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室防水系统,包括结构底板、结构侧墙和防水结构,所述防水结构设置于所述结构底板和所述结构侧墙的交界处,所述防水结构包括槽结构、围护结构和第一透水管;所述槽结构位于所述结构底板的下方;所述围护结构的一部分与所述槽结构的内壁连接,所述围护结构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结构侧墙背离所述结构底板的一面连接,所述围护结构设有位于所述槽结构内的放置腔,所述第一透水管位于所述放置腔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围护结构不仅将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的交界处包裹形成第一防水屏障,而且围护结构的放置腔中固定第一透水管,能够吸收渗透进围护结构中的水,形成第二防水屏障,大大减小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在交界处的渗水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室防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地下室建筑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下室防水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大量新建建筑开始向地下发展,既节约土地、提高容积率,还能通过建设地下室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但地下室如果出现渗水现象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功能的使用,并导致验收不通过无法交付业主使用,通常需要做防水处理。然而,现有的地下室在结构侧墙和结构底板交界处的防水效果不够理想,容易从两者的交界处渗水,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增强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交界处的防水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室防水系统,包括结构底板、结构侧墙和防水结构,所述防水结构设置于所述结构底板和所述结构侧墙的交界处,所述防水结构包括槽结构、围护结构和第一透水管;所述槽结构位于所述结构底板的下方;所述围护结构的一部分与所述槽结构的内壁连接,所述围护结构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结构侧墙背离所述结构底板的一面连接,所述围护结构设有位于所述槽结构内的放置腔,所述第一透水管位于所述围护结构的放置腔中。可选地,所述围护结构包括基层、第一辅助墙和第二辅助墙;所述基层位于所述槽结构的底部;所述第一辅助墙位于所述槽结构内并与所述基层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墙的一端伸入所述槽结构内并与所述基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结构侧墙背离所述结构底板的一面连接;所述基层、所述第一辅助墙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墙围成所述放置腔。可选地,所述围护结构还包括第一辅助层和第二辅助层,所述第一辅助层铺设于所述第一辅助墙朝向所述第二辅助墙的一面;所述第二辅助层铺设于所述第二辅助墙的上端面以及朝向所述第一辅助墙的一面。可选地,所述基层为混凝土层,所述第一辅助层和所述第二辅助层均为水泥砂浆层。可选地,所述围护结构还包括铺设于所述第一辅助层、所述基层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层上的第一防水卷材层。可选地,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为SBS沥青防水卷材。可选地,所述围护结构还包括铺设于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上的防护层。可选地,所述防护层为水泥砂浆层。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水管与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背离所述基层的一面连接。可选地,所述防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辅助墙的上端的第二透水管。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在交界处设有防水结构,防水结构的槽结构为围护结构和第一透水管的设置提供设置空间,防水结构的围护结构不仅将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的交界处包裹形成第一防水屏障,而且围护结构的放置腔中固定第一透水管,能够吸收渗透进围护结构中的水,形成第二防水屏障,由此,在第一防水屏障和第二防水屏障的作用下,大大减小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在交界处的渗水概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结构底板、2-结构侧墙、3-防水结构;21-第二防水卷材层、31-槽结构、32-第一辅助墙、33-第二辅助墙、34-第一透水管、35-第一防水卷材层、36-防护层、37-第二透水管、38-基层;321-第一辅助层、331-第二辅助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附图中“X”的正向代表右方,相应地,“X”的反向代表左方;“Z”的正向代表上方,相应地,“Z”的反向代表下方,术语“X”、“Z”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模式结合。现有技术中,地下室一般包括结构底板1、结构侧墙2和结构顶板,结构侧墙2垂直设置在结构底板1上,结构顶板设置在结构侧墙2的上部,从而围成地下室空间;由于地下室处于地下,在地下室建造时需要做好防水,避免出现质量通病(例如接缝不密实、漏铺等现象的产生),这些问题不但增加了后期维修的难度,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所以地下室防水施工质量是需要工程人员重点解决的问题。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室防水系统,包括结构底板1、结构侧墙2和防水结构3,所述防水结构3设置于所述结构底板1和所述结构侧墙2的交界处,所述防水结构3包括槽结构31、围护结构和第一透水管34;所述槽结构31位于所述结构底板1的下方;所述围护结构的一部分与所述槽结构31的内壁连接,所述围护结构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结构侧墙2背离所述结构底板1的一面连接,所述围护结构设有位于所述槽结构31内的放置腔,所述第一透水管34位于所述放置腔中。采用本实施例的地下室防水系统后,结构底板1和结构侧墙2在交界处设有防水结构3,防水结构3的槽结构31为围护结构和第一透水管34的设置提供设置空间,防水结构3的围护结构不仅将结构底板1和结构侧墙2的交界处包裹形成第一防水屏障,而且围护结构的放置腔中固定第一透水管34,能够吸收渗透进围护结构中的水,形成第二防水屏障,由此,在第一防水屏障和第二防水屏障的作用下,大大减小结构底板1和结构侧墙2在交界处的渗水概率。本实施例中,槽结构31是在基坑开挖完成后,在基坑的底端面上距离基坑侧壁预设距离的位置处挖掘形成的沟槽,一种实施方式中,基坑的底端面为方形,则沟槽在基坑的底端面形成的轨迹也是方形。同时,由于结构底板1和结构侧墙2是在基坑中浇筑成型的,故槽结构31是位于结构底板1和结构侧墙2的下方,具体位于结构底板1和结构侧墙2的交界处的下方。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围护结构包括基层38、第一辅助墙32和第二辅助墙33;所述基层38位于所述槽结构31的底部;所述第一辅助墙32位于所述槽结构31内并与所述基层38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墙33的一端伸入所述槽结构31内并与所述基层38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结构侧墙2背离所述结构底板1的一面连接;所述基层38、所述第一辅助墙32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墙33围成所述放置腔。本实施例中,基层38、第一辅助墙32和第二辅助墙33的存在,能够防止水朝向结构底板1和结构侧墙2的交界处渗透,可看作第一防水屏障,起到隔离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辅助墙32和第二辅助墙33是平行设置的,便于快速砌筑;两者分别与槽结构31的侧壁紧密贴合,由此,起到稳定槽结构31的目的。同时,第一辅助墙32位于结构底板1的下方,第二辅助墙33位于所述结构侧墙2背离所述结构底板1的一面,由此,能够将结构底板1和结构侧墙2包裹,加强在此处的防水效果。可选地,所述围护结构还包括第一辅助层321和第二辅助层331,所述第一辅助层321铺设于所述第一辅助墙32朝向所述第二辅助墙33的一面;所述第二辅助层331铺设于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室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底板(1)、结构侧墙(2)和防水结构(3),所述防水结构(3)设置于所述结构底板(1)和所述结构侧墙(2)的交界处,所述防水结构(3)包括槽结构(31)、围护结构和第一透水管(34);所述槽结构(31)位于所述结构底板(1)的下方;所述围护结构的一部分与所述槽结构(31)的内壁连接,所述围护结构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结构侧墙(2)背离所述结构底板(1)的一面连接,所述围护结构设有位于所述槽结构(31)内的放置腔,所述第一透水管(34)位于所述放置腔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底板(1)、结构侧墙(2)和防水结构(3),所述防水结构(3)设置于所述结构底板(1)和所述结构侧墙(2)的交界处,所述防水结构(3)包括槽结构(31)、围护结构和第一透水管(34);所述槽结构(31)位于所述结构底板(1)的下方;所述围护结构的一部分与所述槽结构(31)的内壁连接,所述围护结构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结构侧墙(2)背离所述结构底板(1)的一面连接,所述围护结构设有位于所述槽结构(31)内的放置腔,所述第一透水管(34)位于所述放置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结构包括基层(38)、第一辅助墙(32)和第二辅助墙(33);所述基层(38)位于所述槽结构(31)的底部;所述第一辅助墙(32)位于所述槽结构(31)内并与所述基层(38)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墙(33)的一端伸入所述槽结构(31)内并与所述基层(38)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结构侧墙(2)背离所述结构底板(1)的一面连接;所述基层(38)、所述第一辅助墙(32)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墙(33)围成所述放置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结构还包括第一辅助层(321)和第二辅助层(331),所述第一辅助层(321)铺设于所述第一辅助墙(32)朝向所述第二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善炎,张锡锋,沈亚萍,吴连华,周映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荣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