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74390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数字化制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包括工作平台、图像采集设备和计算机,工作平台上设有待采集区域,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待采集区域的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发送给计算机,计算机识别成功后输出与图像数据对应零件相关的BOM数据。该系统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且不需要条形码或二维码,有效避免了因制作条形码或二维码产生的纸张和对零件的污染、腐蚀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生产。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迈向智能化的过程中,对该系统的采用有着重大的意义,能为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添砖加瓦,尤其是对离散型制造企业有着参考借鉴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数字化制造
,涉及一种用于生产装配的智能识别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制造迈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在制造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革。无纸化生产系统摈弃了传统纸质文件,通过条形码或二维码代替纸质文件,将所有相关的BOM数据集成在条形码或二维码中,生产现场通过扫码枪识别条形码或二维码,在计算机上显示相关的BOM数据。所以,无纸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传递和保存纸质文件,很大程度地节约了纸张成本,加快了文件的传递速度,节约了对纸质文件保存的管理成本。有效保障了生产过程的可控。无纸化生产由国外引进,我国起步较晚,但该技术在我国已属成熟。但是,条形码或二维码的制作仍是问题,当前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直接喷绘或附一张印有条形码或二维码的纸张随零件周转。因加工某些零件所使用的原材料活性较高,采用喷绘的方式会对部分零件的表面造成污染,严重的甚至会腐蚀零件,而且部分零件不规则、无平整面和尺寸过小等情况都会造成无法喷绘。采用附一张印有条形码或二维码的纸张随零件周转的方式亦存一些问题,如纸张产生破损、周转途中遗失、因液体或污渍导致条形码或二维码无法识别,而且因条形码或二维码的打印产生了纸张,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生产。无论哪一种情况发生,都会打乱生产节奏,耽误生产进度,对企业的生产任务极为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且不需条形码或二维码。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包括工作平台、图像采集设备和计算机,工作平台上设有待采集区域,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待采集区域的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发送给计算机,计算机识别成功后输出与图像数据对应零件相关的BOM数据。进一步的,工作平台为一平面,待采集区域设在工作平台的中间区域,图像采集设备设在工作平台的周边并对准待采集区域。进一步的,图像采集设备还具有红外探测器,当红外探测器探测到待采集区域有物品放置时,自动启动休眠的计算机和图像采集设备。进一步的,待采集区域下方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计算机和图像采集设备连接并启动休眠的计算机和图像采集设备。进一步的,图像采集设备有若干个。进一步的,若干个图像采集设备分别设在工作平台各个周边,以不同的角度对准待采集区域。进一步的,图像采集设备具有测距模块,测量放置在待采集区域上的零件尺寸参数并发送计算机识别。进一步的,计算机内具有机器学习软件,机器学习软件是使用零件设计阶段产生的三维数学模型进行训练,对零件的特征、尺寸和形状进行学习,使系统可以识别三维数学模型的各个角度的图像,并将这些图像储存固化下来;在零件放置在待采集区域上后,图像采集设备自动采集零件的图像,并根据学习得到的各个零件各个角度图像自动匹配,识别具体零件名称,调出该零件的BOM数据。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该系统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且不需要条形码或二维码,有效避免了因制作条形码或二维码产生的纸张和对零件的污染、腐蚀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生产。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迈向智能化的过程中,对该系统的采用有着重大的意义,能为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添砖加瓦,尤其是对离散型制造企业有着参考借鉴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其中,1—工作平台,2—图像采集设备,1.1—待采集区域,1.2—压力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本部分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用于解释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包括工作平台1、图像采集设备2和计算机,工作平台1上设有待采集区域1.1,图像采集设备2采集待采集区域1.1的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发送给计算机,计算机识别成功后输出与图像数据对应零件相关的BOM数据。工作平台1为一平面,待采集区域1.1设在工作平台1的中间区域,图像采集设备2设在工作平台1的周边并对准待采集区域1.1。图像采集设备2还具有红外探测器,当红外探测器探测到待采集区域1.1有物品放置时,自动启动休眠的计算机和图像采集设备2。待采集区域1.1下方设有压力传感器1.2,压力传感器1.2与计算机和图像采集设备2连接并启动休眠的计算机和图像采集设备2。图像采集设备2有若干个。若干个图像采集设备2分别设在工作平台1各个周边,以不同的角度对准待采集区域1.1。图像采集设备2具有测距模块,测量放置在待采集区域1.1上的零件尺寸参数并发送计算机识别。计算机内具有机器学习软件,机器学习软件是使用零件设计阶段产生的三维数学模型进行训练,对零件的特征、尺寸和形状进行学习,使系统可以识别三维数学模型的各个角度的图像,并将这些图像储存固化下来;在零件放置在待采集区域1.1上后,图像采集设备2自动采集零件的图像,并根据学习得到的各个零件各个角度图像自动匹配,识别具体零件名称,调出该零件的BOM数据。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包括工作平台1、图像采集设备2,在工作平台1的中心区域设置有待采集区域1.1,图像采集设备2连接计算机。为了使系统能感知到有零件待识别,该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的待采集区域1.1用于放置待识别的零件,待采集区域1.1下方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2。为了使操作便捷,该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的启动与关闭由压力传感器1.2控制。为了使系统能有效采集待识别零件的图像,该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的图像采集设备2设置在工作平台1周边。为了使系统能识别复杂的零件,该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的图像采集设备2设置有一个至若干个。为了使系统能识别出零件的尺寸,该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的图像采集设备2设置有测距功能。为了实现无纸化生产系统的真正目的,该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识别成功后,在计算机上自动显示与之相关的BOM数据。使用时,先基于神经网络使用设计阶段产生的三维数学模型进行训练,对零件的特征、尺寸和形状进行学习,使系统可以识别三维数学模型的各个角度的图像,操作者或工业机器人将待加工的零件放置在工作平台1上,以待采集区域1.1为中心,触发压力传感器1.2后系统启动,图像采集设备2开始采集待加工零件的图像,识别完成后将与该零件相关的BOM数据在计算机上显示,如生产作业文件、图纸、三维数学模型等,操作者或工业机器人按BOM数据加工零件,系统内可查看该零件加工进度。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
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平台(1)、图像采集设备(2)和计算机,工作平台(1)上设有待采集区域(1.1),图像采集设备(2)采集待采集区域(1.1)的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发送给计算机,计算机识别成功后输出与图像数据对应零件相关的BOM数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平台(1)、图像采集设备(2)和计算机,工作平台(1)上设有待采集区域(1.1),图像采集设备(2)采集待采集区域(1.1)的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发送给计算机,计算机识别成功后输出与图像数据对应零件相关的BOM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平台(1)为一平面,待采集区域(1.1)设在工作平台(1)的中间区域,图像采集设备(2)设在工作平台(1)的周边并对准待采集区域(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图像采集设备(2)还具有红外探测器,当红外探测器探测到待采集区域(1.1)有物品放置时,自动启动休眠的计算机和图像采集设备(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纸化生产用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待采集区域(1.1)下方设有压力传感器(1.2),压力传感器(1.2)与计算机和图像采集设备(2)连接并启动休眠的计算机和图像采集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凯刘元福袁国栋苗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