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可折叠可展开屋面的箱式可移动模块房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356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9:30
带可折叠可展开屋面的箱式可移动模块房屋,其包括箱体模块、可折叠屋面模块;所述箱体模块包括箱型钢结构框架、设置在钢结构框架上的底板、位于钢结构框架侧面并成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墙、第二侧墙和第一山墙、第二山墙及相应预设的门窗和预埋管线;所述可折叠屋面模块包括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的上端通过屋脊连接件铰接连接;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的下端分别通过铰接连接件活动连接钢结构框架顶部两侧的纵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箱式可移动模块房屋通过运输时可折叠而使用时可展开的屋面,解决了传统的模块建筑层高低、使用面积有限、屋面形式单一、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可折叠可展开屋面的箱式可移动模块房屋
本技术涉及模块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带可折叠可展开屋面的箱式可移动模块房屋。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节省人工、加快建造速度是每个施工企业的不懈追求。钢结构箱式模块化建筑的大部分建造工作(包括装饰装修、水电、设备安装等)在工厂完成,现场只是少量的基础施工以及模块结构之间、设备管线之间的连接,工作量极少,是一种质量有保障、现场施工速度极快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由于运输超高的限制,模块建筑的模块单元高度被限制在2.9米以下,扣除结构及装修厚度,模块单元净高基本不会大于2.5米。上面是平屋顶模块建筑的情况,也就意味着模块建筑做成坡屋顶完全没有可行性。如果将坡屋顶做成单独的运输模块,也会增加运输及安装成本。因此,研究一种屋面可模块房,模块单元运输时候坡屋面折叠为平板,运到现场再展开为坡屋面,从根本上解决模块单元运输的问题。中国专利CN201821858786.0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的建筑物,该技术所公开的可折叠的屋面具有以下技术缺陷:组成建筑物的板块工厂制作、现场再将板块拼装而成,现场仍需要进行较多的结构施工、水电设备安装施工。中国专利CN201822216423.3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的建筑物,该技术所公开的可折叠的屋面具有以下技术缺陷:1、组成建筑物的板块工厂制作、现场再将板块拼装而成,现场仍需要进行较多的结构施工;2、折叠方案不合理,运输时折叠的屋面内侧暴露在外,防水防污染难处理;3、折叠部件之间以及折叠部件之间固定部件之间没有固定装置,运输途中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可折叠可展开屋面的箱式可移动模块房屋,解决传统的模块建筑层高低、使用面积有限、屋面形式单一、用户体验差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带可折叠可展开屋面的箱式可移动模块房屋,其包括箱体模块、可折叠屋面模块;其中,箱体模块,包括箱型钢结构框架、设置在钢结构框架下的底板、位于钢结构框架侧面并成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墙、第二侧墙和第一山墙、第二山墙及相应预设的门窗和预埋管线;可折叠屋面模块,包括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及前、后山墙;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的上端通过屋脊连接件铰接连接;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的下端分别通过铰接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箱体模块的钢结构框架顶部两侧的纵梁;前、后山墙在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展开后安装于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两侧,形成一封闭空间。进一步,还包括一夹层楼板,该夹层楼板设置于所述箱体模块的钢结构框架上,或所述夹层楼板的两端分别通过铰接连接件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内侧面的中部。优选的,所述的钢结构框架包括设置在四角的四根角柱、若干边柱及连接角柱和边柱上下的顶部纵梁、底部纵梁、顶部横梁和底部横梁;其中,顶部纵梁的高度高于顶部横梁;所述的夹层楼板安装于所述钢结构框架的顶部横梁上。优选的,所述的夹层楼板在所述箱体模块内的进深为所述箱体模块长度方向的1/2~2/3,形成挑空的楼面。优选的,所述的屋脊连接件包括:盖板,其一端向内弯折形成包边,可将第一屋面板或第二屋面板的上端部包住;若干耳板,在盖板内侧面近包边沿盖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耳板与包边之间保持一供第一屋面板或第二屋面板的上端部插置的间隙,所述耳板通过连接轴及铰接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屋面板或第一屋面板的上端。优选的,所述的屋脊连接件还包括一支撑板,该支撑板竖直设置于所述盖板内侧面,并与包边平行,且与包边之间保持一供第一屋面板或第二屋面板的上端部插置的间隙,所述耳板的一端连接于该支撑板一侧面上。优选的,所述的屋脊连接件还包括一矩形管,该矩形管设置于所述盖板内侧面,并与包边平行,第一屋面板或第二屋面板的上端部一侧供矩形管嵌设的台阶结构,所述耳板的一端连接于该矩形管上。优选的,所述的屋脊连接件的耳板一侧设加劲肋,该加劲肋分别连接耳板和第一屋面板或第二屋面板,或连接于支撑板。优选的,所述箱体模块、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围合成主卧,所述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以及夹层楼板围合形成夹层结构的次卧,且,所述夹层楼板位于相对箱体模块入门侧的箱体模块内的另一端,从而在箱体模块入门侧形成挑空结构。优选的,所述的铰接连接件包括一U型连接座及一个一端通过一销轴枢轴连接于所述U型连接座内的第二连接板,该第二连接板呈三角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模块建筑的坡屋面在运输时折叠为平板,现场展开为坡屋面,可解决模块建筑超高运输的问题,还能丰富建筑造型。2.本技术箱体模块在工厂完成装修并预埋了管线,安装了卫浴,可以大大减少现场装修施工工作量。3.本技术可折叠的坡屋面设计,可以增加房屋的高度,提升居住体验,同时坡屋面以下的空间可做成夹层,增加使用面积。4.本技术箱体模块采用符合公路运输条件的宽度和高度,可提供满足一家3人度假居住的空间,避免用多个箱体模块拼出所需空间而产生的模块之间的拼缝问题。5.本技术设计的屋脊连接件设计有盖板,具有结构及防水一体化功能,解决了屋脊防水及屋面展开后现场施工困难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展开状态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收起状态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展开过程的立体图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展开过程的立体图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箱体模块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屋脊连接件的第一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屋脊连接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屋脊连接件的第二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中实施例中铰接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10,本技术所述的屋面可折叠的模块房,其包括:箱体模块1、可折叠屋面模块2;其中,箱体模块1,包括箱型钢结构框架11、设置在钢结构框架11下的底板12、位于钢结构框架11侧面并成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墙14、第二侧墙15和第一山墙16、第二山墙17及相应预设的门窗和预埋管线;可折叠屋面模块2,包括第一屋面板21、第二屋面板22及前山墙23、后山墙24;第一屋面板21、第二屋面板22的上端通过屋脊连接件3铰接连接;第一屋面板21、第二屋面板22的下端分别通过铰接连接件4活动连接所述箱体模块1的钢结构框架11顶部两侧的纵梁;前、后山墙23、24在第一屋面板21、第二屋面板22展开后安装于第一屋面板21、第二屋面板22两侧,形成一封闭空间。进一步,还包括一夹层楼板13,该夹层楼板13设置于所述箱体模块1的钢结构框架11上,或所述夹层楼板13的两端分别通过铰接连接件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屋面板21、第二屋面板22内侧面的中部。优选的,所述的钢结构框架11包括设置在四角的四根角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带可折叠可展开屋面的箱式可移动模块房屋,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模块、可折叠屋面模块;其中,/n箱体模块,包括箱型钢结构框架、设置在钢结构框架下的底板、位于钢结构框架侧面并成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墙、第二侧墙和第一山墙、第二山墙及相应预设的门窗和预埋管线;/n可折叠屋面模块,包括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及前、后山墙;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的上端通过屋脊连接件铰接连接;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的下端分别通过铰接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箱体模块的钢结构框架顶部两侧的纵梁;前、后山墙在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展开后安装于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两侧,形成一封闭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带可折叠可展开屋面的箱式可移动模块房屋,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模块、可折叠屋面模块;其中,
箱体模块,包括箱型钢结构框架、设置在钢结构框架下的底板、位于钢结构框架侧面并成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墙、第二侧墙和第一山墙、第二山墙及相应预设的门窗和预埋管线;
可折叠屋面模块,包括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及前、后山墙;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的上端通过屋脊连接件铰接连接;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的下端分别通过铰接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箱体模块的钢结构框架顶部两侧的纵梁;前、后山墙在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展开后安装于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两侧,形成一封闭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可折叠可展开屋面的箱式可移动模块房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夹层楼板,该夹层楼板设置于所述箱体模块的钢结构框架上,或所述夹层楼板的两端分别通过铰接连接件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屋面板、第二屋面板内侧面的中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可折叠可展开屋面的箱式可移动模块房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结构框架包括设置在四角的四根角柱、若干边柱及连接角柱和边柱上下的顶部纵梁、底部纵梁、顶部横梁和底部横梁;其中,顶部纵梁的高度高于顶部横梁;所述的夹层楼板安装于所述钢结构框架的顶部横梁上。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可折叠可展开屋面的箱式可移动模块房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层楼板在所述箱体模块内的进深为所述箱体模块长度方向的1/2~2/3,形成挑空的楼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可折叠可展开屋面的箱式可移动模块房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屋脊连接件包括:
盖板,其一端向内弯折形成包边,可将第一屋面板或第二屋面板的上端部包住;
若干耳板,在盖板内侧面近包边沿盖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耳板与包边之间保持一供第一屋面板或第二屋面板的上端部插置的间隙,所述耳板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元齐高平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同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