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车轮毂组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1994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车车轮毂组装结构,包括同轴的外轮毂1以及内轮毂2,在外轮毂1与内轮毂2之间周向间隔固定有轮辐,同时在外轮毂1的内侧同轴开设有外滑道11,在内轮毂2的外侧同轴开设有内滑道21,在外滑道11中嵌设有滑动件一12,在内滑道21中嵌设有滑动件二22,滑动件一12与滑动件二22之间安装有一连杆组件4,连杆组件4长度可沿车轮毂的径向伸缩调节,并且在连杆组件4上套设有一配重环10,配重环10沿连杆组件4的长度方向滑动或固定,其中滑动件一12与滑动件二22均可采用块状结构,其中实现配重环可绕车轮毂中心以及径向移动调节,从而便于调整减小偏心力,节省工时和人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车车轮毂组装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轮毂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车车轮毂组装结构。
技术介绍
车轮毂,是轮胎内廓轮钢通过立柱连接的轮芯旋转部分,即支撑轮胎的中心装在轴上的金属部件。现有车轮毂的结构,包括由外之内依次设置的外轮毂、轮辐以及内轮毂,外轮毂的外侧用于安装橡胶胎,轮辐周向间隔设置若干,且轮辐固定连接外轮毂以及内轮毂,内轮毂用于连接转矩输出端。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各部件均存在尺寸误差,导致车轮毂转动存在偏心力,为了消除或减小偏心力的影响,大多在车轮毂上偏心焊接有平衡块,但是若焊接平衡块后仍存在较大的偏心力,需要拆除平衡块重新焊接安装,导致在调整车轮毂转动稳定性加工中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电动车车轮毂组装结构,其中配重环可绕车轮毂中心以及径向移动调节,从而便于调整减小偏心力,节省工时和人力。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电动车车轮毂组装结构,包括外轮毂以及内轮毂,所述外轮毂的内侧同轴开设有外滑道,所述内轮毂的外侧同轴开设有内滑道,所述外滑道中滑动嵌设有滑动件一,所述内滑道中滑动嵌设有滑动件二,所述滑动件一与滑动件二之间设置有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沿其长度方向伸缩,所述连杆组件上套设有沿其长度方向滑动或固定的配重环。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中空管以及插接于中空管两端的滑杆一与滑杆二,所述配重环滑动套设于中空管外侧,所述滑杆一与滑动件一固定连接,所述滑杆二与滑动件二固定连接,所述中空管内还设置有控制滑杆一与滑杆二相对或相背移动的控制单元。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中空管内且位于滑杆一和滑杆二之间设置有一组对称的限位板,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分别滑动贯穿的限位板的连杆一,所述连杆一贯穿限位板的一端与滑动件一或滑动件二连接,所述连杆一相对的一端分别铰接有连杆二,所述连杆二之间设置有连杆三,且所述连杆二的一端均铰接与连杆三上,所述连杆二之间形成V形夹角,所述连杆三位于V形夹角中,所述中空管上开设有驱动连杆三沿中空管径向移动的驱动单元。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设置于限位板之间的移动杆,所述移动杆沿中空管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所述移动杆沿中空管的径向滑动,所述连杆三的一端固定于移动杆上,所述移动杆背离连杆三的一侧设置有移动件,所述中空管上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的螺纹部滑动贯穿中空管且与移动件螺纹连接,所述螺栓的头部与中空管外侧抵接配合。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移动件沿移动杆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且所述中空管上开设有避让螺栓移动的避让槽,所述螺栓的螺纹部滑动贯穿配重环。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板相对一侧开设有滑槽,所述移动杆的两端分别嵌设于滑槽中。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杆一位于限位板之间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环,且所述连杆一上套设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限位板和固定环上。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外滑道与内滑道的内侧均周向间隔设置有防滑楞,所述滑动件一与滑动件二相背的一侧均固定有橡胶层。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配重环可绕车轮毂中心以及径向移动调节,从而便于调整减小偏心力;2.同步上线配重环以及连杆组件的可调节与固定;3.橡胶层与防滑楞的配合,保证了配重环固定后的稳定性;4.支撑弹簧与螺栓的配合,有效的控制连杆二的转动方向,从而稳定实现连杆组件转动与锁定的控制。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电动车车轮毂组装结构的总装示意图;图2是用于体现外轮毂、内轮毂与连杆组件连接结构的半剖示意图。图中,1、外轮毂;11、外滑道;12、滑动件一;2、内轮毂;21、内滑道;22、滑动件二;31、防滑楞;32、橡胶层;4、连杆组件;5、中空管;51、限位板;52、滑槽;53、避让槽;6、滑杆一;7、滑杆二;8、控制单元;81、连杆一;82、连杆二;83、连杆三;84、固定环;85、支撑弹簧;9、驱动单元;91、移动杆;92、移动件;93、螺栓;10、配重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动车车轮毂组装结构,包括同轴的外轮毂1以及内轮毂2,在外轮毂1与内轮毂2之间周向间隔固定有轮辐,同时在外轮毂1的内侧同轴开设有外滑道11,在内轮毂2的外侧同轴开设有内滑道21,在外滑道11中嵌设有滑动件一12,在内滑道21中嵌设有滑动件二22,滑动件一12与滑动件二22之间安装有一连杆组件4,连杆组件4长度可沿车轮毂的径向伸缩调节,并且在连杆组件4上套设有一配重环10,配重环10沿连杆组件4的长度方向滑动或固定,其中滑动件一12与滑动件二22均可采用块状结构;当需要调整轮毂的偏心力时,滑动件一12与滑动件二22分别在外滑道11与内滑道21中移动,使得连杆组件4以及配重环10绕车轮毂的圆心转动,并且还可以通过滑动配重环10,改变配重环10与车轮毂圆心的距离,从而实现调整车轮毂的质量中心靠近车轮毂的几何中心;调整后,伸长连杆组件4,使得滑动件一12与滑动件二22分别与外滑道11与内滑道21的内壁挤压并固定配重环10,从而实现车轮毂质量中心的固定,稳定的减小偏心力的影响。连杆组件4包括中空管5以及滑动嵌设于中空管5两端的滑杆一6与滑杆二7,滑杆一6与滑动件一12固定连接,滑杆二7与滑动件二22固定连接,配重环10滑动套设于中空管5的外侧,其中还在中空管5内设置有驱动滑杆一6与滑杆二7相对或相背移动的控制单元8,控制单元8包括对称且同轴设置于中空管5内的连杆一81,连杆一81之间相背的一端分别与滑杆一6或滑杆二7同轴固定,在中空管5内还固定有一对限位板51,限位板51位于滑杆一6和滑杆二7之间,且连杆一81分别滑动贯穿其中一块限位板51,在连杆一81之间相对的一端分别铰接有连杆二82,连杆二82之间设置有连杆三83,且连杆二82之间相对的一端均铰接与连杆三83中,控制连杆三83沿中空管5的径向移动,使得连杆二82转动、连杆一81带动滑杆一6、滑杆二7、滑动件一12以及滑动件二22同步相对或相背移动,实现方便的控制连杆组件4绕车轮毂中心转动或固定的目的。其中连杆二82之间形成V形夹角,连杆三83位于V形夹角内,并在连杆三83远离连杆二82的一端固定有移动杆91,移动杆91沿中空管5的轴线方向延伸,且在限位板51之间相对的一侧开设有嵌设移动杆91端部的滑槽52,滑槽52沿连杆三83的长度方向延伸,在移动杆91背离连杆三83的一侧安装有一移动件92,移动件92上螺纹连接有螺栓93,螺栓93的螺纹部滑动贯穿中空管5,并且在连杆一81上且位于限位板51之间的部分同轴延伸有固定环84,且连杆一81上套设有支撑弹簧85,支撑弹簧85环的两端分别抵接于限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车车轮毂组装结构,包括外轮毂(1)以及内轮毂(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毂(1)的内侧同轴开设有外滑道(11),所述内轮毂(2)的外侧同轴开设有内滑道(21),所述外滑道(11)中滑动嵌设有滑动件一(12),所述内滑道(21)中滑动嵌设有滑动件二(22),所述滑动件一(12)与滑动件二(22)之间设置有连杆组件(4),所述连杆组件(4)沿其长度方向伸缩,所述连杆组件(4)上套设有沿其长度方向滑动或固定的配重环(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车轮毂组装结构,包括外轮毂(1)以及内轮毂(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毂(1)的内侧同轴开设有外滑道(11),所述内轮毂(2)的外侧同轴开设有内滑道(21),所述外滑道(11)中滑动嵌设有滑动件一(12),所述内滑道(21)中滑动嵌设有滑动件二(22),所述滑动件一(12)与滑动件二(22)之间设置有连杆组件(4),所述连杆组件(4)沿其长度方向伸缩,所述连杆组件(4)上套设有沿其长度方向滑动或固定的配重环(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车轮毂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4)包括中空管(5)以及插接于中空管(5)两端的滑杆一(6)与滑杆二(7),所述配重环(10)滑动套设于中空管(5)外侧,所述滑杆一(6)与滑动件一(12)固定连接,所述滑杆二(7)与滑动件二(22)固定连接,所述中空管(5)内还设置有控制滑杆一(6)与滑杆二(7)相对或相背移动的控制单元(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车车轮毂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5)内且位于滑杆一(6)和滑杆二(7)之间设置有一组对称的限位板(51),所述控制单元(8)包括分别滑动贯穿的限位板(51)的连杆一(81),所述连杆一(81)贯穿限位板(51)的一端与滑动件一(12)或滑动件二(22)连接,所述连杆一(81)相对的一端分别铰接有连杆二(82),所述连杆二(82)之间设置有连杆三(83),且所述连杆二(82)的一端均铰接与连杆三(83)上,所述连杆二(82)之间形成V形夹角,所述连杆三(83)位于V形夹角中,所述中空管(5)上开设有驱动连杆三(83)沿中空管(5)径向移动的驱动单元(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孝强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晓强轮毂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