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空气净化调节设备
,具体为一种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
技术介绍
近零能耗建筑也称之为“被动房”,这个概念是在德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低能耗建筑理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被动房应该是不用主动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就可以维持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建筑。它所需的单位平方米采暖和制冷能耗与传统建筑相比节能高达90%。被动房建筑有优良的密闭性及隔热措施,必须使用新风系统给室内通风换气。而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并不能很好地适配被动房,节能效果不佳,且尤其对于冷热温控的调节把握不能达到极佳状态,使得住户在住入建筑生活后仍需通过燃煤电器进行制冷或制热,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其包括热源新风组件、冷源新风组件、热风排管、冷风排管、主支撑架以及冷热交换组件,其中,所述主支撑架的上下两端均通过紧固螺栓与外建筑墙体连接固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其包括热源新风组件(5)、冷源新风组件(4)、热风排管(2)、冷风排管(1)、主支撑架(3)以及冷热交换组件(6),其中,所述主支撑架(3)的上下两端均通过紧固螺栓与外建筑墙体连接固定,所述主支撑架(3)上安装有支撑底座(301),所述冷源新风组件(4)的下端面设有与支撑底座(301)相配合衔接的连接座,并通过所述连接座与支撑底座(301)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新风装置(4)的正下方设置有热源新风装置(5),/n且,外建筑墙体上对应位置开设有用于嵌入固定所述热风排管(2)与冷风排管(1)的安装凹口,所述热风排管(2)与冷风排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其包括热源新风组件(5)、冷源新风组件(4)、热风排管(2)、冷风排管(1)、主支撑架(3)以及冷热交换组件(6),其中,所述主支撑架(3)的上下两端均通过紧固螺栓与外建筑墙体连接固定,所述主支撑架(3)上安装有支撑底座(301),所述冷源新风组件(4)的下端面设有与支撑底座(301)相配合衔接的连接座,并通过所述连接座与支撑底座(301)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新风装置(4)的正下方设置有热源新风装置(5),
且,外建筑墙体上对应位置开设有用于嵌入固定所述热风排管(2)与冷风排管(1)的安装凹口,所述热风排管(2)与冷风排管(1)均密封贯穿设置在外建筑墙体上,所述热风排管(2)与热源新风组件(5)相连通,并通过所述热风排管(2)对建筑排入新风热源,使得新风热源进入建筑后自下而上形成内部暖流;所述冷风排管(1)与冷源新风组件(4)相连通,并通过所述冷风排管(1)对建筑排入新风冷源,使得新风冷源进入建筑后自上而下形成降温气流;
所述热源新风组件(5)与冷源新风组件(4)之间连通有冷热交换组件(6),所述冷热交换组件(6)分别对热源新风组件(5)与冷源新风组件(4)加热及制冷,使得热源新风组件(5)与冷源新风组件(4)达到冷热源新风温度阀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交换组件(6)包括保温箱体(601)、外置导管(602)、内置导管(603)、隔热筒座(604)、外加热装置(8)以及降温装置(7),其中,所述保温箱体(601)倾斜固定在所述主支撑架(1)上,所述保温箱体(601)内平行排列设置有外置导管(602),所述外置导管(602)内同轴设置有内置导管(603),所述外置导管(602)与冷源新风组件(4)相连通,所述内置导管(603)与热源新风组件(5)相连通;
且,所述外置导管(602)与内置导管(603)的横截面均呈蛇形折弯结构排布;所述外置导管(602)内储存有定量降温水体,所述内置导管(603)内设有保温油体;
所述保温箱体(601)的一侧端面内部设置有外加热装置(8)以及降温装置(7),所述外加热装置(8)与内置导管(603)相连通,并对保温油体及时加热处理,所述降温装置(7)与外置导管(602)相连接,所述降温装置(7)对降温水体进行局部降温,并循环输送;所述保温箱体(601)内还安装有隔热筒座(604),所述隔热筒座(604)串接连通在外置导管(601)上,使得当降温水体经冷却降温后临时储存至隔热筒座(604)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热装置(8)包括聚光板件(801)、导热件(802)、供热丝(803)以及吸收管件(804),其中,所述保温箱体(601)的一侧通过连接支架上下排列固定有多个聚光板件(801),所述聚光板件(801)的横截面呈弧形结构,且所述聚光板件(801)的内设凹面上排设有多个导热件(802),
所述内置导管(603)上连通有吸收管件(804),所述吸收管件(804)外套设有多个供热丝,所述导热件(802)的一端与供热丝(803)连接固定,并及时将热量传递至供热丝(803);
所述吸收管件(804)的一端安装有抽压泵一(805),所述抽压泵一(805)在吸收管件对保温油体进行加热的同时使其沿内置导管(603)循环导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装置(7)包括环型排筒(701)、引导管件(702)、引流扇叶(705)以及安装排座(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时聪,刘志坚,杨芯岩,刘常平,靳光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