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汽车门内扣手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9098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6: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门内扣手壳体,包括底壳体、转动提手和缓冲组件,所述底壳体截面为“U”型,所述转动提手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壳体内部,所述缓冲组件安装在底壳体内表面且可与转动提手后表面接触支撑,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活动支撑板、伸缩柱和活动弹簧,所述活动支撑板竖直位于底壳体内,两个所述伸缩柱垂直安装在底壳体和活动支撑板相对面,所述活动支撑板可前后移动且位于转动提手自由端后方,所述活动弹簧套设安装在伸缩柱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缓冲组件,可对复位的提手起到缓冲支撑作用,极大程度降低提手复位产生的噪音和降低提手碰撞而表面磨损的程度,整个组件方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影响提手控制车门的打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汽车门内扣手壳体
本技术属于汽车内扣手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汽车门内扣手壳体。
技术介绍
汽车内扣手就是汽车内拉手,用于控制车门的打开,通常通过螺钉固定在车门内表面,通常包括底壳体和转动提手。现有的有些内扣手上的转动提手在握住打开时,每次提手松开或者没握住提手会复位产生较大噪音和碰撞,从而一定程度降低使用体验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汽车门内扣手壳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汽车门内扣手壳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有些内扣手上的转动提手在握住打开时,每次提手松开或者没握住提手会复位产生较大噪音和碰撞,从而一定程度降低使用体验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汽车门内扣手壳体,包括底壳体、转动提手和缓冲组件,所述底壳体截面为“U”型,所述转动提手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壳体内部,所述缓冲组件安装在底壳体内表面且可与转动提手后表面接触支撑,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活动支撑板、伸缩柱和活动弹簧,所述活动支撑板竖直位于底壳体内,两个所述伸缩柱垂直安装在底壳体和活动支撑板相对面,所述活动支撑板可前后移动且位于转动提手自由端后方,所述活动弹簧套设安装在伸缩柱表面,且两端分别固定在活动支撑板和底壳体相对面。优选的,所述活动支撑板前表面设置有与转动提手后表面挤压接触的垫层,所述垫层为海绵层。优选的,所述伸缩柱包括活动管和固定杆,二者相背端固定在活动支撑板和底壳体表面,且所述活动管另一端活动套设在固定杆上,所述伸缩柱长度可伸缩调节。优选的,所述转动提手自由端下表面设置有矩形缺口和握紧组件,所述握紧组件包括固定轴、拉环和转动块,所述固定轴水平固定在矩形缺口内部,所述转动块套设安装在固定轴上,所述拉环与转动块转动安装。优选的,所述拉环可左右转动,所述转动块可绕着固定轴上下转动,所述拉环为圆形环。优选的,所述底壳体通过多个螺钉固定在汽车门内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有缓冲组件,可对复位的提手起到缓冲支撑作用,极大程度降低提手复位产生的噪音和降低提手碰撞而表面磨损的程度,整个组件方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影响提手控制车门的打开。(2)本技术通过设置有握紧组件,既不影响提手的打开,又方便握住提手降低失误滑落的几率,相对提高车门打开的效率,且整个组件可收纳,避免影响手提的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缓冲组件的左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伸缩杆的局部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握紧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壳体;2、转动提手;3、缓冲组件;31、活动支撑板;32、伸缩柱;321、活动管;322、固定杆;33、活动弹簧;4、握紧组件;41、固定轴;42、拉环;43、转动块;5、垫层;6、矩形缺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汽车门内扣手壳体,包括底壳体1、转动提手2和缓冲组件3,底壳体1截面为“U”型,转动提手2一端转动安装在底壳体1内部,缓冲组件3安装在底壳体1内表面且可与转动提手2后表面接触支撑,缓冲组件3包括活动支撑板31、伸缩柱32和活动弹簧33,活动支撑板31竖直位于底壳体1内,两个伸缩柱32垂直安装在底壳体1和活动支撑板31相对面,活动支撑板31可前后移动且位于转动提手2自由端后方,活动弹簧33套设安装在伸缩柱32表面,且两端分别固定在活动支撑板31和底壳体1相对面,通过设置有缓冲组件3,可对复位的提手起到缓冲支撑作用,极大程度降低提手复位产生的噪音和降低提手碰撞而表面磨损的程度,整个组件方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影响提手控制车门的打开。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活动支撑板31前表面设置有与转动提手2后表面挤压接触的垫层5,垫层5为海绵层,海绵层可避免支撑板与提手表面的直接接触,从而可降低二者碰撞的噪音且避免提手表面造成磨损。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伸缩柱32包括活动管321和固定杆322,二者相背端固定在活动支撑板31和底壳体1表面,且活动管321另一端活动套设在固定杆322上,伸缩柱32长度可伸缩调节,伸缩柱32既可对活动支撑板31支撑,又不影响其前后移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转动提手2自由端下表面设置有矩形缺口6和握紧组件4,握紧组件4包括固定轴41、拉环42和转动块43,固定轴41水平固定在矩形缺口6内部,转动块43套设安装在固定轴41上,拉环42与转动块43转动安装,拉环42可左右转动,转动块43可绕着固定轴41上下转动,拉环42为圆形环,通过设置有握紧组件4,既不影响提手的打开,又方便握住提手降低失误滑落的几率,相对提高车门打开的效率,且整个组件可收纳,避免影响手提的使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底壳体1通过多个螺钉固定在汽车门内表面,方便以后底壳体1的拆卸。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在使用时,可握住拉环42,带动转动块43向上转动同时带动转动提手2向前拉动,转动提手2的转动可控制汽车门锁扣的打开,待车门打开后,可松开拉环42,转动块43由于重力作用向下转动恢复原位,而转动提手2恢复原位,在其完全恢复原位之前,提手后表面先与垫层5接触,同时活动支撑板31受力向后移动,伸缩柱32变短,且活动弹簧33逐渐压缩并产生弹力,从而利用垫层5和弹簧增加对提手的缓冲支撑,通过设置有缓冲组件3,可对复位的提手起到缓冲支撑作用,极大程度降低提手复位产生的噪音和降低提手碰撞而表面磨损的程度,整个组件方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影响提手控制车门的打开。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汽车门内扣手壳体,包括底壳体(1)、转动提手(2)和缓冲组件(3),所述底壳体(1)截面为“U”型,所述转动提手(2)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壳体(1)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3)安装在底壳体(1)内表面且可与转动提手(2)后表面接触支撑,所述缓冲组件(3)包括活动支撑板(31)、伸缩柱(32)和活动弹簧(33),所述活动支撑板(31)竖直位于底壳体(1)内,两个所述伸缩柱(32)垂直安装在底壳体(1)和活动支撑板(31)相对面,所述活动支撑板(31)可前后移动且位于转动提手(2)自由端后方,所述活动弹簧(33)套设安装在伸缩柱(32)表面,且两端分别固定在活动支撑板(31)和底壳体(1)相对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汽车门内扣手壳体,包括底壳体(1)、转动提手(2)和缓冲组件(3),所述底壳体(1)截面为“U”型,所述转动提手(2)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壳体(1)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3)安装在底壳体(1)内表面且可与转动提手(2)后表面接触支撑,所述缓冲组件(3)包括活动支撑板(31)、伸缩柱(32)和活动弹簧(33),所述活动支撑板(31)竖直位于底壳体(1)内,两个所述伸缩柱(32)垂直安装在底壳体(1)和活动支撑板(31)相对面,所述活动支撑板(31)可前后移动且位于转动提手(2)自由端后方,所述活动弹簧(33)套设安装在伸缩柱(32)表面,且两端分别固定在活动支撑板(31)和底壳体(1)相对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汽车门内扣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板(31)前表面设置有与转动提手(2)后表面挤压接触的垫层(5),所述垫层(5)为海绵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汽车门内扣手壳体,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海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方昶精密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