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以及检测计量量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3120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以及检测计量量传方法,所述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包括集装箱本体和质心调整机构,通过质心调整机构带动其上的第一重量体相对于集装箱本体运动,从而改变集装箱本体的质心位置,以模拟实际作业中不同重量、超偏载情况的集装箱吊装,为集装箱的称重、超偏载计量提供溯源性,提高了检定精度,进而为集装箱的安全运输提供技术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以及检测计量量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运输安全
,具体涉及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以及检测计量量传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货运和物流的发展,集装箱超载和偏载因素的存在经常导致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现有的集装箱称重、超偏载检测装置,在吊装集装箱时可以检测集装箱重量、超载和偏载情况,但是缺少集装箱称重、超载和偏载检测装置的计量和溯源装置,造成集装箱称重、超偏载检测装置的检定标准不统一。使得集装箱称重、超偏载检测装置检定精度差,容易造成集装箱运输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以及检测计量量传方法,提高集装箱称重和超偏载检测时的精度,为集装箱的安全运输提供技术保障。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包括:集装箱本体;质心调整机构,设置于所述集装箱本体上,所述质心调整机构上还设置有第一重量体,所述质心调整机构被配置为带动所述第一重量体相对于所述集装箱本体运动进而改变所述集装箱本体的质心位置。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本体包括:底架,所述质心调整机构活动设置于所述底架上;立柱,立设于所述底架上方;以及顶架,设置于所述立柱上方,所述顶架用于在吊装时与吊具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底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纵梁,所述第一纵梁沿纵向延伸且各所述第一纵梁之间相隔有间距;以及至少两个第一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之间,所述第一横梁沿横向延伸且各所述第一横梁之间相隔有间距,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一纵梁之间形成有第一内侧空间;其中,所述横向与所述纵向相垂直;所述质心调整机构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内侧空间中,并被配置为带动所述第一重量体沿所述横向和/或所述纵向运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梁朝向所述第一内侧空间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沿所述纵向延伸,所述质心调整机构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上进而带动所述第一重量体沿所述纵向运动。进一步地,所述质心调整机构包括:两个第二纵梁,沿所述横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纵梁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上;以及两个第二横梁,沿所述纵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梁之间,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二纵梁之间形成有第二内侧空间,所述第二横梁朝向所述第二内侧空间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沿所述横向延伸;所述质心调整机构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二滑轨带动所述第一重量体沿所述横向运动。进一步地,所述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还包括:托盘,所述托盘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轨上并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重量体。进一步地,所述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还包括:第一伸缩推杆,所述第一伸缩推杆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横梁,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横梁,并被配置为受控伸缩进而带动所述质心调整机构沿所述第一滑轨滑动;以及第二伸缩推杆,所述第二伸缩推杆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纵梁,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托盘,并被配置为受控伸缩进而带动所述托盘沿所述第二滑轨滑动。进一步地,所述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还包括:横向位移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梁上,并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一重量体沿所述横向的位移;以及纵向位移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上,并被配置为检测所述质心调整机构沿所述纵向的位移。进一步地,所述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设有两个,且各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之间通过连接板并列连接。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的检测计量量传方法,包括:调整所述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的重量和质心位置;对于至少两个不同的总重量和至少两个不同的质心位置,分别测量吊装所述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时的偏载值;确定各总重量和质心位置所对应的偏载值。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通过质心调整机构带动第一重量体相对于集装箱本体运动,从而改变集装箱本体的质心位置,以模拟实际作业中不同重量、超偏载情况的集装箱吊装,为集装箱的称重、超偏载计量提供溯源性,提高了检定精度,进而为集装箱的安全运输提供技术保障。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的等轴侧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底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的左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的A-A截面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的B-B截面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的C-C截面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多个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的连接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检测计量量传方法的流程图;图9为集装箱在吊装后发生偏载时的称重误差示意图;图10为集装箱在吊装后发生偏载时集装箱长度方向的受力示意图;图11为集装箱在吊装后发生偏载时集装箱宽度方向的受力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描述,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专利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专利技术。为了避免混淆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铁路、码头等货运运输安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集装箱用于装载货物,并在吊具,例如门式起重机或者正面吊的协同下,置于运输车辆或者船只上进行物流运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集装箱的荷载量超过了可承受载荷,或者,集装箱由于码放等问题其质心偏移集装箱整体的几何中心过多,将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需要对集装箱进行超偏载检测,以确保集装箱的重量和质心位置在安全范围内,从而保证不会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安全问题。现有的安装于门式起重机吊架或者正面吊上的用于称重和超偏载检测的装置,可以检测集装箱在吊装时的重量以及偏载情况。例如,所述装置可以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执行数据运算;称重装置,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测量重量并回传数据至控制单元;角度传感器,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检测角度偏移量并回传数据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基于上述数据计算出集装箱的偏载值,并与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偏载值安全范围进行比对,从而判断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集装箱本体(1);/n质心调整机构(2),设置于所述集装箱本体(1)上,所述质心调整机构(2)上还设置有第一重量体(3),所述质心调整机构(2)被配置为带动所述第一重量体(3)相对于所述集装箱本体(1)运动进而改变所述集装箱本体(1)的质心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装箱本体(1);
质心调整机构(2),设置于所述集装箱本体(1)上,所述质心调整机构(2)上还设置有第一重量体(3),所述质心调整机构(2)被配置为带动所述第一重量体(3)相对于所述集装箱本体(1)运动进而改变所述集装箱本体(1)的质心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本体(1)包括:
底架(11),所述质心调整机构(2)活动设置于所述底架(11)上;
立柱(12),立设于所述底架(11)上方;以及
顶架(13),设置于所述立柱(12)上方,所述顶架(13)用于在吊装时与吊具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1)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纵梁(112),所述第一纵梁(112)沿纵向(Y)延伸且各所述第一纵梁(112)之间相隔有间距;以及
至少两个第一横梁(111),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112)之间,所述第一横梁(111)沿横向(X)延伸且各所述第一横梁(111)之间相隔有间距,所述第一横梁(111)与所述第一纵梁(112)之间形成有第一内侧空间(10);
其中,所述横向(X)与所述纵向(Y)相垂直;
所述质心调整机构(2)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内侧空间(10)中,并被配置为带动所述第一重量体(3)沿所述横向(X)和/或所述纵向(Y)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112)朝向所述第一内侧空间(10)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滑轨(1211),所述第一滑轨(1211)沿所述纵向(Y)延伸,所述质心调整机构(2)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1211)上进而带动所述第一重量体(3)沿所述纵向(Y)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偏载检测计量量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质心调整机构(2)包括:
两个第二纵梁(22),沿所述横向(X)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纵梁(22)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1211)上;以及
两个第二横梁(21),沿所述纵向(Y)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梁(22)之间,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会增李世林李杨张建刘晗朱思平孔德顺赵德永宫兴琦王前胡睿翾赵翰鹏耿振彭冲马翔李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华横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标准计量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