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车车厢内顶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2083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车车厢内顶棚,它包括:基板;两组横梁,两组所述横梁平行、间隔且对齐安装在所述基板的表面上;两组纵梁,两组所述纵梁分别连接在两组所述横梁的两端部;外板;多个固定加强座,多个所述固定加强座安装在两组所述横梁的外侧面上且延伸至固定在所述基板的表面上。能够有效减轻其质量而降低成本,仍能保证其有效载荷且不易弯曲、变形,有利于提高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车车厢内顶棚
本专利技术属于动车车厢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动车车厢内顶棚。
技术介绍
动车组,为现代火车的一种类型,由若干带动力的车辆(动车)和不带动力的车辆(拖车)组成,列车在正常使用期限内以固定编组模式运行。动车组相比传统列车,具有不随意更改编组和折返不摘挂机车特点,其中多动力分布式动车组具有轴重轻、加速性能好、运用灵活等优点,适用于小编组、大密度客运组织,广泛运用于城际捷运,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中。现有的动车组车厢顶棚是由多根横梁、纵梁等焊接后通过挂耳进行固定安装,结构复杂、自身重量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车车厢内顶棚,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结构复杂、自身重量较大而导致载荷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车车厢内顶棚,它包括:基板;两组横梁,两组所述横梁平行、间隔且对齐安装在所述基板的表面上;每组所述横梁包括侧连接组件、支撑组件以及间隔设置的多组固定单元,所述侧连接组件包括支撑平板以及与所述支撑平板侧边相连接且倾斜设置的卡条;支撑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车车厢内顶棚,其特征在于,它包括:/n基板(103);/n两组横梁(101),两组所述横梁(101)平行、间隔且对齐安装在所述基板(103)的表面上;每组所述横梁(101)包括侧连接组件(1’)、支撑组件(2’)以及间隔设置的多组固定单元(3’),所述侧连接组件(1’)包括支撑平板(11’)以及与所述支撑平板(11’)侧边相连接且倾斜设置的卡条(12’);支撑组件(2’)包括与所述支撑平板(11’)另一侧边相连接的支撑斜板(21’)以及与所述支撑斜板(21’)外侧边平滑过渡连接且与其形成夹角的支撑竖板(22’);所述支撑斜板(21’)与所述支撑平板(1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车车厢内顶棚,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基板(103);
两组横梁(101),两组所述横梁(101)平行、间隔且对齐安装在所述基板(103)的表面上;每组所述横梁(101)包括侧连接组件(1’)、支撑组件(2’)以及间隔设置的多组固定单元(3’),所述侧连接组件(1’)包括支撑平板(11’)以及与所述支撑平板(11’)侧边相连接且倾斜设置的卡条(12’);支撑组件(2’)包括与所述支撑平板(11’)另一侧边相连接的支撑斜板(21’)以及与所述支撑斜板(21’)外侧边平滑过渡连接且与其形成夹角的支撑竖板(22’);所述支撑斜板(21’)与所述支撑平板(1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支撑竖板(22’)与所述支撑斜板(2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所述支撑竖板(22’)与所述支撑平板(11’)位于所述支撑斜板(21’)的两侧;每组所述固定单元(3’)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竖板(22’)外侧边且与其处于同一平面内的第一支撑块(31’)、与所述第一支撑块(31’)平滑过渡连接的第二支撑块(32’)以及开设于所述第二支撑块(32’)上的限位通孔(33’),所述第二支撑块(32’)朝背离所述侧连接组件(1’)的方形延伸;
两组纵梁(102),两组所述纵梁(102)分别连接在两组所述横梁(101)的两端部;每组所述纵梁(102)包括支撑组件(1)和固定组件(2),所述支撑组件(1)包括支撑板(11)、形成在所述支撑板(11)外侧面上且与其形成夹角的折弯板(12)以及形成在所述折弯板(12)边缘处且与所述支撑板(11)相平行的多块固定块(13),每块所述固定块(1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孔(14);所述固定组件(2)包括与所述支撑板(11)另一侧面相连接且与所述支撑板(11)相垂直的支板(21)以及形成在所述支板(21)边缘处且朝所述支撑板(11)所处方向延伸的多个焊接支脚(22);所述焊接支脚(22)和所述支撑板(11)位于所述支板(21)的两侧,所述支板(21)的任一端面为与所述支撑斜板(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加付左四志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市富源引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