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道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3595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2:01
本申请涉及沥青道路结构,属于道路建设的领域,其包括沥青道路结构,包括设置于道路主体两侧的排水沟,道路主体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沥青层、透水找平层、防水混凝土层和路基层,防水混凝土层内设有多个排水管,排水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排水沟连通,透水找平层设有多个与相应的排水管连通的入水管;本申请具有改善路面积水的效果,并且提高排水效果。并且提高排水效果。并且提高排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沥青道路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道路建设的领域,尤其是涉及沥青道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道路结构指构成道路各个层结构,道路需要要承受车轮荷载的作用,保持道路的稳定性;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除了道路抵抗损害的能力外,人们越发重视道路的排水能力。
[0003]目前的道路排水一般是通过道路两侧的排水沟进行的,雨水落到道路的路面后,流到道路两侧的排水沟并排走,实现排水,然而这样的道路结构在暴雨时,因为道路中部与排水沟的距离较大,雨水不能及时流到排水沟,排水效果差,容易造成路面的雨水积聚,影响路面上行车或行人的通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改善路面积水,提高排水效果,本申请提供沥青道路结构。
[0005]本申请提供的沥青道路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沥青道路结构,包括设置于道路主体两侧的排水沟,所述道路主体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沥青层、透水找平层、防水混凝土层和路基层,所述防水混凝土层内设有多个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排水沟连通,所述透水找平层设有多个与相应的所述排水管连通的入水管。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落到道路表面后,经透水沥青层的渗透到达透水找平层,再从入水管流入排水管中,然后经排水管流入排水沟,实现雨水的排走,因此位于排水沟之间的道路路面也能实现排水,从而改善路面积水,提高排水效果。
[0008]优选的,所述防水混凝土层内位于所述排水管的下方设有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两个所述排水沟连通的入水口。<br/>[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暴雨且排水沟来不及排走雨水时,排水沟的雨水可以流入蓄水池中,减缓排水沟的排水压力,进一步减少路面积水。
[0010]优选的,每个所述排水管对应设置的所述入水管有多个且沿所述排水管的长度方向排布。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入水管,有助于透水找平层中的雨水进入排水管。
[0012]优选的,所述排水管沿高度方向设置有多组,每组所述排水管设置有两个,且各组的两个所述排水管的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排水管,提高排水效率,同时排水管之间的排布方式,使排水管在相同高度的排布更加合理,提高防水混凝土层的结构稳定性。
[0014]优选的,所述排水管的中部向上凸起且往两端的方向向下倾斜。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进入排水管后的雨水流入排水沟。
[0016]优选的,所述道路主体内沿高度方向设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的一端位于所述蓄
水池内、另一端位于所述透水沥青层的表面且连接有抽水水泵。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蓄水池内积蓄了一定的雨水后,抽水水泵可通过抽水管将雨水抽出,从而对雨水进行二次利用。
[0018]优选的,所述入水管侧壁位于所述透水找平层的分布开设有多个通水孔,所述入水管位于所述透水找平层的端面以及所述通水孔均设有过滤网。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水孔增大雨水进入入水管的机会,提高排水效率,过滤网可以阻截透水找平层中的砂石。
[0020]优选的,所述蓄水池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个连接所述蓄水池顶壁和底壁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开设有流通口。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可以支撑蓄水池的顶壁,提高蓄水池的结构稳定性。
[0022]优选的,所述防水混凝土层与所述路基层之间设有防水土工布。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土工布可以减少蓄水池的雨水渗透到路基层而影响路基层结构的情况。
[0024]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5]1.雨水落到道路表面后,经透水沥青层的渗透到达透水找平层,再从入水管流入排水管中,然后经排水管流入排水沟,实现雨水的排走,因此位于排水沟之间的道路路面也能实现排水,从而改善路面积水,提高排水效果;
[0026]2.防水混凝土层内部还设有蓄水池,在暴雨且排水沟来不及排走雨水时,排水沟的雨水可以流入蓄水池中,减缓排水沟的排水压力,并且在雨水经排水沟排走后,留在蓄水池内的雨水可经抽水水泵抽走,以二次利用雨水。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入水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1、排水沟;11、透水沥青层;12、透水找平层;13、防水混凝土层;14、防水土工布;15、路基层;16、雨水篦子;2、排水管;21、入水管;22、通水孔;23、过滤网;3、蓄水池;31、入水口;32、支撑板;33、流通口;34、抽水管;35、抽水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本申请实施例公开沥青道路结构。如图1所示,沥青道路结构包括道路主体和排水沟1,排水沟1设置于道路主体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排水沟1与用于排走雨水的市政雨水管道连通,道路主体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沥青层11、透水找平层12、防水混凝土层13、防水土工布14和路基层15,透水找平层12由砂石铺设而成,排水沟1自透水沥青层11的高度延伸至防水混凝土层13的高度。
[0033]在下雨时,一部分雨水落到排水沟1附近的路面,雨水直接流入排水沟1排走,排水沟1的顶部安装有雨水篦子16,雨水篦子16可阻截大块垃圾进入排水沟1,减少排水沟1堵塞
的情况;另一部分雨水落到位于两个排水沟1之间的路面,雨水经透水沥青层11的渗透而到达透水找平层12,并经透水找平层12向防水混凝土层15方向流动。
[0034]防水混凝土层13内安装有多个排水管2,排水管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排水沟1连通,排水管2的管壁连通有多个入水管21,入水管21沿排水管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入水管21竖直设置,入水管21穿设于防水混凝土层13,且入水管21远离排水管2的一端延伸至透水找平层12的底侧,当雨水流到透水找平层12底侧时,雨水流进入水管21,并经过入水管21流入排水管2,再经排水管2向两端的排水沟1流走,从而排走落到排水沟1之间的道路路面的雨水,改善路面积水,提高排水效果。
[0035]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的,将防水混凝土层13沿道路主体的长度方向分成多个区域,各个区域内均设置有多组排水管2,多组排水管2沿防水混凝土层13的高度方向分布,每组排水管2均设有两个且两个排水管2的所在高度一致,各组的两个排水管2的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上述排水管2的排布方式在增加排水管2数量的同时,使排水管2在相同高度上的排布更加合理,从而既提高排水效率,又提高防水混凝土层13的结构稳定性。
[0036]如图1所示,排水管2的中部向上凸起,且排水管2沿中部往两端向下倾斜,从而在排水管2内形成坡度,使雨水在自身重力下流向排水沟1,有助于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沥青道路结构,包括设置于道路主体两侧的排水沟(1),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主体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沥青层(11)、透水找平层(12)、防水混凝土层(13)和路基层(15),所述防水混凝土层(13)内设有多个排水管(2),所述排水管(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排水沟(1)连通,所述透水找平层(12)设有多个与相应的所述排水管(2)连通的入水管(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混凝土层(13)内位于所述排水管(2)的下方设有蓄水池(3),所述蓄水池(3)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与两个所述排水沟(1)连通的入水口(3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排水管(2)对应设置的所述入水管(21)有多个且沿所述排水管(2)的长度方向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2)沿高度方向设置有多组,每组所述排水管(2)设置有两个,且各组的两个所述排水管(2)的间距由上至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敏虹陈志华张小明李龙海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黄埔区市政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