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电电池仓及换电柜,所述充电电池仓包括电池仓本体,所述电池仓本体上形成有电池容纳腔,所述电池容纳腔内设置有磁性吸附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电池容纳腔内设置有磁性吸附结构,以此能够对电池进行磁性吸附,使得电池能够进行较好的位置保持,从而使得电池的充电端子与电池仓的充电端子进行较好的接触,以使得充电效果更好,使得充电更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电池仓及换电柜
本技术涉及充电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电电池仓及换电柜。
技术介绍
大部分城市对燃油摩托车辆的限行,加之电动车辆的快速发展,电动两轮车基本普及成为外卖及快递行业基本配送工具和大多数上班一族上班的交通工具。据数据显示,中国是两轮电动车大国,单车日均骑行需求超2亿次,两轮电动车日均骑行需求达7亿次,市场需求是单车的3倍多,而且过去20多年两轮电动车市场一直没有被很好的重视,用户端存在充电难、充电不安全、里程焦虑等痛点,政府端存在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等难题。在电池解决方案上,智能换电柜将物联网技术和锂电池BMS管理技术进行整合,以集中换电代替用户充电,电柜内置充电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消防数据实时反馈,时刻监控电池使用状态,通过必要措施调节电池使用异常情况,为电柜及车辆的使用提供安全保证。智能换电柜刚好能绕开这些痛点,将电池更好地循环使用,推动了梯次利用体系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未来,换电模式是新能源时代必然发展趋势。然而,现在的智能换电柜装放电池的方式包括:使用接触式充电结构进行充电,如采用接触式的弹簧探针,通过弹簧探针与电池的铜片对接,从而进行充电,但是在进行充电时,需要将弹簧探针与电池接触紧密,才能保证较好的充电,而相关技术中,压缩弹簧探针从而进行充电的力依靠电池自身的静摩擦力,在静摩擦力较小时,可能造成充电效果不好,在静摩擦力较大时,会造成电池充电后不易取出,以及取出时容易对电池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保电池在充电时电池的充电端与充电仓的充电端能够进行较好的配合,以此使得充电效果更好,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电池充电放置过程以及取出过程更加方便简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电池仓,包括电池仓本体和磁性吸附结构,所述电池仓本体上形成有电池容纳腔,所述磁性吸附结构设置于所述电池容纳腔内。本技术方案中,在电池容纳腔内设置有磁性吸附结构,以此能够对插入电池容纳腔内的电池进行磁性吸附,例如该磁性吸附结构具有永磁铁或通电磁铁,以此能够配合电池上固有的铁质金属,从而在电池插入后进行吸附,以使得永磁铁与电池上的铁质金属吸附或通电磁铁在通电后具备磁力与电池吸附,以使在电池进行充电时,通过电磁吸附力,使得电池能够进行较好的位置保持,从而使得电池的充电端子与电池仓的充电端子进行较好的接触,以使得充电效果更好,使得充电更稳定。进一步地,所述磁性吸附结构位于所述电池仓本体内的第一内壁上,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电池仓本体的电池插入口相对设置。进一步地,还包括接触式充电部,所述接触式充电部位于所述第一内壁上。进一步地,所述接触式充电部包括弹簧充电探针。进一步地,还包括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设置于所述电池仓本体内的第二内壁上,所述第二内壁位于所述电池插入口与所述第一内壁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表面并排设置有多根凸起条纹。进一步地,所述磁性吸附结构包括永磁铁或通电磁铁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还包括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壁上。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换电柜,包括上述所述的充电电池仓。本技术中换电柜与充电电池仓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有益效果相近似,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所述换电柜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上设置有与所述充电电池仓的磁性吸附结构配合的磁性配合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池仓的剖视图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池仓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池仓与电池的分离时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池插入充电电池仓时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池仓的剖视图二。附图标记说明:1-电池仓本体;101-第一内壁;102-电池插入口;103-第二内壁;2-磁性吸附结构;3-接触式充电部;4-弹性机构;5-凸出部;6-电磁;601-磁性配合部;7-提手。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充电电池仓,包括电池仓本体1和磁性吸附结构2,所述电池仓本体1上形成有电池容纳腔,所述磁性吸附结构2设置于所述电池容纳腔内。相关技术中,智能换电柜装放电池使用接触式充电结构进行充电,如采用接触式的弹簧探针,通过弹簧探针与电池的铜片对接,从而进行充电,但是在进行充电时,需要将弹簧探针与电池接触紧密,才能保证较好的充电,而相关技术中,压缩弹簧探针从而进行充电的力依靠电池自身的静摩擦力,在静摩擦力较小时,可能造成充电效果不好,在静摩擦力较大时,会造成电池充电后不易取出,以及取出时容易对电池造成损坏。本技术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充电电池仓,包括电池仓本体1,电池仓本体1上形成电池容纳腔,以用于容纳电池进行充电,具体地,如图1和2中,电池仓本体1为一具有电池插入口102的筒体结构,电池从该电池插入口102插入后即进入电池容纳腔内进行充电,此时在电池容纳腔内设置有磁性吸附结构2,以此能够对插入电池容纳腔内的电池进行磁性吸附,例如该磁性吸附结构2具有永磁铁或通电磁铁,以此能够配合电池上固有的铁质金属,从而在电池插入后进行吸附,以使得永磁铁与电池上的铁质金属吸附或通电磁铁在通电后具备磁力与电池吸附,以使在电池进行充电时,通过电磁吸附力,使得电池能够进行较好的位置保持,从而使得电池的充电端子与电池仓的充电端子进行较好的接触,以使得充电效果更好,其中,较佳地,磁性吸附结构2包括通电磁铁,即在通电磁铁通电时其可具备吸附力,在断电时其可不具备吸附力,以此与电池进行配合,在进行通电时,能够使得电池与充电仓的配合更稳定,使得充电更稳定。其中,电池上也可设置铁质金属结构与磁性吸附结构2进行更好的位置对应,使吸附效果更好,或者可设置同样包括通电磁铁或永磁铁的磁性配合部601,以与磁性吸附结构2配合,一方面,在电池仓本体1上的磁性吸附结构2通电,以获得磁性时,磁性配合部601与磁性吸附结构2相靠近的一端分别为N极和S极,以此能够使电池与磁性吸附结构2紧密吸附,以使得电池能够稳定放置于电池仓本体1内进行充电,另一方面,可对磁性吸附结构2通电,其中通电方向可与上述通电的方向相反,以此使磁性吸附结构2的磁极与配合的磁性配合部601的磁极相同,如磁性配合部601与磁性吸附结构2相靠近的一端均为N极,以此,使得能够对磁性配合部601产生排斥力,以使得能够一定程度推开电池,使电池6与充电电池仓脱离相互贴合,或便于充电电池仓与电池脱离,以此,能够方便进行电池6的自动断电,避免过度充电,进而避免引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电池仓,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仓本体(1)和磁性吸附结构(2),所述电池仓本体(1)上形成有电池容纳腔,所述磁性吸附结构(2)设置于所述电池容纳腔内,所述磁性吸附结构(2)位于所述电池仓本体(1)内的第一内壁(101)上,所述第一内壁(101)与所述电池仓本体(1)的电池插入口(102)相对设置;还包括接触式充电部(3),所述接触式充电部(3)位于所述第一内壁(10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电池仓,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仓本体(1)和磁性吸附结构(2),所述电池仓本体(1)上形成有电池容纳腔,所述磁性吸附结构(2)设置于所述电池容纳腔内,所述磁性吸附结构(2)位于所述电池仓本体(1)内的第一内壁(101)上,所述第一内壁(101)与所述电池仓本体(1)的电池插入口(102)相对设置;还包括接触式充电部(3),所述接触式充电部(3)位于所述第一内壁(10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式充电部(3)包括弹簧充电探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出部(5),所述凸出部(5)设置于所述电池仓本体(1)内的第二内壁(103)上,所述第二内壁(103)位于所述电池插入口(1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海波,蒋晓明,王长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维可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