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炒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4548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卧式炒锅,包括锅体、设置于锅体内侧的若干锅铲,以及电机;若干锅铲在锅体的直径方向并排设置且与锅体的内侧壁匹配;所述电机同时驱动锅铲和锅体沿锅体的中轴线同向转动;所述锅体的转动速度小于锅铲的转动速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保证锅内食材被均匀加热,使食材在炒制时受热均匀及翻炒均匀,从而确保食材炒制的成品品质。品品质。品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炒锅


[0001]本技术属于烹饪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卧式炒锅。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卧式炒锅在翻转锅内食材时,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锅铲旋转,锅体固定;2、锅体旋转,锅内不设置锅铲;3、锅体旋转,锅铲固定。
[0003]第一种方式的锅体加热不均匀,部分菜品堆积在锅铲死角,可能造成菜品受热不均匀,导致部分食材未完全熟透。第二种方式可能造成部分片状食材粘连在锅中,导致部分食材翻转不及时,出现烧焦的现象,导致食材品质下降,且锅体清洁困难,应用范围较局限。第三种方式容易造成食材堆积在锅铲附近,部分食材难以熟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炒锅,能够保证锅内食材被均匀加热,使食材在炒制时受热均匀,从而确保食材炒制的品质。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卧式炒锅,包括:
[0006]锅体;
[0007]设置于锅体内侧的若干锅铲,若干锅铲在锅体的直径方向并排设置且与锅体的内侧壁匹配;以及
[0008]电机,所述电机同时驱动锅铲和锅体沿锅体的中轴线同向转动;
[0009]其中,所述锅体的转动速度小于锅铲的转动速度。
[0010]在本技术中,锅体和锅铲形成同向异速转动,利用食材的自身重力和锅铲的铲动,由此在避免食材粘结在锅体内侧的同时,还使得食材在锅体内受热均匀,从而确保了炒制食材的成品品质。
[0011]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锅体外侧的锅体支架和传动轴;所述电机与锅体支架连接;所述传动轴的一端穿过锅体支架与电机的主动端连接,另一端连接锅体和锅铲。
[0012]由于炒锅为卧式炒锅,因此电机转动时,本技术利用传动轴对炒锅进行支撑,由此避免锅体转动时,与外部物体形成干涉。
[0013]优选的,所述锅体支架靠近锅体开口的一端设有支撑滚轮;所述支撑滚轮与锅体连接。
[0014]当锅体的支撑力仅来自于传动轴时,传动轴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变形,由此不利于对锅体的持续支撑,甚至会出现断裂,因此,本技术设置了支撑滚轮;当锅体旋转时,支撑滚轮跟随锅体转动,由此在实现其支撑作用的同时,也减少了支撑滚轮对锅体的摩擦力。
[0015]优选的,还包括底座和具有伸缩装置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一端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锅体支架铰接。
[0016]由于现有的可翻转卧式炒锅通常为铰件直接实现翻转,因而导致了正常工作时,锅体的投料高度过高和/或出料时的锅体锅沿高度过低,从而使投料或出料时的操作较困难,因此,本技术通过对连杆机构的设置,使得锅体可以通过伸缩装置的动作和获得翻转运动,由此降低投料高度,也使出料时锅体锅沿的离地高度提高,从而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由此使本技术的人机交互更具便捷性。
[0017]优选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分别位于底座的两端,所述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分别位于锅体支架的两端;
[0018]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杆长边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点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杆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接点铰接;
[0019]所述伸缩装置的固定端与底座铰接,伸缩端与第一杆的短边远离长边的一端铰接。
[0020]通过本技术设置的连杆机构,能够很好的实现炒锅的翻转;在本技术中,主要通过伸缩装置带动第二杆运动而使得整个连杆机构展开或闭合;而在本实施例中,当伸缩装置展开后,伸缩装置第一杆和底座之间构成三角形结构,使之支撑更加稳定;而将第一杆的结构设置为L形结构,也适当的调整了第一杆的转动行程,使之更符合锅体的翻转要求。
[0021]优选的,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第三杆、第四杆和第五杆;所述第三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点铰接,另一端与第四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点铰接;
[0022]所述第三杆和第四杆的铰接处为第五连接点;所述第一杆远离第二连接点的一端设有第六连接点;所述第五杆的一端与第五连接点铰接,另一端与第六连接点铰接;
[0023]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的高度和为第一高度,所述第三杆和第四杆的高度和为第二高度;所述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
[0024]在连杆机构的完全展开状态,所述第五连接点和第六连接点距离底座的高度相等。
[0025]由于将锅体翻转的目的是方便工作人员投料和出料,因此,当连杆机构展开后,锅体开口的离地高度应当低于锅体底部的离地高度,因此,为了确保很好的实现上述效果,当连杆机构展开后,连接于锅体底部的连杆长度和应当大于连接于锅体开口的连杆长度和;由于在连杆机构展开后,第三杆和第四杆是主要受力处,因此利用第五杆的设置能够很好的第三杆和第四杆提供支撑力,并分散锅体的重力。
[0026]优选的,所述第一杆的长度大于第三杆的长度;所述第二杆的长度大于第四杆的长度。
[0027]为了确保锅体开口的离地高度低于锅体底部的离地高度,当第一杆的长度大于第三杆的长度,第二杆的长度大于第四杆的长度时,第一杆与第二杆的高度和必然大于第三杆与第四杆的高度和。
[0028]优选的,若干锅铲的排列方式在锅体的任意一侧包括呈第一角度α设置的底面部分和侧面部分;所述底面部分设置其中一部分锅铲,用于翻炒落于锅体下侧的食材;所述侧面部分设置另外一部分锅铲,用于翻炒落于锅体上侧的食材;所述侧面部分朝向旋转方向
的反方向偏移第二角度β。
[0029]为了避免炒锅在翻炒食材时,食材停留在锅底一端,本技术使锅铲安装架的侧面部分朝向旋转方向偏移第二角度β,以此使得锅铲在每一次翻炒后,能够将食材朝锅体的开口方向赶动,由此避免食材堆积在锅底而影响食材的均匀受热,同时避免食材混合不均匀。
[0030]优选的,所述锅体的外侧设有导热翅片。
[0031]在本技术中,导热翅片的设置增加了锅体的换热面积从而节约了气体的损耗,缩短了炒制时间,此外导热翅片的设置能够为热量传导进行导向,使炉盘给予的热量顺着导热翅片而从靠近炉盘的一端传递至远离炉盘的一端,从而分散炉盘给予锅体的热量,从而使锅体整体获得很好的受热,以此进一步满足食材的均匀受热。
[0032]优选的,还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盖合于锅体支架的外侧;所述外壳体靠近底座的一端以及靠近锅体开口的一端未封闭;所述外壳体远离底座的一端设有与其连通的烟囱。
[0033]由于导热翅片促进了热量的分散,并通过导热翅片使热量加快上升,因此本技术设置了烟囱,使多余的热量能够尽快从烟囱统一排出,从而避免炒作空间温度过高而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
[0034]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对锅体和锅铲安装架的设置,使两者同向差速旋转,并利用减速器,使锅铲的旋转速度大于锅体的旋转速度,从而模拟了人工炒菜的操作,从而使锅体内食材实现了均匀受热和翻炒,确保了食材的制作品质;本技术还利用连杆机构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炒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设置于锅体内侧的若干锅铲,若干锅铲在锅体的直径方向并排设置且与锅体的内侧壁匹配;以及电机,所述电机同时驱动锅铲和锅体沿锅体的中轴线同向转动;其中,所述锅体的转动速度小于锅铲的转动速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炒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锅体外侧的锅体支架和传动轴;所述电机与锅体支架连接;所述传动轴的一端穿过锅体支架与电机的主动端连接,另一端连接锅体和锅铲。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卧式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支架靠近锅体开口的一端设有支撑滚轮;所述支撑滚轮与锅体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炒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和具有伸缩装置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一端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锅体支架铰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卧式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分别位于底座的两端,所述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分别位于锅体支架的两端;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杆长边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点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杆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接点铰接;所述伸缩装置的固定端与底座铰接,伸缩端与第一杆的短边远离长边的一端铰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卧式炒锅,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仁旺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珑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