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6512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并提供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电动马达的输出,且能够以高效率驱动电动马达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具备:第一离合器机构,其切换前轮侧的动力传递系统和后轮侧的动力传递系统的连接或切断;第一电动马达,其连接为比第一离合器机构更靠前轮侧或后轮侧中的任一侧;第二电动马达,其连接为比第一离合器机构更靠前轮侧或后轮侧中的另一侧;第二离合器机构,其切换第一电动马达和前轮侧的驱动轴的连接或切断;行星齿轮机构,其将第一电动马达的输出分配到第一离合器机构侧及第二离合器机构侧;和第三离合器机构,其限制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离合器机构侧的旋转元件和第二离合器机构侧的旋转元件的差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马达式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正在进行将电动马达的输出用作驱动力的四轮驱动的电动车辆的开发。作为电动马达式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方式,例示出在各车轮上设置驱动用马达的轮内马达方式(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方式)和经由动力传递机构将电动马达的输出传递到各车轮的方式。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轮内马达方式的四轮驱动车。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用两个驱动用马达分别分担前轮及后轮而驱动的双马达方式的四轮驱动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9299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7007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四轮驱动车因为至少将驱动力的传递机构机械分离到前轮侧及后轮侧,所以在想要驱动前轮或后轮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不能用尽所有的电动马达的输出。例如,后轮陷入泥泞等而成为空转状态,为了使车辆脱出,即使在前轮侧需要大的驱动力,因为不能将用于驱动后轮的电动马达的输出传递到前轮侧,所以也不能使用所有的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另外,在将驱动力的传递机构分离到前轮侧及后轮侧的情况下,必须通过电控至少进行前轮及后轮的旋转或者扭矩的同步。因此,响应性可能降低。而且,因为以往的电动汽车是经由减速器将电动马达和车轮连接的结构,所以难以进行以电动马达的效率点为目的的驱动或者再生。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电动马达的输出,且能够以高效率驱动电动马达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提供一种电动马达式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其具备:第一离合器机构,其切换前轮侧的动力传递系统和后轮侧的动力传递系统的连接或切断;第一电动马达,其连接为比第一离合器机构更靠前轮侧或后轮侧中的任一侧;第二电动马达,其连接为比第一离合器机构更靠前轮侧或后轮侧中的另一侧;第二离合器机构,其切换第一电动马达和前轮侧的驱动轴的连接或切断;行星齿轮机构,其将第一电动马达的输出分配到第一离合器机构侧及第二离合器机构侧;以及第三离合器机构,其限制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离合器机构侧的旋转元件(回転要素)和第二离合器机构侧的旋转元件的差动。在所述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第一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前轮侧及后轮侧的驱动轴平行配置。在所述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第二电动马达的输出轴沿与前轮侧及后轮侧的驱动轴正交的方向配置。在所述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具备将前轮侧的动力传递系统和后轮侧的动力传递系统连接的驱动轴,在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离合器机构侧的旋转元件和驱动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具备正交齿轮。在所述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具备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其中在请求扭矩高的第一行驶模式时,控制装置将第一离合器机构及第二离合器机构连接,将第三离合器机构切断,控制第二电动马达以使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离合器机构侧的旋转元件不旋转,且根据请求扭矩控制第一电动马达的输出。在所述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在请求扭矩低的第二行驶模式时,控制装置将第二离合器机构及第三离合器机构连接,控制第一电动马达的输出,且根据请求扭矩控制或停止第二电动马达的输出。在所述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在从第一行驶模式向第二行驶模式过渡的期间,控制装置将第一离合器机构及第二离合器机构连接,使第三离合器机构的联接力逐渐变化,同时使第一电动马达及第二电动马达的输出逐渐变化而进行替换。在所述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在前轮侧的驱动轴上具备差动机构,在后轮侧的驱动轴上具备调节向右后轮的驱动轴进行动力传递的第四离合器机构和调节向左后轮的驱动轴进行动力传递的第五离合器机构。在所述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中,也可以是,第一电动马达连接为比第一离合器机构更靠前轮侧,第二电动马达连接为比第一离合器机构更靠后轮侧。专利技术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电动马达的输出,且能够以高效率驱动电动马达的电动马达式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第一马达及第二马达的特性的说明图。图3是针对每种车辆负荷状态表示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高负荷区域中的驱动装置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低负荷区域中的驱动装置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中间区域中的驱动装置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图7是针对每种驱动模式表示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后轮驱动模式中的驱动装置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后轮驱动模式中的驱动装置的另一动作例的说明图。符号说明1:驱动装置10:第一差动机构21:第一马达23:第二马达35:第二离合器机构37:第三离合器机构41:第一离合器机构45:第四离合器机构47:第五离合器机构50:控制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通过对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1.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参照图1,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1是通过电动马达驱动前轮3LF、3RF及后轮3LR、3RR的全轮驱动(AWD:All-WheelDrive)的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1具备第一马达21、第二马达23、第一差动机构10、第二差动机构31、第一离合器机构41、第二离合器机构35、第三离合器机构37、第四离合器机构45、第五离合器机构47及控制装置50。左前轮3LF的驱动轴5LF及右前轮3RF的驱动轴5RF经由第二差动机构31连结。左后轮3LR的驱动轴5LR及右后轮3RR的驱动轴5RR经由第四离合器机构45及第五离合器机构47连结。第一差动机构10包括行星齿轮机构,具备太阳齿轮15、小齿轮12、环形齿轮13及支承小齿轮12的托架11。第一马达21的输出轴21a与太阳齿轮15连接,第一马达21的输出扭矩经由太阳齿轮15传递到第一差动机构10。第一差动机构10将第一马达21的输出扭矩分配到后轮侧的第一离合器机构41侧及前轮侧的第二离合器机构35侧。具体而言,第一马达21的输出扭矩的一部分经由小齿轮12、环形齿轮13、第二离合器机构35及齿轮机构33传递到第二差动机构31。另外,第一马达21的输出扭矩的一部分经由小齿轮12、托架11及正交齿轮39传递到驱动轴25。第一差动机构10构成为能够在前轮侧及后轮侧产生差动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马达式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包括:/n第一离合器机构,其切换前轮侧的动力传递系统和后轮侧的动力传递系统的连接或切断;/n第一电动马达,其连接为比所述第一离合器机构更靠前轮侧或后轮侧中的任一侧;/n第二电动马达,其连接为比所述第一离合器机构更靠前轮侧或后轮侧中的另一侧;/n第二离合器机构,其切换所述第一电动马达和所述前轮侧的驱动轴的连接或切断;/n行星齿轮机构,其将所述第一电动马达的输出分配到所述第一离合器机构侧及所述第二离合器机构侧;以及/n第三离合器机构,其限制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一离合器机构侧的旋转元件和所述第二离合器机构侧的旋转元件的差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920 JP 2019-1712771.一种电动马达式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包括:
第一离合器机构,其切换前轮侧的动力传递系统和后轮侧的动力传递系统的连接或切断;
第一电动马达,其连接为比所述第一离合器机构更靠前轮侧或后轮侧中的任一侧;
第二电动马达,其连接为比所述第一离合器机构更靠前轮侧或后轮侧中的另一侧;
第二离合器机构,其切换所述第一电动马达和所述前轮侧的驱动轴的连接或切断;
行星齿轮机构,其将所述第一电动马达的输出分配到所述第一离合器机构侧及所述第二离合器机构侧;以及
第三离合器机构,其限制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一离合器机构侧的旋转元件和所述第二离合器机构侧的旋转元件的差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马达式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前轮侧及后轮侧的驱动轴平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马达式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电动马达的输出轴沿与前轮侧及后轮侧的驱动轴正交的方向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马达式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电动马达的输出轴沿与前轮侧及后轮侧的驱动轴正交的方向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马达式的四轮驱动车的驱动装置,其中,
具备将前轮侧的动力传递系统和后轮侧的动力传递系统连接的驱动轴,
在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一离合器机构侧的旋转元件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具备正交齿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稻生崇人今村直宽村上守满元弘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斯巴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