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马达同步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3898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马达同步机构,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上方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液压马达,两个所述液压马达之间安装有联轴器,两个所述液压马达上方安装有分油管。该液压马达同步机构,通过基座、液压马达、联轴器、分油管、进油管、出油管和同步电机之间的配合,当进油管向分油管内部注油进入两侧同步电机的过程中,期间两个第一齿轮会随着圆杆一同进行转动,因两个第一齿轮之间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可以使两个第一齿轮进行同圈转动,即两个圆筒内部的转板可以进行同步转动,使得分油管注入两侧液压马达内部液压油的油压和进油量基本同步,不易出现两侧液压马达工作差异,利于后续油压传导的稳定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马达同步机构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
,具体为一种液压马达同步机构。
技术介绍
在液压机械设备行业,经常采用双油缸结构,比如在货台两侧各设一油缸,有时货物不一定在货台中心位置,此时负载偏心,容易使货台不平衡。为保持两个油缸平衡,现有技术采用比例阀、分流阀、分流器等,但比例阀、分流阀、分流器价格高昂,其效果并不理想,未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的液压马达同步机构得以应用,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分油管将液压油注入到两侧液压马达内部过程中,易出现两侧分油管进油量以及油压不同步情况出现,虽然能够通过后续两个液压马达之间联轴器进行调平,但是会出现两侧液压马达工作差异,不利于后续油压传导的稳定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马达同步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分油管将液压油注入到两侧液压马达内部过程中,易出现两侧分油管进油量以及油压不同步情况出现,虽然能够通过后续两个液压马达之间联轴器进行调平,但是会出现两侧液压马达工作差异,不利于后续油压传导的稳定进行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压马达同步机构,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上方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液压马达,两个所述液压马达之间安装有联轴器,两个所述液压马达上方安装有分油管,所述分油管的顶端中心安装有进油管,所述分油管的右侧设有出油管,两个所述出油管与液压马达相连接,所述分油管的两侧设有同步机构;所述同步机构包括圆筒、圆杆、转板、软套、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横杆、套筒和U型杆;两个所述圆筒分别固接在分油管的两侧,所述圆筒的内部中心横向设有圆杆,所述圆杆通过密封轴承与圆筒转动相连,所述圆筒的内部中心外侧等距分别有多个转板,所述转板与圆杆的外壁固定相连,所述转板的外壁固定套接有软套,所述软套的外壁与圆筒的内部相贴合,所述圆杆的内侧端部固接有第一齿轮,两个所述第一齿轮之间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左右两侧中心均固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外壁前后两侧均固接有U型杆,所述U型杆的另一端与分油管的外壁固定相连。优选的,所述圆杆和第一齿轮的中心点均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优选的,两个所述U型杆相对于套筒的中心点前后对称。优选的,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左右两侧设有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包括电磁阀、软管和快插接头;两个所述电磁阀分别安装在基座的上表面左右两侧,所述电磁阀的前后两侧均安装有软管,所述软管的外侧端部安装有快插接头,所述快插接头与分油管相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齿轮的外侧设有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罩壳、垫片、立杆和弧形板;所述罩壳套接在第二齿轮的外侧,所述罩壳的上表面中心固接有垫片,所述垫片的上表面中心固接有立杆,所述立杆的另一端固接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上表面与分油管的外壁底端固定相连。优选的,所述弧形板的外壁上方与分油管的接触面相契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液压马达同步机构,相对于传统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基座、液压马达、联轴器、分油管、进油管、出油管和同步电机之间的配合,当进油管向分油管内部注油进入两侧同步电机的过程中,分油管内部液压油流动途中会对圆筒内部的转板和圆杆进行转动,期间两个第一齿轮会随着圆杆一同进行转动,因两个第一齿轮之间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可以使两个第一齿轮进行同圈转动,即两个圆筒内部的转板可以进行同步转动,使得分油管注入两侧液压马达内部液压油的油压和进油量基本同步,不易出现两侧液压马达工作差异,利于后续油压传导的稳定进行。通过基座、液压马达、联轴器、分油管、进油管、出油管、同步电机和辅助机构之间的配合,液压马达运行途中需要临时增加液压马达功率时,操作人员可以将电磁阀进行通电开合,可以临时提升液压马达的进油量,继而实现临时增加液压马达功率的效果。通过基座、液压马达、联轴器、分油管、进油管、出油管、同步电机和防护机构之间的配合,罩壳能够对内侧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进行防护,以免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处进入杂质,利于同步机构的长久稳定运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防护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罩壳、立杆和分油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分油管、圆筒和转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座,2、液压马达,3、辅助机构,301、电磁阀,302、软管,303、快插接头,4、联轴器,5、分油管,6、进油管,7、出油管,8、同步机构,801、圆筒,802、圆杆,803、转板,804、软套,805、第一齿轮,806、第二齿轮,807、横杆,808、套筒,809、U型杆,9、防护机构,901、罩壳,902、垫片,903、立杆,904、弧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液压马达同步机构,包括基座1,基座1的上方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液压马达2,两个液压马达2之间安装有联轴器4,两个液压马达2上方安装有分油管5,分油管5的顶端中心安装有进油管6,分油管5的右侧设有出油管7,两个出油管7与液压马达2相连接,分油管5的两侧设有同步机构8,同步机构8包括圆筒801、圆杆802、转板803、软套804、第一齿轮805、第二齿轮806、横杆807、套筒808和U型杆809,两个圆筒801分别固接在分油管5的两侧,圆筒801的内部中心横向设有圆杆802,圆杆802通过密封轴承与圆筒801转动相连,圆筒801的内部中心外侧等距分别有多个转板803,转板803与圆杆802的外壁固定相连,转板803的外壁固定套接有软套804,软套804为橡胶材质制成,具有一定的韧性,软套804的外壁与圆筒801的内部相贴合,圆杆802的内侧端部固接有第一齿轮805,两个第一齿轮805之间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806,第二齿轮806的左右两侧中心均固接有横杆807,横杆807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套筒808,横杆807通过滚珠轴承与套筒808转动相连,套筒808的外壁前后两侧均固接有U型杆809,U型杆809的另一端与分油管5的外壁固定相连,圆杆802和第一齿轮805的中心点均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圆杆802转动过程中可以使第一齿轮805进行同心转动,两个U型杆809相对于套筒808的中心点前后对称,可以使两个U型杆809对套筒808均匀施力。基座1的上表面左右两侧设有辅助机构3,辅助机构3包括电磁阀301、软管302和快插接头303,两个电磁阀301分别安装在基座1的上表面左右两侧,电磁阀301的型号为NT01A,且电磁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压马达同步机构,包括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上方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液压马达(2),两个所述液压马达(2)之间安装有联轴器(4),两个所述液压马达(2)上方安装有分油管(5),所述分油管(5)的顶端中心安装有进油管(6),所述分油管(5)的右侧设有出油管(7),两个所述出油管(7)与液压马达(2)相连接,所述分油管(5)的两侧设有同步机构(8);/n所述同步机构(8)包括圆筒(801)、圆杆(802)、转板(803)、软套(804)、第一齿轮(805)、第二齿轮(806)、横杆(807)、套筒(808)和U型杆(809);/n两个所述圆筒(801)分别固接在分油管(5)的两侧,所述圆筒(801)的内部中心横向设有圆杆(802),所述圆杆(802)通过密封轴承与圆筒(801)转动相连,所述圆筒(801)的内部中心外侧等距分别有多个转板(803),所述转板(803)与圆杆(802)的外壁固定相连,所述转板(803)的外壁固定套接有软套(804),所述软套(804)的外壁与圆筒(801)的内部相贴合,所述圆杆(802)的内侧端部固接有第一齿轮(805),两个所述第一齿轮(805)之间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806),所述第二齿轮(806)的左右两侧中心均固接有横杆(807),所述横杆(807)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套筒(808),所述套筒(808)的外壁前后两侧均固接有U型杆(809),所述U型杆(809)的另一端与分油管(5)的外壁固定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马达同步机构,包括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上方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液压马达(2),两个所述液压马达(2)之间安装有联轴器(4),两个所述液压马达(2)上方安装有分油管(5),所述分油管(5)的顶端中心安装有进油管(6),所述分油管(5)的右侧设有出油管(7),两个所述出油管(7)与液压马达(2)相连接,所述分油管(5)的两侧设有同步机构(8);
所述同步机构(8)包括圆筒(801)、圆杆(802)、转板(803)、软套(804)、第一齿轮(805)、第二齿轮(806)、横杆(807)、套筒(808)和U型杆(809);
两个所述圆筒(801)分别固接在分油管(5)的两侧,所述圆筒(801)的内部中心横向设有圆杆(802),所述圆杆(802)通过密封轴承与圆筒(801)转动相连,所述圆筒(801)的内部中心外侧等距分别有多个转板(803),所述转板(803)与圆杆(802)的外壁固定相连,所述转板(803)的外壁固定套接有软套(804),所述软套(804)的外壁与圆筒(801)的内部相贴合,所述圆杆(802)的内侧端部固接有第一齿轮(805),两个所述第一齿轮(805)之间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806),所述第二齿轮(806)的左右两侧中心均固接有横杆(807),所述横杆(807)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套筒(808),所述套筒(808)的外壁前后两侧均固接有U型杆(809),所述U型杆(809)的另一端与分油管(5)的外壁固定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主育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晋鼎高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