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5256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表盘、固定在表盘相对两侧的表带,表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位于表盘的第二侧的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带动部件和活动部件,带动部件与活动部件相连接,带动部件带动活动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活动部件所在平面的方向。本发明专利技术不需要手动调节表带的长短,通过表盘中的带动部件带动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来实现可穿戴设备的松紧调节,解决了可穿戴产品设备在佩戴过程中松动状况,提升了用户体验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穿戴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活用品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由于其便携性、智能性而广受用户的青睐,可穿戴设备是指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式设备在用户佩戴时尤其在运动时会发生松动的情况,现有技术中需要手动调整表带的长度来调节松紧度,用户体验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用以在用户佩戴过程中自动调节松紧度,提高用户体验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包括表盘、固定在表盘相对两侧的表带,其特征在于,表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位于表盘的第二侧的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带动部件和活动部件,带动部件与活动部件相连接,带动部件带动活动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活动部件所在平面的方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可穿戴设备在表盘的第二侧设置了调节装置,调节装置的带动部件带动活动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活动部件在由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时,表盘与佩戴者腕部之间的距离会发生改变,由此实现了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自动调节,解决了可穿戴产品设备在佩戴过程中松动状况,提升了用户体验感。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一种过程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又一种过程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又一种过程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又一种过程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带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又一种过程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又一种侧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又一种过程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又一种过程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又一种过程图;图1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又一种过程图;图1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又一种过程图;图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又一种过程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一种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鉴于可穿戴产品设备在佩戴过程中会产生松动的情况,尤其是佩戴者在运动过程时更容易发生松动的情况,现有技术中佩戴者会手动调节表带的松紧,但手动调节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感,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具体实施例,下文将详述。参照图1、图2和图3,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一种过程图,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又一种过程图,图2中活动部件7由第一位置S11到第二位置S21为可穿戴设备由松弛状态到紧张状态,图3中活动部件7由第一位置S12运动到第二位置S22为可穿戴设备由紧张状态到松弛状态。参照图1,可穿戴设备100包括表盘1、固定在表盘1相对两侧的表带2。图1中仅以表盘1的形状为矩形作示意性说明,当然表盘还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这里不做具体限定,沿图1中方向a,表带2位于表盘1的两侧。当然图1中的可佩戴设备100仅以手表的形式作示意性说明,当然可佩戴设备100还可以为其它形式,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可以为机械表、电子表、石英表、光波表等手表,也可以为具有显示面的智能手表,也可以为智能手环,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参照图2和图3,表盘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3和第二侧4;位于表盘1的第二侧4的调节装置5,调节装置5包括带动部件6和活动部件7,带动部件6与活动部件7相连接,带动部件6带动活动部件7沿第一方向X运动,使得活动部件7由第一位置S1运动到第二位置S2,第一方向X为垂直于活动部件7所在平面的方向。具体而言,图2中活动部件7由第一位置S11到第二位置S21为可穿戴设备由松弛状态到紧张状态,图3中活动部件7由第一位置S12运动到第二位置S22为可穿戴设备由紧张状态到松弛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不对带动部件和活动部件的结构和形状做具体限定,例如带动部件和活动部件可以通过弹簧等形式连接,只要当可佩戴设备100在佩戴过程中,当表盘1距离佩戴者腕部HD的距离过大、或者表盘1与佩戴者腕部HD之间过紧时,带动部件6能够带动活动部件7由第一位置S1运动到第二位置S2即可,图中未对腕部HD进行图案填充。当然,这里的第一侧3可以为表盘的正面,即佩戴者正视表盘1时的能够看到指针(可穿戴设备为机械表)或显示数字(可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的一侧,第二侧4可以为表盘的背面,即贴近佩戴者腕部HD的一侧。当然,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是相对的,如图2所示,若活动部件7处于第一位置S11,可穿戴设备为松的状态,则活动部件7运动到第二位置S21时,可穿戴设备为紧的状态;如图3所示,若活动部件7处于第一位置S12,可穿戴设备为紧的状态,则活动部件7运动到第二位置S22时,可穿戴设备为松的状态,如此实现自动调节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表盘、固定在表盘相对两侧的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盘包括:/n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n位于所述表盘的所述第二侧的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带动部件和活动部件,所述带动部件与所述活动部件相连接,所述带动部件带动所述活动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活动部件所在平面的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表盘、固定在表盘相对两侧的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盘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位于所述表盘的所述第二侧的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带动部件和活动部件,所述带动部件与所述活动部件相连接,所述带动部件带动所述活动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活动部件由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活动部件所在平面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盖板和壳体;
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边缘,且位于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卡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
至少部分所述活动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
所述活动部件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本体位于所述活动部件的中部,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边缘;
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二本体朝向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盖板;
所述第一凸起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在所述第二本体的中部指向所述第二本体边缘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部位于所述第二部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二本体的边缘相连接,所述第一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沿所述第二本体的中部指向所述第二本体边缘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卡槽相配合;
所述带动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或位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带动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动部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在沿所述第一本体的中部指向所述第一本体的边缘的方向上相对设置,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本体的中部指向所述第一本体的边缘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构成凹字形的所述第一卡槽;
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在垂直于所述盖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交叠,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相交叠;
所述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活动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为h2,h1≠h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所述带动部件包括微电机和伸缩杆,所述伸缩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微电机的转轴包括第一齿,所述伸缩杆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聪杰黄明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