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偏光片、触控式液晶面板及触控式液晶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5180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偏光片,包括:基材,所述基材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在所述基材第一表面上的第一TAC、PVA和第二TAC,所述基材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还设有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形成触控电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使用偏光片的触控式液晶面板和触控式液晶显示模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偏光片可以降低触控式液晶面板和触控式液晶显示模组产品厚度及简化生产工艺流程。显示模组产品厚度及简化生产工艺流程。显示模组产品厚度及简化生产工艺流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偏光片、触控式液晶面板及触控式液晶显示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偏光片、液触控式液晶面板及触控式液晶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技术的发展,触控式的显示装置越来越普及,目前市面上的触控主要以电容式触控为主。在液晶显示领域,触控模组一般有on

cell,In

cell等形式,以in

cell为主。触控模组的结构以GFF(glass

film

film)结构为主,在触控屏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额外的两张OCA以及两张制作过图形的导电Film材,经过整体的贴合制程后才能实现正常的触控功能。而整个的过程会导致产品本身的厚度增加。而GFF的制程实现的过程中又需要额外的触控屏制造商来完成整个制程,同时造成了产品本身的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偏光片,可将触控模组集成到偏光片上,可以降低产品整体厚度,也简化了产品的生产流程。
[0004]根据本技术所提供的偏光片,包括基材,所述基材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在所述基材第一表面上的第一TAC、PVA和第二TAC,在所述基材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还设有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形成触控电极。
[0005]所述基材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设有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分别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
[0006]优选地,所述基材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其中一表面依次设置透明第一透明导电层,绝缘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之一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之另一形成架桥;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一通过架桥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透明导电层为ITO导电层,或IZO导电层,或纳米银线导电层,或金属网格导电层。
[000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式液晶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液晶层,电极层,滤光片及前述偏光片。
[000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式液晶显示模组,背光模组和前述触控式液晶面板。
[0010]本技术提供的偏光片可降低触控式液晶面板和触控式液晶显示模组产品厚度,简化生产工艺流程。
附图说明
[0011]附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偏光片结构示意图;
[0012]附图2为图1中透明导电层形成的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3为图2触控模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偏光片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5为图4中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形成的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6为图5中沿A

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7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
[0019]10PVA;20TAC;30压敏胶;40离型膜;50基材;51/52透明导电层;53 绝缘层;60保护层;100触控模组;TX1/TX2第一触控电极;RX1/RX2第二触控电极;BR架桥;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1]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偏光片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偏光片包括基材50,PVA10,PVA10两侧的TAC20,为方便描述,将更接近基材50的TAC20记为第一TAC,相对远离基材50的TAC20记为第二TAC,其中基材50与第一TAC间还可设有压敏胶30,第二TAC远离基材 50的一侧还设有离型膜40,离型膜40与第二TAC间设有压敏胶30。本技术的偏光片集成了触控模组100,触控模组100的第一透明导电膜51与第二透明导电膜分别设置在基材50相对的两表面,为方便描述,基材50面向TAC20 的表面记为第一表面,基材50远离TAC20的表面记为第二表面,第一透明导电层51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第二透明导电层52设置在第二表面上。
[0022]如图2和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中触控模组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触控模组100包括基材50、第一透明导电层5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52,其中第一透明导电层5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52分别形成了第一触控电极TX和第二触控电极RX,本实施例中的触控电极为多个条形电极,仅为示例,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为菱形或方形或其他形状。
[0023]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偏光片与图1实施例中偏光片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触控模组100的第一透明导电膜51和第二透明导电膜52均设置在基材50的第二表面。具体来说,基材50第二表面依次设有第二透明导电层52,绝缘层53和第一透明导电层51,以及保护层60。
[0024]图5及图6为根据图4实施例偏光片中触控模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图6 为图5中A

A截面结构简化示意图。如图5所述,本实施例中触控模组100的透明导电膜所形成的触控电极为菱形电极,且在本实施例中,菱形电极均为第二透明导电层52所形成,而第一透明电极51则形成架桥BR。触控电极为多个行电极Tx和多个列电极Rx,每个行电极中的菱形电极互相连接,每个列电极中的菱形电极通过架桥BR连接,其中架桥BR与行电极连接处均设有绝缘层53,图6中为展示架桥连接方式,绝缘层53将架桥BR与行电极Tx隔绝开来。
[0025]如图7所示,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菱形电极均为第一透明导电层 51所形成,而第二透明电极52则形成架桥BR,绝缘层53将架桥BR与行电极Tx隔绝开来。
[0026]本技术的偏光片应用触控式液晶面板和触控式液晶显示模组上时,通过偏光
片上自带的PET实现触控功能,不但可以有效的降低了传统GFF制程的产生的产品厚度,而且在偏光片的生产过程中直接实现了TP的触控功能,可以有效的降低触控式液晶面板及触控式液晶显示模组整机的生产成本,并提高整机的生产效率。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所有依本技术权利要求书及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都仍属本技术专利覆盖的范围内。另外,本技术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技术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偏光片,包括:基材,所述基材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在所述基材第一表面上的第一TAC、PVA和第二TAC,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还设有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形成触控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设有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分别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其中一表面依次设置第一透明导电层,绝缘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之一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之另一形成架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友智仲树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载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