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明导电膜、触控面板及触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7612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触摸屏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透明导电膜、触控面板及触控装置,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板、第一介质单元以及第一电极单元;其中,第一介质单元层叠设置于透明基板上;第一电极单元包括多条第一透明电极,多条第一透明电极嵌设于第一介质单元中;第一透明电极的至少部分区域贯通开设有第一电极通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电极单元的第一透明电极上贯通开设多个第一电极通孔,其允许光线穿过,可以提高第一透明电极的透光率,从而在确保其导电性能的情况下,改善其透光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明导电膜、触控面板及触控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摸屏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透明导电膜、触控面板及触控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触控装置因其便于操作、成像效果好、功能多元化等优点逐渐受到电子通讯行业的青睐,并广泛应用于资讯系统设备、家电设备、通讯设备、个人便携设备等产品上。伴随着近年来触控面板在通讯行业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在手机通讯行业的蓬勃发展,触控面板已经成为现今成像显示设备重要的部件之一。触控电极是触控面板的重要组成元件。现有触控面板中的触控电极的材料通常为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ITO的透光率很高,导电性能较好。但随着触控面板尺寸的逐步增大,特别是应用于15寸以上的触控面板时,ITO的缺陷越来越突出,其中最明显的缺陷就是ITO的面电阻过大,价格昂贵,无法保证大尺寸触控面板良好的导电性能与足够的灵敏度,也无法适用于电子产品不断低价化的发展趋势。由于阻抗偏高,只能适用于一些小尺寸的触控面板,对于有更低阻抗需求的大尺寸的触控面板则不适用。目前,业界提出的一种替代ITO材料的方案是采用低阻抗的金属网格作为触控面板的触控电极。然而,由于金属网格本身不透光,导致采用触控面板的显示屏的显示区内的线路容易暴露,因此在工艺上需要做到很小的线宽才能达到良好的隐蔽效果,使得金属网格的制备工艺难度大。同时金属网格也会使得触控面板的透光率下降,进而导致显示屏的显示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ITO作为触控电极时电阻过高、导致触控面板应用受限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所述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板;第一介质单元,层叠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板上;第一电极单元,包括多条第一透明电极,所述多条第一透明电极嵌设于所述第一介质单元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至少部分区域贯通开设有第一电极通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设有触控区和围绕所述触控区的边框区,所述触控面板包括控制组件以及至少两个上述的透明导电膜;两个所述透明导电膜相对设置,且两所述透明导电膜的第一透明电极位于触控区的部分形成网状结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至少位于触控区的部分贯通开设有第一电极通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设有触控区和围绕所述触控区的边框区,所述触控面板包括控制组件以及至少一个上述的透明导电膜;所述透明导电膜的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均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至少位于触控区的部分贯通开设有第一电极通孔;所述第二透明电极至少位于触控区的部分贯通开设有第二电极通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所述触控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面板。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透明导电膜、触控面板及触控装置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电极单元的第一透明电极上贯通开设多个第一电极通孔,其允许光线穿过,可以提高第一透明电极的透光率,从而在确保其导电性能的情况下,改善其透光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图1中A部分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A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A部分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一;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二;图8为图6中B部分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9中D-D方向的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9中D-D方向的另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透明导电膜中第一透明电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透明导电膜中第一透明电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E-E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5中F-F方向的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透明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透明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二;图2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透明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三;图21为图18-图20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透明电极对应的透过率的示意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透明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四;图2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2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10,包括透明基板11、第一介质单元12以及第一电极单元13。其中,第一介质单元12层叠设置于透明基板11上;第一电极单元13包括多条第一透明电极131,多条第一透明电极131嵌设于第一介质单元12中;第一透明电极131的至少部分区域贯通开设有第一电极通孔132。透明基板11的材质可以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光学透明材料。第一介质单元12的材质可以为热塑性聚合物、热固性聚合物或者紫外光固化聚合物等,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其可以固化于透明基板11的表面,同时可以对第一透明电极131起到良好的固定和隔绝作用。第一透明电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包括:/n透明基板;/n第一介质单元,层叠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板上;/n第一电极单元,包括多条第一透明电极,所述多条第一透明电极嵌设于所述第一介质单元中;/n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至少部分区域贯通开设有第一电极通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包括:
透明基板;
第一介质单元,层叠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板上;
第一电极单元,包括多条第一透明电极,所述多条第一透明电极嵌设于所述第一介质单元中;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至少部分区域贯通开设有第一电极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间相互电性隔离;
或者,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间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通孔沿垂直于所述透明基板的方向贯通开设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中;
或者,所述第一电极通孔的轴向与所述透明基板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通孔平行于所述透明基板方向的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通孔成阵列贯通开设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中;
或者,所述第一电极通孔随机贯通开设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宽度范围为10~1000微米。
和/或,所述第一电极通孔的直径为5~200微米,所述第一电极通孔的边框宽度为1~20微米。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
第二介质单元,层叠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板背向所述第一介质单元的表面,或者另外一基板的表面;
第二电极单元,包括多条第二透明电极,所述多条第二透明电极嵌设于所述第二介质单元中;
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的至少部分区域贯通开设有第二电极通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之间相互电性隔离;
或者,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之间通过通孔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形成网状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相互垂直;
或者,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形成网状棱形结构。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形成电容性的触控电路;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作为激励电路,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作为感应电路;
或者,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作为感应电路,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作为激励电路。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通孔的尺寸与所述第二电极通孔的尺寸相同;
或者,所述第一电极通孔的尺寸与所述第二电极通孔的尺寸不同;
或者,所述第一电极通孔的密度与所述第二电极通孔的密度相同;
或者,所述第一电极通孔的密度与所述第二电极通孔的密度不同。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均包括:
透明基底层;
第一透明介质层,设于所述基底层的表面;
第二透明介质层,设于所述第一透明介质层与所述基底层相对的一侧;
导电部,设于所述第一透明介质层和所述第二透明介质层之间,所述导电部包括至少两层透明导电层和第三透明介质层,相邻两所述导电层之间设有所述第三透明介质层。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由金属材料制成;
所述金属材料包括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凌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载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