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速箱排气塞,连接部与支撑部以及筒体整体成型;支撑部的一端与连接部的一端结合,支撑部的另一端沿连接部的轴向延伸,支撑部和连接部上设有相互贯通的通气孔;阀片与支撑部配合后对支撑部上的通气孔形成密封,弹簧位于筒体内,弹簧的一端与阀片配合;筒体为中空且两端具有开口的筒体,筒体的一端与连接部的一端结合,筒体的另一端沿连接部的轴向延伸后,筒体环绕在支撑部的周围,筒体的高度大于支撑部的高度;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部件配合,限位部件支撑于所述筒体另一端的轴向端面上并由该轴向端面限位,限位部件与筒体固定后使弹簧产生预压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使弹簧预压力符合预期的优点。使弹簧预压力符合预期的优点。使弹簧预压力符合预期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速箱排气塞
[0001]本技术涉及变速器
,具体涉及一种变速箱排气塞。
技术介绍
[0002]图1所示的排气装置,属于单向阀式排气装置,包括排气塞盖1、排气塞座2、橡胶垫5和弹簧4,排气塞座2的一端与变速箱3的排气口配合,所述排气塞座2内腔是台阶孔,排气塞座2外壁设有环形槽,橡胶垫5放置在排气塞座2输出口,排气塞盖1与排气塞座2相适配,通过铆接卡在排气塞座2环形槽里,弹簧4一端与橡胶垫5抵顶,另一端与排气塞盖1抵顶。
[0003]由于是单向阀式排气装置,在变速箱内部压力小于弹簧4的作用力时,橡胶垫5对排气塞座2的输出口形成密封,变速箱3内部与外界是隔绝的。当变速箱内部压力大于弹簧4的作用力时,变速箱3内的压力推动橡胶垫5压缩弹簧4,橡胶垫5与排气塞座2的输出口之间形成间隙,变速箱内的气压从排气塞盖1与环形凸起之间的间隙排放到大气中,从而释放变速箱3内的压力。
[0004]上述单向阀式排气装置中的排气塞盖1呈筒状的结构,排气塞盖1与排气塞座2的装配是将排气塞盖1的端部通过铆压变形卡在排气塞座2环形槽里,虽然这样可以使两者形成固定,但这样会使排气塞盖1与排气塞座2各自的结构复杂,例如,在排气塞盖1的端部需要设置卡接部,在排气塞座2的周面上需要设置环形槽。另外,排气塞盖1与排气塞座2在铆压时,由于力的大小以及零件自身精度的因素,会造成排气塞盖1的装配位置无法期预,从而导致排气塞盖1对弹簧4施加的预压力也无法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弹簧4对橡胶垫5产生的预压力大于预期值,则会造成变速器内器的气体不易排出,在变速箱内出现闷气的情况。而排气塞盖1一旦与排气塞座2铆压后,弹簧4位于排气塞盖1的内部,因此,这种结构的单向阀式排气装置一旦装配后,经测试弹簧4的预压力过大时,只能作报废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弹簧预压力符合预期的变速箱排气塞。
[0006]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变速箱排气塞,包括排气塞座、阀片、弹簧,所述排气塞座包括连接部、支撑部、筒体,连接部与支撑部以及筒体整体成型;支撑部的一端与连接部的一端结合,支撑部的另一端沿连接部的轴向延伸,支撑部和连接部上设有相互贯通的通气孔;阀片与支撑部配合后对支撑部上的通气孔形成密封,弹簧位于筒体内,弹簧的一端与阀片配合;
[0008]筒体为中空且两端具有开口的筒体,筒体的一端与连接部的一端结合,筒体的另一端沿连接部的轴向延伸后,筒体环绕在支撑部的周围,筒体的高度大于支撑部的高度,在筒体和/或连接部上设有连通大气的排气孔;
[0009]还包括限位部件,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部件配合,限位部件支撑于所述筒体另一端的轴向端面上并由该轴向端面限位,限位部件与筒体固定后使弹簧产生预压力。
[0010]本技术采用使限位部件与筒体固定,由于限位部件与筒体结合的部位通过轴
向端面形成轴向限位,限位部件与筒体固定时,限位部件受力部位为与筒体结合的部位,而限位部件与弹簧配合的部位不会受到压装机的作用力,因此,限位部件与筒体装配后,限位部件对弹簧的压缩量能够符合预期,从而使弹簧获得的预压力符合预期,即符合设计所要求的值。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单向阀式排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变速箱排气塞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中阀片的一种变形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中限位部件的一种变形示意图;
[0015]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种变速箱排气塞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
[0017]1为阀片,1a为第一弹簧座,2为弹簧,3为连接部,3a为外螺纹,4为支撑部,5为筒体,5a为轴向端面,5b为环形凹槽,6为通气孔,7为排气孔,8为限位部件,8a为第二弹簧座,8b为凸起部,9为铆压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1
[0019]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变速箱排气塞,包括排气塞座、阀片1、弹簧2,阀片1的材质优先采用橡胶。所述排气塞座包括连接部3、支撑部4、筒体5,连接部3与支撑部4以及筒体5整体成型,支撑部4的一端与连接部3的一端结合,支撑部4的另一端沿连接部3的轴向延伸。连接部3与变速箱连接,变速箱上设有螺纹孔,连接部3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3a,连接部3与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部4和连接部3上设有相互贯通的通气孔6,阀片1与支撑部4配合后对支撑部4上的通气孔6形成密封,弹簧2位于筒体5内,弹簧2的一端与阀片1配合。
[0020]如图2所示,当变速箱内的气压大于弹簧2的预压力时,阀片1被气压顶开,阀片1对支撑部4的密封被解除,从而变速箱内的气体通过通气孔6进入到筒体5的内腔中。
[0021]如图2所示,筒体5为中空且两端具有开口的筒体,筒体5的一端与连接部3的一端结合,筒体5的另一端沿连接部3的轴向延伸后,筒体5环绕在支撑部4的周围,筒体5的高度大于支撑部4的高度,在筒体5和/或连接部3上设有连通大气的排气孔7,从通气孔6进入到筒体5内腔中的气体通过排气孔7排放到大气中。
[0022]如图2所示,排气孔7所在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支撑部4上的通气孔6孔口所在的高度位置。由于支撑部4是凸出于连接部3的轴向端面的,因此,可以防止外部的水、杂质通过排气孔7进入到通气孔6中,进而杜绝外部的水、杂质进入到变速箱内部。优选地,排气孔7沿着筒体5与连接部3的结合部的径向设置。
[0023]如图2所示,还包括限位部件8,弹簧2的另一端与限位部件8配合,限位部件8支撑于所述筒体5另一端的轴向端面5a上并由该轴向端面5a限位,限位部件8与筒体5固定后使弹簧产生预压力。限位部件8的材质优先采用金属,限位部件8呈圆柱状。
[0024]如图2所示,在装配时,例如采用压装使限位部件8与筒体5固定,由于限位部件8与
筒体5结合的部位通过轴向端面5a形成轴向限位,限位部件8与筒体5压装时,限位部件8所受压装机的压力部位为与筒体5结合的部位,而限位部件8与弹簧2配合的部位不会受到压装机的作用力,因此,限位部件8与筒体5装配后,限位部件8对弹簧2的压缩量能够符合预期,从而使弹簧2获得的预压力符合预期,即符合设计所要求的值。
[0025]如图2所示,另外,本技术中形成排气塞座的连接部3、支撑部4、筒体5一体成型,不但简化了模具的结构,而且在装配限位部件8与筒体5以及弹簧2时,由于无需考虑限位部件8与弹簧2配合的部位是否受例如压装作用力的问题,在装配后的精度以及预压力直接符合预期的要求,因此使装配过程变得简单,而且装配后也不会出现预压力过大的问题而报废。
[0026]如图2所示,所述筒体5另一端的轴向端面上设有环绕在限位部件8周围的铆压部9,对铆压部9施加铆压作用力使限位部件8被压紧在铆压部9与筒体5另一端的轴向端面5a之间。优选地,沿铆压部9的轴向对铆压部9施加铆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变速箱排气塞,包括排气塞座、阀片、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塞座包括连接部、支撑部、筒体,连接部与支撑部以及筒体整体成型;支撑部的一端与连接部的一端结合,支撑部的另一端沿连接部的轴向延伸,支撑部和连接部上设有相互贯通的通气孔;阀片与支撑部配合后对支撑部上的通气孔形成密封,弹簧位于筒体内,弹簧的一端与阀片配合;筒体为中空且两端具有开口的筒体,筒体的一端与连接部的一端结合,筒体的另一端沿连接部的轴向延伸后,筒体环绕在支撑部的周围,筒体的高度大于支撑部的高度,在筒体和/或连接部上设有连通大气的排气孔;还包括限位部件,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部件配合;限位部件支撑于所述筒体另一端的轴向端面上并由该轴向端面限位,限位部件与筒体固定后使弹簧产生预压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排气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另一端的轴向端面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