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巴固定卡扣和铜巴固定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706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巴固定卡扣,包括弹性卡槽和连接部,所述弹性卡槽包括开口部、固定部和弹性变形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弹性变形部之间形成开口部,所述弹性变形部通过弹性变形来改变所述开口部的大小,所述开口部增大时,将铜巴卡入到所述弹性卡槽中,所述开口部缩回到常态时,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弹性变形部共同限制所述铜巴从所述弹性卡槽中脱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铜巴固定组件,包括铜巴,和铜巴固定卡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牢固性较好,不易松脱,一致性较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铜巴固定卡扣和铜巴固定组件
本技术涉及铜巴的
,尤其涉及一种铜巴固定卡扣和铜巴固定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如图1所示,电池包内部模组连接软铜巴1'普遍采用扎带2'固定。扎带2'的固定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缺点1:采用扎带2'固定软铜巴1',此方式牢固性较低,易松脱;缺点2:采用人工卡紧,一致性较差;缺点3:软铜巴1'折弯次数较多,如图2所示,需要四次折弯,软铜巴加工工艺复杂,尺寸公差较大;缺点4:软铜巴1'设计较长,成本较高;缺点5:占用较多的模组以外的空间,不利于电池包的空间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铜巴固定卡扣和铜巴固定组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铜巴固定卡扣,包括弹性卡槽和连接部,所述弹性卡槽包括开口部、固定部和弹性变形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弹性变形部之间形成开口部,所述弹性变形部通过弹性变形来改变所述开口部的大小,所述开口部增大时,将铜巴卡入到所述弹性卡槽中,所述开口部缩回到常态时,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弹性变形部共同限制所述铜巴从所述弹性卡槽中脱出。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一翻边,所述底板用于承接所述铜巴的底面,所述第一侧板用于限制所述铜巴的侧边,所述第一翻边用于限制所述铜巴从所述弹性卡槽中脱出。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变形部包括第二侧板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二侧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翻边,所述第二侧板的底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用于限制所述铜巴的侧边,所述第二翻边用于限制所述铜巴从所述弹性卡槽中脱出。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留有空隙。进一步地,所述铜巴固定卡扣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二侧板的底部向下延伸与所述支撑部的底部平齐。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并且用于与外部构件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铜巴固定组件,包括铜巴,还包括上述任一种铜巴固定卡扣。进一步地,所述铜巴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主体,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主体之间形成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主体之间形成第二折弯部,所述主体卡入到所述铜巴固定卡扣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与电池模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与模组压条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弹性变形部通过弹性变形来改变所述开口部的大小,所述开口部增大时,将铜巴卡入到所述弹性卡槽中,所述开口部缩回到常态时,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弹性变形部共同限制所述铜巴从所述弹性卡槽中脱出。弹性变形部与固定部对铜巴的固定,牢固性较好,不易松脱,一致性较好。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铜巴只需要折弯两次,工艺简单,尺寸公差较小,铜巴不需要设计过长,成本较低。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铜巴固定卡扣利用电池模组自带的模组压条来连接固定,不需要占用过多的模组以外的空间,利于电池包的空间布置。附图说明参见附图,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图1是现有的扎带固定软铜巴的示意图;图2是现有的软铜巴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铜巴固定卡扣的一视角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铜巴固定卡扣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铜巴固定卡扣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种铜巴固定组件安装到电池模组上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种铜巴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对照表:软铜巴1'、扎带2';铜巴固定卡扣10:弹性卡槽1:开口部11、固定部12、弹性变形部13、空隙14、底板121、第一侧板122、第一翻边123、第二侧板131、第二翻边132连接部2: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第三连接件23、安装孔231;支撑部3;铜巴20:第一连接片201、第二连接片202、主体203、第一折弯部204、第二折弯部205;电池模组30:模组压条301;螺钉4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视为对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如图3-5所示,为铜巴固定卡扣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铜巴固定卡扣10,包括弹性卡槽1和连接部2,弹性卡槽1包括开口部11、固定部12和弹性变形部13,固定部12与弹性变形部13之间形成开口部11,弹性变形部13通过弹性变形来改变开口部11的大小,开口部11增大时,将铜巴20(参见图6)卡入到弹性卡槽1中,开口部11缩回到常态时,固定部12与弹性变形部13共同限制铜巴20从弹性卡槽1中脱出。具体为,开口部11朝上开口,固定部12固定不动,用于定位铜巴20,弹性变形部13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实现弹性变形。固定部12与弹性变形部13之间形成矩形的卡槽,用于嵌入铜巴20,铜巴20的横截面为扁平的矩形。当需要卡入铜巴20时,向外掰动弹性变形部13,弹性变形部13向外侧(即图4的右侧)弯曲变形,使得开口部11的宽度变大,铜巴20能够通过开口部11进入到弹性卡槽1的内部。铜巴20进入后,松开弹性变形部13,弹性变形部13缩回到常态,即向图4的左侧回缩。固定部12与弹性变形部13将铜巴20限制在其中,使得铜巴20不能从弹性卡槽1中脱出,从而实现了固定铜巴20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的铜巴固定卡扣10牢固性较好,不易松脱,一致性较好。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位于弹性卡槽1的下方,用于连接外部构件。可选地,连接部2还可以连接在弹性卡槽1的侧面;当开口部11朝下开口时,连接部2还可以连接在弹性卡槽1的上方。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固定部12包括底板121、第一侧板122和第一翻边123,底板121用于承接铜巴20的底面,第一侧板122用于限制铜巴20的侧边,第一翻边123用于限制铜巴20从弹性卡槽1中脱出。具体为,固定部12呈U形,底板121沿水平方向布置,底板121的宽度大于第一翻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铜巴固定卡扣,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卡槽和连接部,所述弹性卡槽包括开口部、固定部和弹性变形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弹性变形部之间形成开口部,所述弹性变形部通过弹性变形来改变所述开口部的大小,所述开口部增大时,将铜巴卡入到所述弹性卡槽中,所述开口部缩回到常态时,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弹性变形部共同限制所述铜巴从所述弹性卡槽中脱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巴固定卡扣,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卡槽和连接部,所述弹性卡槽包括开口部、固定部和弹性变形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弹性变形部之间形成开口部,所述弹性变形部通过弹性变形来改变所述开口部的大小,所述开口部增大时,将铜巴卡入到所述弹性卡槽中,所述开口部缩回到常态时,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弹性变形部共同限制所述铜巴从所述弹性卡槽中脱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巴固定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一翻边,所述底板用于承接所述铜巴的底面,所述第一侧板用于限制所述铜巴的侧边,所述第一翻边用于限制所述铜巴从所述弹性卡槽中脱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铜巴固定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包括第二侧板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二侧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翻边,所述第二侧板的底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用于限制所述铜巴的侧边,所述第二翻边用于限制所述铜巴从所述弹性卡槽中脱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巴固定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留有空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铜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亮郑保仲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