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7775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包括呈筒状的主体,所述的主体的顶部开设进风口、侧壁用于出风,所述的主体底部为集液槽,并且主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喷头组,所述的喷头组朝向进风口喷射液体以与从进风口进入的气体进行混合,所述的喷头组、集液槽与储液罐、泵通过管路连接以构成循环回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利用喷头组喷射的水柱与从进风口进入的气体发生强烈冲击,气体与液体发生碰撞,在碰撞过程中气体再将液滴打散成更小的液滴,气流从液滴泡沫层中穿过再从主体的侧壁排出,有效提高气液混合充分性,避免气体与液体之间存在无法交汇的死角,提高净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气体净化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气体净化处理中通常会用到气液混合的方式,即利用液体与待处理气体混合来将待处理气体中的有害物质去除或则是对气体加湿以便于后续的净化处理,现有的气液混合通常是采用喷头来将液体进行雾化喷淋来形成喷淋层,然后气体通过喷淋层以达到气液混合,但此种方式的气液混合的充分性受到液体雾化程度的影响,还受到液体雾化喷淋覆盖范围的影响,雾化喷淋的范围并不能充分的覆盖气体通过的整个区域,存在气体与液体无法交汇的死角,导致了传统方式的气液混合充分性较差,对气体的净化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解决目前技术中的气液混合方式的混合充分性较差,净化效果有限的问题。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包括呈筒状的主体,所述的主体的顶部开设进风口、侧壁用于出风,所述的主体底部为集液槽,并且主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喷头组,所述的喷头组朝向进风口喷射液体以与从进风口进入的气体进行混合,所述的喷头组、集液槽与储液罐、泵通过管路连接以构成循环回路。本技术所述的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利用喷头组喷射的水柱与从进风口进入的气体发生强烈冲击,气体与液体碰撞混合,在碰撞过程中气体将液滴打散成更小的液滴,气流从液滴泡沫层中穿过再从主体的侧壁排出,有效提高气液混合充分性,避免气体与液体之间存在无法交汇的死角,提高净化效果。进一步的,所述呈筒状的主体的侧壁设置净化过滤层,混合了液体的气体从净化过滤层穿出主体,对混合了液体的气体进行净化过滤处理,结构紧凑,提高净化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的主体的整个周向侧壁都由净化过滤层构成,提高气流通畅性,提高净化效率。进一步的,所述的净化过滤层为静电净化单元,利用高压静电使得流经的待处理气体和其他污染物荷电,污染物荷电后在电场力作用下被吸附到静电极上,污染物在静电正极上不断蓄积,由小积到大,然后在自重作用下从静电极上下落,能高效的实现净化和自洁更新。进一步的,所述静电净化单元包括绝缘分隔开的两层网状层,两层网状层分别与静电电源的正负极连接以构成静电正极、静电负极,混合了液体的气体从静电净化单元的网孔穿过以进行净化处理。结构简单、紧凑,由于静电正极、静电负极为网状层,从而其具有非常良好的气流通畅性,待处理气体穿过静电正极、静电负极的阻力小,实现低阻力高吸附的过滤净化效果,能够降低所需的送风功率,降低气体净化的整体能耗。进一步的,所述静电正极和静电负极折弯成锯齿状结构,能够增大静电正极、静电负极与穿过两者的气流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提高净化吸附效果,同时,锯齿状结构形成若干的流槽,污染物能沿着流槽蓄积,蓄积大的污染物能沿着流槽下落,减少污染物的残留,有利于静电正极和静电负极的清洁。进一步的,所述的静电正极和静电负极表面覆盖有绝缘涂层,提高静电正极与静电负极的电绝缘隔离效果,保障静电正极和静电负极之间具有稳定的高压静电场,从而保障净化效果,提高安全性,避免出现漏电误触的状况,绝缘涂层为聚四氟乙烯,吸附后的介质更容易脱离,利于自洁清洗。进一步的,所述静电净化单元还包括在静电正极与静电负极之间设置的第一绝缘隔离层,第一绝缘隔离层为网状层,保障静电正极与静电负极之间具有稳定的电绝缘隔离性,保障静电正极和静电负极之间具有稳定的高压静电场,从而保障稳定的静电净化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的静电净化单元呈螺旋形卷绕以构成筒状结构,所述的筒状结构包含有在径向上至少两层静电净化单元相重叠的区域,气体要穿过多层的静电单元以进行多次的静电净化处理,有效提高净化效果,并且采用螺旋形卷绕的方式制备更加方便快捷,一次卷绕即可成型,采用螺旋形卷绕的方式整体上只有一个静电正极和一个静电负极,静电电源只需最少的线路即可形成高压静电场,线路简单,结构紧凑,成本低。进一步的,所述相重叠的静电净化单元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隔离层,提高静电正极与静电负极之间的电绝缘隔离效果,保障静电正极和静电负极之间形成稳定的高压静电场,保障净化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优点在于:本技术所述的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能使气体与液体充分碰撞混合,在碰撞过程中气体再将液滴打散成更小的液滴,气流从液滴泡沫层中穿过再从主体的侧壁排出,有效提高气液混合充分性,避免气体与液体之间存在无法交汇的死角,提高净化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净化过滤层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使气体与液体充分的进行碰撞混合,有效提高气液混合充分性和均匀性,提高净化效果。如图1所示,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主要包括呈筒状的主体1,所述的主体1的顶部开设进风口11、侧壁用于出风,所述的主体1底部为集液槽2,并且主体1的底部还设置有喷头组3,所述的喷头组3朝向进风口11喷射液体以与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体进行混合,液体与气体发生强烈冲击碰撞,气体将液滴打散成更小的液滴,在靠近进风口11处形成气液混合的液滴泡沫层,气体要进入主体1内则必须穿过液滴泡沫层,从而避免出现气体与液体无法交汇的死角,穿过液滴泡沫层的气体实现加湿,变成携带液滴的高湿气体,液滴与气体中的污染混合,混合了污染物的液体可以在主体1发生自然汇聚,汇聚成的大液滴直接掉落到集液槽2,其余的高湿气体则从主体的侧壁外排,所述的喷头组3、集液槽2与储液罐4、泵5通过管路连接以构成循环回路,循环利用液体,降低液体的消耗,降低成本,储液罐4的上部设置有补水口,储液罐的下部设置有排污口,并且储液罐4上还设置有液位指示计,从而能方便直观的掌握储液罐4中液体的存留量,方便及时添加,保障净化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呈筒状的主体1的侧壁设置净化过滤层6,混合了液体的气体从净化过滤层6穿出主体,即,利用净化过滤层6来对外排的气体进行净化过滤处理,优选的是,所述的主体1的整个周向侧壁都由净化过滤层6构成,而气体与液体混合后从主体1的整个周向侧壁出气,保障气体流动性,提高净化效率。具体的,所述的净化过滤层6为静电净化单元,静电净化单元包括绝缘分隔开的两层网状层,静电电源7的正负极分别与一个网状层连接以构成静电正极61、静电负极62,静电正极61、静电负极62之间具有均匀间距,以保障静电正极61、静电负极62之间的高压静电场均匀稳定,在本实施例中,静电正极61、静电负极62为相互平行的呈平面状的网状层,气液混合物从静电净化单元的网孔穿过以进行净化处理。由于静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筒状的主体(1),所述的主体(1)的顶部开设进风口(11)、侧壁用于出风,所述的主体(1)底部为集液槽(2),并且主体(1)的底部还设置有喷头组(3),所述的喷头组(3)朝向进风口(11)喷射液体以与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体进行混合,所述的喷头组(3)、集液槽(2)与储液罐(4)、泵(5)通过管路连接以构成循环回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筒状的主体(1),所述的主体(1)的顶部开设进风口(11)、侧壁用于出风,所述的主体(1)底部为集液槽(2),并且主体(1)的底部还设置有喷头组(3),所述的喷头组(3)朝向进风口(11)喷射液体以与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体进行混合,所述的喷头组(3)、集液槽(2)与储液罐(4)、泵(5)通过管路连接以构成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呈筒状的主体(1)的侧壁设置净化过滤层(6),混合了液体的气体从净化过滤层(6)穿出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1)的整个周向侧壁都由净化过滤层(6)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净化过滤层(6)为静电净化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液两相混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净化单元包括绝缘分隔开的两层网状层,两层网状层分别与静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仁旺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珑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