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包括基座以及安装于基座上的图像采集装置、二次反光装置、第一反光组件和第二反光组件,基座上设置有供柱状产品伸入用的检测空间,第一反光组件位于检测空间的下方,二次反光装置和第二反光组件均位于检测空间的上方,二次反光装置的反光面与图像采集装置的镜头相对应,第一反光组件将位于检测空间内的柱状产品的底部侧面反射至图像采集装置上,第二反光组件将位于检测空间内的柱状产品的顶部侧面反射至二次反光装置上并通过该二次反光装置反射至图像采集装置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以上结构可以实现通过一个图像采集装置完成了对同一产品的多个角度的光学检测,通过巧妙的设计有效地降低检测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
本技术涉及光学检测的
,具体涉及一种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相较于传统的通过人眼识别产品的优劣情况,光学模组由于其具有对物体的拍摄以及成像清晰等功能,其也逐渐取代落后的人眼识别而成为对各种产品进行检测的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的光学检测方式是通过单相机来对产品进行检测,然而,对于一些柱状产品来说,单相机只能对其某一面进行图像采集,如果要对柱状产品的多个角度都进行检测的话,现有的解决方式一般是通过在检测空间的四周同时布置有多个相机,或者是采用线阵相机和旋转机构相互配合的方式。以上两种方式分别存在如下问题:检测成本会提高;涉及到相机之间的同步拍照,机构复杂而庞大;对电脑硬件性能如传输带宽、图像处理速度、内存、硬盘要求都非常高,增加了项目调试的难度和问题点,软件设计和操作上面也更加复杂而困难等。因此,亟需一种降低检测成本且同时对产品的多个角度进行检测的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项技术是针对现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包括基座以及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的图像采集装置、二次反光装置、第一反光组件和第二反光组件,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供柱状产品伸入用的检测空间,所述第一反光组件位于所述检测空间的下方,所述二次反光装置和所述第二反光组件均位于所述检测空间的上方,所述二次反光装置的反光面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镜头相对应,所述第一反光组件将位于所述检测空间内的柱状产品的底部侧面反射至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上,所述第二反光组件将位于所述检测空间内的柱状产品的顶部侧面反射至所述二次反光装置上并通过该二次反光装置反射至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上。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反光组件包括第一反光装置和第二反光装置,所述第一反光装置和所述第二反光装置分别位于所述检测空间的两侧。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反光组件包括第三反光装置和第四反光装置,所述第三反光装置和所述第四反光装置分别位于所述检测空间的两侧,且所述第三反光装置和所述第四反光装置分别位于所述二次反光装置的两侧。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反光装置和所述第二反光装置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所述第三反光装置和所述第四反光装置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反光装置的反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反光装置的反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27.8度。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反光装置的反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以及所述第四反光装置的反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67.5度。作进一步改进,所述二次反光装置位于所述检测空间和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镜头之间,所述二次反光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三反光装置相对应的第一反光面以及与所述第四反光装置相对应的第二反光面,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的夹角为93.8度。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还包括照射向所述检测空间处的四组光源组件,四组所述光源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反光装置、第二反光装置、第三反光装置以及第四反光装置的两侧,且每组光源组件包括两个照射件,两个所述照射件之间的照射夹角为50度。作进一步改进,所述二次反光装置的底部设置有补充照射件,所述补充照射件的宽度等于所述照射件的宽度的二分之一。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包括固定架、安装座以及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固定于所述安装座上并罩设出供所述二次反光装置、第一反光组件以及第二反光组件安装用的安装空间,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均固定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保护罩上开设有供所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图像用的第一缺口以及供柱状产品进料用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镜头相对,所述第二缺口开设于所述保护罩的侧壁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基座上设置有供柱状产品伸入用的检测空间,第一反光组件位于检测空间的下方,二次反光装置和第二反光组件均位于检测空间的上方,二次反光装置的反光面与图像采集装置的镜头相对应,第一反光组件将位于检测空间内的柱状产品的底部侧面反射至图像采集装置上,第二反光组件将位于检测空间内的柱状产品的顶部侧面反射至二次反光装置上并通过该二次反光装置反射至图像采集装置上。因此本技术可以通过第一反光组件、第二反光组件以及二次反光装置的将柱状产品的不同侧面部分反射至图像采集装置上,即通过一个图像采集装置完成了对同一产品的多个角度的光学检测,通过巧妙的设计有效地降低了检测成本。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拆除部分保护罩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的光路示意图。图中:100.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10.基座,20.图像采集装置,30.二次反光装置,40.第一反光组件,50.第二反光组件,10a.检测空间,41.第一反光装置,42.第二反光装置,51.第三反光装置,52.第四反光装置,31.第一反光面,32.第二反光面,60.光源组件,61.照射件,33.补充照射件,11.固定架,12.安装座,13.保护罩,13a.安装空间,131.第一缺口,132.第二缺口,13b.接线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考图1至图5,本技术的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100包括基座10以及安装于基座10上的图像采集装置20、二次反光装置30、第一反光组件40和第二反光组件50。基座10上设置有供柱状产品伸入用的检测空间10a,第一反光组件40位于检测空间10a的下方,二次反光装置30和第二反光组件50均位于检测空间10a的上方,二次反光装置30的反光面与图像采集装置20的镜头相对应,第一反光组件40将位于检测空间10a内的柱状产品的底部侧面反射至图像采集装置20上,第二反光组件50将位于检测空间10a内的柱状产品的顶部侧面反射至二次反光装置30上并通过该二次反光装置30反射至图像采集装置20上。具体地,第一反光组件40包括第一反光装置41和第二反光装置42,第一反光装置41和第二反光装置42分别位于检测空间10a的两侧,第一反光装置41和第二反光装置42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且第一反光装置41的反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以及第二反光装置42的反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27.8度;更具体地,第二反光组件50包括第三反光装置51和第四反光装置52,第三反光装置51和第四反光装置52分别位于检测空间10a的两侧,且第三反光装置51和第四反光装置52分别位于二次反光装置30的两侧,第三反光装置51和第四反光装置52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以及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的图像采集装置、二次反光装置、第一反光组件和第二反光组件,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供柱状产品伸入用的检测空间,所述第一反光组件位于所述检测空间的下方,所述二次反光装置和所述第二反光组件均位于所述检测空间的上方,所述二次反光装置的反光面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镜头相对应,所述第一反光组件将位于所述检测空间内的柱状产品的底部侧面反射至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上,所述第二反光组件将位于所述检测空间内的柱状产品的顶部侧面反射至所述二次反光装置上并通过该二次反光装置反射至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以及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的图像采集装置、二次反光装置、第一反光组件和第二反光组件,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供柱状产品伸入用的检测空间,所述第一反光组件位于所述检测空间的下方,所述二次反光装置和所述第二反光组件均位于所述检测空间的上方,所述二次反光装置的反光面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镜头相对应,所述第一反光组件将位于所述检测空间内的柱状产品的底部侧面反射至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上,所述第二反光组件将位于所述检测空间内的柱状产品的顶部侧面反射至所述二次反光装置上并通过该二次反光装置反射至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组件包括第一反光装置和第二反光装置,所述第一反光装置和所述第二反光装置分别位于所述检测空间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光组件包括第三反光装置和第四反光装置,所述第三反光装置和所述第四反光装置分别位于所述检测空间的两侧,且所述第三反光装置和所述第四反光装置分别位于所述二次反光装置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装置和所述第二反光装置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所述第三反光装置和所述第四反光装置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角度成像光学模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装置的反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反光装置的反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27.8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通明,黄永,韦鑫鑫,刘康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创视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