管;74-旋转接头;75-翻臂推杆;8-伸缩支撑装置;91-固定支撑架;92-活动连接架;93-锅体推杆;94-锅体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一种自动炒锅,如图1、2、4所示,包括锅体1,所述锅体1的底部开设出液口11,所述出液口11处设置导液阀门装置;所述导液阀门装置,包括阀门12和导液管13,所述导液管13设置在所述锅体1下方,所述导液管13与所述出液口11连通,所述阀门12设置在所述出液口11上,并与用于驱动阀门12启闭的阀门驱动装置驱动连接。这里,所述锅体1可以为目前市面上所售的用于自动炒锅的锅体1,所述锅体1设置在炉盘2上,所述锅体1与所述炉盘2之间的空腔形成炉腔22,所述炉腔22内设置有燃烧器21,所述锅体1的底部可以设置节能翅片16,这样使得整个锅体1受热更加均匀,更加节能,所述锅体1内的底部中心处开设所述出液口11,清洗所述锅体1后的清洗水可以通过所述出液口11流出所述锅体1。所述出液口11内设置所述阀门12,所述阀门12用于封堵所述出液口11,在使用时,所述阀门12可以与所述出液口11铰链连接,通过翻转所述阀门12来控制所述出液口11启闭,所述阀门12也可以沿着所述出液口11所处的竖直方向上上下移动,通过带动所述阀门12上下移动来控制所述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炒锅,其特征在于,包括:/n锅体,所述锅体的底部开设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处设置导液阀门装置;/n所述导液阀门装置,包括阀门和导液管,所述导液管设置在所述锅体下方,所述导液管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阀门设置在所述出液口上,并与用于驱动阀门启闭的阀门驱动装置驱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炒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的底部开设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处设置导液阀门装置;
所述导液阀门装置,包括阀门和导液管,所述导液管设置在所述锅体下方,所述导液管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阀门设置在所述出液口上,并与用于驱动阀门启闭的阀门驱动装置驱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管为截面呈环形的管道,所述阀门驱动装置的阀门作用杆设置在所述导液管的内管内,所述导液管的外管管壁套接隔热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推杆和阀门作用杆,所述驱动推杆设置在所述阀门作用杆的正下方;
所述阀门作用杆的杆身上设置卡台,所述导液管上设置导液卡板,所述导液卡板位于所述卡台的上方,所述阀门推杆穿过所述导液卡板与所述阀门连接,所述卡台和所述导液卡板之间设置复位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设置在炉盘上,所述锅体与所述炉盘之间的空腔形成炉腔,所述炉腔内设置冷却腔管,所述冷却腔管的进风端管部与所述导液管导热连接,所述冷却腔管的出风端管部沿着所述锅体的底部向所述炉腔的腔顶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管的底端出口处位于所述锅体下方设置的燃烧器的下方,所述导液管的底端出口还与出液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吸料主轴管,所述吸料主轴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锅体内,所述吸料主轴管的另一端与物料收集装置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仁旺,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珑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