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粗硫池换热器,包括进口管道、出口管道、若干换热管单元和固定单元;每个所述换热管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进口管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口管道连通;多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平行排列设置;所述固定单元套设在多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多个换热管单元,增加了换热器与粗硫池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使得硫精矿中的硫单质能够充分溶解,降低了硫液态物质的粘度,进而保证了硫单质的生产效率;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器是应用于粗硫池中的,粗硫池中通常会进行搅拌操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固定单元将多个换热管单元固定,防止在粗硫池内因搅拌而引起换热管变形,最终保证了硫熔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粗硫池换热器
本技术属于换热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粗硫池换热器。
技术介绍
粗硫池是硫精矿中回收硫磺的重要生产设备,硫精矿在粗硫池中进行搅拌和加热,使得硫精矿中的硫元素熔化成液态物质,进而达到回收硫单质的目的。在粗硫池的加热过程中,通常在粗硫池中设置换热器,换热器是一种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通常由若干换热管组合而成,当在换热管内部通入高温介质时,位于换热管外部的硫液态物质与高温介质发生热交换,进而达到给硫液态物质加热的目的。但是,现有技术中粗硫池中使用的换热器换热效果差,且不能稳定控制粗硫池中的温度,容易出现粗硫池中温度过高或温度不够的情况,导致硫精矿在粗硫池内无法充分溶解,进而导致热滤渣的含硫量偏高,液体硫单质的粘度较高,最终影响生产产量。因此,急需设计一种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的且适用于粗硫池中生产硫磺的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粗硫池换热器,其换热效果好,生产效率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粗硫池换热器,包括进口管道、出口管道、若干换热管单元和固定单元;每个所述换热管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进口管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口管道连通;多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平行排列设置;所述固定单元套设在多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外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粗硫池换热器,其通过设置多个换热管单元,增加了换热器与粗硫池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了粗硫池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使得硫精矿中的硫单质能够充分溶解,降低了硫液态物质的粘度,增加了硫磺过滤性能,进而保证了硫单质的生产效率;此外,由于本技术的换热器是应用于粗硫池中的,粗硫池中通常会进行搅拌操作,本技术通过设置固定单元将多个换热管单元固定,防止在粗硫池内因搅拌而引起换热管变形,最终保证了硫熔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包括若干直管和弯管,所述直管平行排列,所述弯管与所述直管组合形成蛇形管道。将换热管单元设置为蛇形管道,能够有效增大换热器与粗硫池中的熔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率。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换热管单元还包括进口延长管道和出口延长管道,所述进口延长管道的一端与所述蛇形管道的进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口管道连通;所述出口延长管道的一端与所述蛇形管道的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口管道连通。进口延长管道和出口延长管道用于引入和流出液体,且当将换热器放置在粗硫池中时,进口延长管道和出口延长管道位于粗硫池中液面之上,而蛇形管道浸没在粗硫池的液面以下作为换热器的主要传热部分。进一步地,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套设在所述进口延长管道和出口延长管道上,且所述进口管道/出口管道与所述蛇形管道位于所述盖板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单元上设有多个定位孔,每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分别插设固定在所述定位孔中。所述固定单元设有多个定位孔,该定位孔不仅可以将换热管单元固定,还可以将多个换热管单元分隔开,防止换热管单元之间发生碰撞或摩擦导致换热器损坏。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单元包括矩形框架和多个分隔棒,所述分隔棒平行设置在所述矩形框架上,且将所述矩形框架分隔形成多个所述定位孔。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单元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换热管单元的顶部和底部,且设置在所述弯管外部。将固定单元分别设置在换热管单元的顶部和底部,固定更加牢固。进一步地,所述进口管道上设有自动调节阀。自动调节阀可以根据粗硫池中的温度控制阀门的开度,进而控制换热管单元中高温介质的流量,最终达到控制和稳定粗硫池中温度的目的。进一步地,所述出口管道上设有pH探头。由于本技术的换热器是浸没在粗硫池中使用,当换热器中的管道出现破损时,粗硫池中的酸性液态物质会进入到管道中,进而在出口管道处检测到pH值异常,设置pH探头可以辅助判断换热器中的管道是否有穿孔现象,以便及时对设备进行检修。进一步地,所述直管的管径为50mm。采用大直径的管道可以提高换热面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粗硫池换热器整体结构图。附图标记:11-第一管道、12-第二管道、13-自动调节阀、21-第三管道、22-第四管道、23-pH探头、31-直管、32-弯管、33-进口延长管道、34-出口延长管道、40-盖板、51-矩形框架、52-分隔棒、53-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粗硫池换热器(以下简称换热器),请参阅图1,包括进口管道、出口管道、若干换热管单元、盖板40和固定单元;每个所述换热管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进口管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口管道连通;多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平行排列设置;所述盖板40将进口管道/出口管道和换热管单元分隔开,所述固定单元套设在多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外部。具体地,所述进口管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管道11和第二管道12,所述第一管道11为DN50的不锈钢管,所述第一管道11的末端还设有DN50不锈钢法兰,所述第二管道12为φ89*4.5mm的不锈钢管。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道12的中部设有自动调节阀13,所述自动调节阀13具体为气动调节阀,所述气动调节阀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以气缸为执行器调节阀门开度,进而调节管道内介质的流量。所述出口管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管道21和第四管道22,所述第三管道21为DN20不锈钢管,所述第三管道21的末端还设有DN20不锈钢法兰,所述第四管道22与所述第二管道12的规格相同,均为φ89*4.5mm的不锈钢管。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管道22上设有pH探头23,所述pH探头23用于检测出口管道处介质的pH值,且根据pH值判断换热器中的管道是否出现破损,若管道出现破损情况,则pH值显示异常,需要及时对换热器的管道进行检修。每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包括若干直管31、弯管32、进口延长管道33和出口延长管道34,多个所述直管31平行排列,所述弯管32的两端与相邻两条直管31连通,即所述弯管32与所述直管31组合形成蛇形管道,具体地,所述直管31为φ350*14mm不锈钢管,所述弯管32为φ32*3mm的180°弯头。所述进口延长管道33的一端与所述蛇形管道的进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口管道连通;所述出口延长管道34的一端与所述蛇形管道的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口管道连通;且所述进口延长管道33与所述出口延长管道34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所述进口延长管道33和出口延长管道34用于引入和流出液体,且当将换热器放置在粗硫池中时,进口延长管道33和出口延长管道34位于粗硫池中液面之上,而蛇形管道浸没在粗硫池的液面以下作为换热器的主要传热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单元具体为四个,四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平行排列,且每个换热管单元中的进口延长管道33均与所述进口管道连通,且四个进口延长管道33与所述进口管道垂直;同样地,每个换热单元中的出口延长管道34均与所述出口管道连通,且四个出口延长管道34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粗硫池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口管道、出口管道、若干换热管单元和固定单元;每个所述换热管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进口管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口管道连通;多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平行排列设置;所述固定单元套设在多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粗硫池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口管道、出口管道、若干换热管单元和固定单元;每个所述换热管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进口管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口管道连通;多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平行排列设置;所述固定单元套设在多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粗硫池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管单元包括若干直管和弯管,所述直管平行排列,所述弯管与所述直管组合形成蛇形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粗硫池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管单元还包括进口延长管道和出口延长管道,所述进口延长管道的一端与所述蛇形管道的进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口管道连通;所述出口延长管道的一端与所述蛇形管道的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口管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粗硫池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套设在所述进口延长管道和出口延长管道上,且所述进口管道/出口管道与所述蛇形管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东风,黄勇光,周东风,颜会龙,张庆恩,袁滔,杨柳,王万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丹霞冶炼厂,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