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最小化夹持附着于气瓶用阀的阀端盖时的机械冲击的同时牢固地固定阀端盖而使其能够被支撑的阀端盖夹持装置。为了实现这些的本发明专利技术中,作为夹持附着于气瓶用阀的阀端盖使其在所述气瓶用阀结合或者分离的阀端盖夹持装置,包括:阀端盖容纳部,内部形成容纳所述阀端盖的阀端盖容纳槽;按压部件,径向贯通所述阀端盖容纳部且配备为能够移动并支撑容纳到所述阀端盖容纳槽的阀端盖的外侧面;以及弹性部件,结合到所述阀端盖容纳部的外侧面和所述按压部件的外侧面外周并弹性支撑所述按压部件使其被向向心方向加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阀端盖夹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阀端盖夹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稳定夹持在自动化供气装置中附着于气瓶用阀的端盖而使其能够进行结合或者分离的阀端盖夹持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情况下对于使用气体的装置,尤其是向执行精密的作业的诸如半导体装备的气体需要处供给气体的装置而言,需要适合各个目的的种类的气体满足一定的浓度和压力等。为了有效地提供这些,多种气体以高压状态保管,尤其是具有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等的有害性质的气体在人迹罕至的单独空间进行严格管理。参照图1,保管气体的气瓶10连接在气体需要处,当保管在气瓶10的所有气体被耗尽时,将连接到气体需要处的连接管从气瓶用阀20分离后在所述气瓶用阀20紧固阀端盖30,更换气瓶10后将紧固在更换的气瓶10的气瓶用阀20的阀端盖30从气瓶用阀20分离后,将气瓶用阀20与连接到气体需要处的连接管结合来重新供给气体。在将所述气瓶用阀20结合于阀端盖30,或者从所述气瓶用阀20分离阀端盖30的情况下,所述阀端盖30在被阀端盖夹持装置40夹持的状态下通过由马达51的驱动移动的结构物50来移动或者旋转。参照图2至图5,以往的阀端盖夹持装置40在一侧部形成连接到结构物50的结构物连接部41,在另一侧部形成容纳阀端盖30来夹持的阀端盖容纳部42。在所述阀端盖容纳部42的内侧形成阀端盖容纳槽43,径向贯通所述阀端盖容纳部42的多个球形凸缘插入口44中插入并安装用于固定阀端盖30并支撑的多个球形凸缘45。所述球形凸缘45包括:球45a,与形成在阀端盖30的外侧面的多角面31接触;弹簧45b,弹性支撑所述球45a使弹力F向着阀端盖30的多角面31的方向起作用;主体45c,容纳并支撑所述球45a和弹簧45b。但是,根据如上的以往的阀端盖夹持装置40的构成,当长时间反复地在阀端盖容纳部42的内侧进行推进和拉出阀端盖30的作业时,可能使球形凸缘45因为与阀端盖30的多角面31接触时发生的冲击而被损伤,夹持阀端盖30时球形凸缘45由于在阀端盖30的多角面31以点接触的方式接触而使支撑的面积较小因此阀端盖30无法被牢固地固定,因此当通过结构物50的驱动移动阀端盖30时,阀端盖30从阀端盖容纳部42被分离并脱离,或者在阀端盖容纳部42的内部因无法正确地维持同心度而阀端盖30和气瓶用阀20无法在正确的位置进行结合或者分离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韩国公开专利第10-1998-0056124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的所有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附着于气瓶用阀的阀端盖时能够最小化机械冲击的同时牢固地固定阀端盖并支撑的阀端盖夹持装置。为了实现如上述的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阀端盖夹持装置,作为夹持附着于气瓶用阀的阀端盖使其在所述气瓶用阀中进行结合或者分离的阀端盖夹持装置,包括:阀端盖容纳部,内部形成容纳所述阀端盖的阀端盖容纳槽;按压部件,径向贯通所述阀端盖容纳部且配备为能够移动并支撑容纳到所述阀端盖容纳槽的阀端盖的外侧面;以及弹性部件,与所述阀端盖容纳部的外侧面和所述按压部件的外侧面外周结合并弹性支撑所述按压部件使其被向向心方向加压。当所述阀端盖插入到所述阀端盖容纳槽时,与所述阀端盖的前端部接触的所述按压部件的接触部位可以由倾斜面组成。所述按压部件可以构成为包括与形成在所述阀端盖的外侧面的多角面面接触从而支撑所述阀端盖的平面部。所述按压部件可以在向所述阀端盖容纳部的圆周方向相隔预定间隔的位置配备于至少三个位置。所述按压部件的上部的宽度形成为比下部的宽度大从而所述按压部件的上部和下部的边界形成台阶,在所述阀端盖容纳部可以形成由对应于所述按压部件的上部、下部以及台阶的形状形成而使所述按压部件插入被卡住的按压部件插入口。所述弹性部件由密封圈组成,在所述阀端盖容纳部的外侧面和所述按压部件的外侧表面,第一密封圈槽和第二密封圈槽可以以沿圆周方向连接的方式形成以防止所述密封圈安装后脱离。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密封圈向前后方向相隔预定间隔而配备,所述第一密封圈槽和第二密封圈槽以对应于所述密封圈的数量的数量形成。在所述阀端盖容纳部的内侧面可以形成容纳形成在所述阀端盖的外侧面的多角面的棱角部的棱角部容纳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阀端盖夹持装置,在按压部件配备倾斜面和平面部,从而当夹持附着于气瓶用阀的阀端盖时最小化机械冲击并能够牢固地固定阀端盖并支撑。此外,按压部件因密封圈配备为具有径向移动性,因此能够不妨碍阀端盖向阀端盖容纳槽的内侧的进入并能够将阀端盖紧贴固定。此外,由于形成在阀端盖容纳部的外周面和按压部件的外周面中沿圆周方向连接的密封圈槽,能够防止结构物驱动时的密封圈的脱离。此外,利用密封圈的收缩力使按压部件可以在至少三个方向夹持阀端盖来防止结构物驱动时的阀端盖的脱离。此外,由于按压部件和阀端盖以面接触的方式固定,因此在阀端盖容纳部的内部能够维持阀端盖的同心度,从而使阀端盖和气瓶用阀在正确的位置进行结合或者分离。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附着于以往的气瓶用阀的阀端盖和阀端盖夹持装置的图。图2是以往的阀端盖夹持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2的平面图。图5是沿图4的A-A线的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阀端盖夹持装置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按压部件的(a)立体图,(b)主视图以及(c)侧视图。图9是图6的主视图。图10是沿图9的B-B线的剖视图。图11是沿图9的B-B线的剖视立体图。图12是图6的平面图。图13是沿图12的C-C线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0:气瓶20:气瓶用阀30:阀端盖40:阀端盖夹持装置41:结构物连接部42:端盖容纳部43:阀端盖容纳槽44:球形凸缘插入口45:球形凸缘45a:球45b:弹簧45c:主体50:结构物51:马达100:阀端盖夹持装置110:结构物连接部111:齿轮部120:阀端盖容纳部121:阀端盖容纳槽122:按压部件插入口123:第一密封圈槽124:棱角部容纳槽130:按压部件131:按压部件的上部132:按压部件的下部133:台阶134:第二密封圈槽135:平面部136:倾斜面140:弹性部件(密封圈)200:阀端盖210:多角面211:棱角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构成以及作用,对与以往技术中说明的内容重复的构成赋予相同附图符号来说明。参照图6和图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阀端盖夹持装置100,是夹持附着于气瓶用阀20的阀端盖200使其能够在所述气瓶用阀20进行结合或者分离的装置,一侧部形成在外表面具备与结构物50齿轮连接的齿轮部111的结构物连接部110,另一侧部形成使阀端盖200插入内测的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阀端盖夹持装置,作为夹持附着于气瓶用阀的阀端盖使其在所述气瓶用阀结合或者分离的阀端盖夹持装置,包括:/n阀端盖容纳部,内部形成容纳所述阀端盖的阀端盖容纳槽;/n按压部件,径向贯通所述阀端盖容纳部且配备为能够移动并支撑容纳到所述阀端盖容纳槽的阀端盖的外侧面;以及/n弹性部件,结合到所述阀端盖容纳部的外侧面和所述按压部件的外侧面外周并弹性支撑所述按压部件使其被向向心方向加压。/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923 KR 10-2019-01167521.一种阀端盖夹持装置,作为夹持附着于气瓶用阀的阀端盖使其在所述气瓶用阀结合或者分离的阀端盖夹持装置,包括:
阀端盖容纳部,内部形成容纳所述阀端盖的阀端盖容纳槽;
按压部件,径向贯通所述阀端盖容纳部且配备为能够移动并支撑容纳到所述阀端盖容纳槽的阀端盖的外侧面;以及
弹性部件,结合到所述阀端盖容纳部的外侧面和所述按压部件的外侧面外周并弹性支撑所述按压部件使其被向向心方向加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端盖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阀端盖向所述阀端盖容纳槽插入时,与所述阀端盖的前端部接触的所述按压部件的接触部位由倾斜面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端盖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包括:
平面部,与形成在所述阀端盖的外侧面的多角面面接触并支撑所述阀端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端盖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阀端盖容纳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相镇,郑根准,徐彻教,李祥煜,金容澈,
申请(专利权)人:KC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